2002年,有关部门对电信企业进行行政拆分时或许没有想到,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初衷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却使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严重失衡。如果当初有关部门在制定决策时多考虑一些市场因素,或许就能避免今日的尴尬。如今,中国3G牌照的发放已箭在弦上,电信业重组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但愿,这次重组的决策不会再加剧垄断,并还原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
今年2月,杭州市民冒军申请安装了杭州网通的固定电话。不料,从3月10日开始,冒军发现电话很难打出去。他找杭州网通投诉,被告知杭州电信掐断了其线路,网通也无可奈何。
“2月28日12点之前,在电信网关上没有的网通固定电话已经全部被掐断了。”网通内部人士介绍,受影响的网通客户达上千户。
而电信方面对此的解释是:电信要严格执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该协议规定,从3月1日起至12月31日,双方将在非主导区域内停止发展新用户。
电信与网通本应是相互竞争关系,而现在却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是因为觉得自己做得够“牛”了,不需要继续开拓市场,还是因为电信市场的竞争关系严重失衡,它们不得不以此手段“逼宫”改革?
一纸协议扼杀竞争
“但愿这只是一份阶段性的协议,不然,网通在南方的业务就没法子做下去了。”网通一位内部人士说。然而,3月初,中国网通召开了由各省公司负责人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此协议。此后,协议精神已经传达到地市一级分公司,并要求南方网通各地停止发展新业务。
但是,整个南方网通都对这份协议表示不解,四川和浙江网通反响最大。在南方网通内部,一些人认为总部抛弃了南方业务。而更让南方网通的一些内部人士担忧的是,国资委在2007年工作规划中一再强调要推进电信业的重组,但不论如何重组,南方网通都将成为网通集团的鸡肋。
为此,网通董事长张春江于3月23日到浙江省分公司视察工作,安抚人心,但效果并不理想。网通与电信在地方上的矛盾已经激化,网通电信之间通话出现了严重互联互通障碍(电信单方面设置障碍,网通电话无法拨打电信电话)。在南方某些省区,还出现用户集体要求网通退机的情况。信产部不得不紧急介入,由各地通管局以行政手段强行平息电信与网通的争议。据消息人士透露,信产部还要求相关各省由当地通管局牵头成立协调小组,敦促电信和网通执行协议内容。在网通电信相互渗透的各个省份,类似的协调小组也都正在组建之中。但是,效果仍不理想。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电信和网通签订合作协议后,电信业重组的形势也越来越扑朔迷离。一些新的传言开始扩散,称电信运营商重组可能会有新的方案——联通维持不变,将现有的北电信和南网通并入中国移动,现南电信和北网通则合并成立一家新的运营商。另一个版本的重组方案是:移动不变,北网通和北电信并入联通运营GSM网络,南电信和南网通收购联通CDMA网络。
流言无处查证,但令运营商地方基层员工人心惶惶。事实上,电信、网通将全面放弃竞争的协议,意味着南方网通和北方电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时间,彷徨和失望影响着数万南方网通奋战在一线的员工。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和评论电信、网通之间的“君子协定”,纷纷揣测电信重组在即,3G牌照也将随之发放。两个月过去了,竞争是停止了,但是重组和3G牌照的发放也没有了下文。这种安静的背后,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电信改革的无奈和尴尬呢?
拆分不一定能治愈垄断顽疾
事实上,像美国和欧洲等市场机制健全的国家,电信行业改革也是问题重重。
美国AT&T曾经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电信巨人。1984年,AT&T被迫解体,分为7个地方性的“小贝尔”公司和一个长途公司。美国进行这种拆分的初衷是打破电信业垄断,但事与愿违,“小贝尔”之间互相渗透的有序竞争局面并没有形成。相反,在若干年间,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7个“小贝尔”又合并成了4个。
被拆得只剩下长途和国际业务的AT&T则陷入窘境,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在与“小贝尔”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儿子”长大之后,反而把“老子”给吃掉了。2006年11月,从AT&T分拆出来的西南贝尔收购了AT&T.新的AT&T再度出手合并南方贝尔,美国的电信业正在重归整合之路。
在欧洲,并购同样成为运营商的救命稻草。受制于固话资费的持续下滑和移动业务的白热化竞争,欧洲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德国电信在2006年第四季度亏损8.98亿欧元。而在2005年同期,德国电信还盈利9.91亿欧元。值得引起中国固网运营商和监管部门注意的是,德国电信在固定电话、宽带网和公司客户三大支柱领域,业绩已出现明显下滑。在新任CEO奥伯曼放言将“通过并购,开辟新兴市场”的背后,德国电信已经与那个高利润率的时代说再见了。
中国的电信业改革,似乎正沿着同样的轨迹运行:一次剥离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成立了中国移动,一次将中国电信南北分家。在拆分的主题之下,电信业改革近年来却逐渐衍生出“合”的呼声与趋势。中国电信被一分为二之后,令人痛恨的垄断看起来不存在了,但是,固定电话的南北互相渗透真的实现了吗?有多少住宅小区真的有两家固话运营商接入,可供用户自由选择呢?
抛开固话业务的天然垄断性不谈,电信运营本来就有“全程全网”的特点。全国一张网,规模越大,综合效益越明显。硬生生拆成几张网络,各立山头,除了增加互联互通的障碍,就是增加企业运营管理的成本。
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是否成功,已不必言说。如今,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网通,都对争抢固话地盘丧失了动力,除了把目光投向小灵通、宽带之外,更是眼巴巴地盼望着移动牌照。它们的经历与AT&T越来越像——固话业务正在逐渐步入缓慢增长,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迟早会举步维艰。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与行业失衡
2007年3月21日,中国移动公布了2006年业绩:公司全年营业额2954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21.5%;税前盈利968亿元,占所有电信运营商利润的72%;净利润6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就是说,中移动每天的收入约为8亿元,而它每赚3元钱,就有1元钱利润。至今,中移动用户总数已经达到3.1亿,超过美国总人口。更为让人瞠目的是,中移动每月新增用户仍保持在500万这个量级上。而固网运营商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发展却很缓慢。2007年1月,电信新增用户25万户,而网通仅为17万户。
本着审慎的财务原则,修订2G网络设备的折旧年限,由七年改为五年,而这一举措导致中国移动2006年增加110亿元人民币的折旧开支。有消息表明,中国移动为3G进行的现金储备在3000亿元左右。而固网运营商中国网通2005年财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高达68.9%,直接融资建设3G网络将使网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到75%以上,高负债率将加大网通的运营风险。
虽然移动、电信、网通、联通这四大电信运营商都是特大型国有企业,但是贫富悬殊之大却让人大吃一惊。
尴尬源于多头决策与缺乏改革前瞻性
中国电信行业改革和重组所面临的困难之多、问题之复杂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除了大量资产的融合与拆分、资本市场的影响外,多方决策也造成了改革困难。主导电信行业改革的相关决策方,包括电信运营商本身、国资委和信息产业部。
国资委作为六大电信运营商和三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大唐、普天、中国电子集团)的出资人和监管者,最大使命在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资委的态度一向是保守稳健的,但是又拥有改变电信市场格局和整个产业链的决策权。信息产业部的主要使命是避免市场竞争失衡,保持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建设,扶持拥有国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电信行业改革中,信产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而电信运营商所考虑的更多是本企业的发展。不同的出发点造成了意见的不统一,也增加了改革的困难。
2002年电信拆分时,各运营商正式员工数量,中移动在8万人左右,中国电信35万人,中国网通23万人,中国联通5万人。特别是电信和网通这类传统固网运营商,还接手了电信行业大量退休员工和相关企业员工。如果加上这类人员,电信和网通的总人数超过100万人。但移动和联通几乎没有任何人员上的负担。
电信和网通为了互相进入对方的地盘,在北方和南方相继成立省级分公司,投资巨大。网通承担了原网通(控股)和吉通巨大的债务负担,同时还融合原网通(控股)和吉通公司的人员。电信行业投资回报慢的特点让固网运营商的人均产值进一步走低。2002年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与电信网通的竞争,就如同轻装上阵的田径运动员与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在同一起跑线起跑。
当时,改革的主管部门看到的只是中国电信垄断的巨额利润和普通民众对电信业竞争的渴望,因此,所有改革的成本都由固网运营商承担。而中国移动一直都不受外界影响,专心发展,既无人员负担又无拆分重组。主管部门在改革决策中缺乏前瞻性,直接导致了今天电信行业竞争失衡。
无奈的媾和协议“逼宫”改革
2006年,北方10省电信总收入达到49.3亿元,平均市场份额2.33%,南方21省网通总收入达到89亿元,平均市场份额2.08%。同时,北方电信和南方网通的平均收入增长率远大于行业平均水平,北方电信40.1%,南方网通44%。
虽然南方网通和北方电信在非主导市场持续进攻,获得收入的快速增长,但这些数字背后却是亏损的事实。电信行业投资回报速度慢,初期投资大,并且在很多地方,南方网通和北方电信为了完成集团的收入目标,进行不惜成本的“倾销”。2006年,南方网通利润为-23亿元,北方电信利润为-16亿元。
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电信业务,必须建立起全程全网的网络,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建网成本大幅提升,因此,非主导方电信运营商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南方网通和北方电信对于各自的集团公司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太子”逍遥、“阿哥”相煎的局面下,为避免继续“失血”,电信和网通放弃了四年的竞争,于2007年1月16日签订《电信网通互不竞争协议》。
《协议》为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后的竞争时代画上句号。尽管从表面上看,《协议》规定了网通、电信互不进入对方“领地”,南北分割的格局被固化下来。但是,不要忘记,当年南北分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造就“划江而治”的“南北朝”,而是为了通过横向切割,创造电信、网通的充分竞争。而今天,竞争不复存在了,没有竞争的分拆,只能作为那个时代终结的标签而存在。
采用按地域市场南北分拆模式的,全球只有中国和巴西两个国家。现在看来,两个国家的分拆实践都不成功。试图通过地域分拆创造竞争,势必造成竞争过程中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协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协议是在运营商向主管部门“逼宫”,以加速电信改革和3G牌照的发放。
在电信行业改革的过程中,决策者似乎更关心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反应、股东的利益和国有资产增值,但任何改革如果不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结果和目的就会出现较大偏差。
在改革中最应该考虑的,同时也是最难办其实只有人的问题。但是人的问题决策者们在公开场合却谈得最少,不知道是因敏感,还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