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日常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

2007-6-13 11:39 《交通财会》·郭湘樱 【 】【打印】【我要纠错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会计工作秩序和提高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国内很多企业对日常会计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内部控制的确立并不能很好地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会计基础薄弱,企业领导又没有引起重视的新企业、小企业,内部控制尤为缺乏,往往要等到危及企业的财产安全,才抱着“人性本恶”的态度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殊不知,除去会计工作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规范外,日常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工作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对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有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般来讲,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合法合规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以及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一规定,是一个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必须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中,都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权责对应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这是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考虑的。

  本文主要针对“不相容职务分离”这一原则,从账务实物、预算稽核和收资用资等三个方面,就日常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作一些浅析。

  一、账务管理和实物管理分离

  日常会计工作中的账务主要包括记账凭证、会计账本、会计报表等;实物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要很好的实现账务管理和实物管理的分离,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必须严格执行账务管理岗位和实物管理岗位的分离。

  一般而言,存货、固定资产等形态的资产实物与账务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分离比较容易操作,而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形态的资产实物与账务的管理岗位一般均设在财务部门,因此在实际执行中有时会有一些误区。这误区也一般来源于对《会计法》等相关条款的误解,《会计法》第三十七条中提到“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根据这一条款,有些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会认为出纳不能从事的既然是“账目的登记工作”,登记工作指的是记账,那么出纳可以制作凭证,只要不作记账工作。但我们不能混淆的是,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制作记账凭证本身就是对“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因此,作为一项基础的内部控制事项,出纳不应当参与记账凭证的制作和会计档案的保管。

  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日常管理中,还有两个涉及内控的比较关键的环节,一个是现金的盘点,一个是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取得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普遍地存在出纳人员自己盘点现金,只要对照一下内控的要求,就会发现出纳人员不应当参与盘点,由于出纳人员从事了现金的收付,因此就不应当再参与盘点,而由财务主管或者是会计人员负责盘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金库存的真实性,从而保证账实相符。另外就是银行存款库存的安全性,出纳人员由于从事支票的保管和对外支付,虽然在支付环节可以设置分开保管印鉴章来防止支付的失控,但作为事后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盘存环节,同样要注重岗位的安排,应当由会计人员替代出纳人员取得银行存款的对账单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如果说印鉴章的分开保管是给银行存款的安全性安装了一把锁,那么由会计人员取得银行存款对账单和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则是给银行存款这个仓库加装了警铃。

  二、预算和稽核相分离

  中国有俗语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些说法强调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计划、谋算或者说预算(预先谋算)的过程。曾经有人把“预算”简单地理解成“计划”,认为现在既然是市场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就不应该再来谈计划。但事实上,现代管理上的预算概念远不是“计划”或者“谋算”名词所能简单概括的。因此,我们不妨重新来认识一下“预算”的定义。

  “预算”(budget)一词起源于法文bougette, 意思是用皮革制成的公文包。在19世纪中期,英国财政大臣有一种习惯,即在提出下年度税收计划时,常在英国议员们面前打开公文包,展示他所需要的数字,因此,财政大臣的“公文包”就逐渐用来指下年度的岁入岁出预算数。大约在1870年,budget一词正式出现在财政大臣公文包中的文件上,这就是预算制度最初的来源。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首先应用于政府机构,后来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在中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广泛推广和应用的,至今方兴未艾。根据财政部《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解释,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作的具体安排。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企业财务预算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财务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

  企业有了预算后,是做了预算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预算的稽核。只有稽核贯彻在预算整个执行过程中,预算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才能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沿着预算的轨道走,若辅以有效的考核机制,就会使企业沿着既定的轨道走得更好更快。稽核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看其定位:是对预算的盲从,还是对预算进行实际执行的审核?一个好的稽核,无疑会带着科学观对预算作合理性的判断,并对实际与预算的偏离提出滚动调整的预案。所以,预算要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离不开内控这一关。

  因此,回到会计工作的实际中,这个内控环节的关键就是预算编制人员和预算稽核人员的岗位分离,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从不同的环节检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刚性贯彻预算。一些企业很想在运作初期预计未来的发展和收益,于是作了预算,对一些可控的费用作了总的概算,但到年底往往又发现,实际发生的已远远偏离当初预算的数据。究其原因,一个是预算的合理性,另一个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预算稽核的严肃性受到影响。由于预算编制人员和稽核人员岗位重叠,稽核支付时没有运用预算的杠杠去硬约束,就无法也不会去考虑预算的合理性,更不会及时对预算做出调整,从而使得预算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

  三、收资与用资相分离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等,这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货币资金是企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也是惟一能够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所以,货币资金是涉及面最广,应用最广泛,并且极容易发生丢失、短缺和被盗窃等现象,最容易被挤占和挪用,甚至产生舞弊行为。财政部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中指出:“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资金的筹集和资金的使用是日常会计工作中涉及资金的主要两方面,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也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的合理分离以及合理控制。若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决策集中在同一岗位人员或者出现兼职现象,就很难使资金合理、有效地配置,同时也可能出现筹资成本的居高不下、资金时间价值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应当设置多层审批制,形成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资金使用内控流程。

  这一内控环节在资金流量比较大的企业尤为重要,比较典型的是从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公路企业。由于投资高、建设期长,资金流量和存量规模都较庞大,管理的好坏也就比较关键。如果筹资岗位和用资岗位没有进行分离,筹资、用资的人为操控相对就比较容易,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攻关的外界因素,受某些个人利益驱动,在较大程度上就会导致筹资的盲目性和用资的随意性等,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金的闲置、财务成本的浪费。公路企业由于资金盘子较大,短时间的闲置就可能多支出高额的财务费用。相反,如果企业拥有一套好的内控制度,筹资和用资分属不同岗位人员管辖,相互间存在牵制和约束,筹资的多少根据用资的需求,用资的需求又是根据实际投资进度等,就会形成合理紧凑的资金安排节奏,就能使得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也就使得财务成本能在合理范围内发生。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日常会计工作中内控制度的执行也不在一朝一夕,需要企业全员在日常工作,特别是会计工作中高度重视,自觉实施,避免把“人性化”理解为“讲人情”,制度的执行需要“铁面无私”。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为避免机构的扩张,也可以在有限的人员间作好合理的科学的职责分工,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岗位职责划分。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要设置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唯有好的强有力的执行,才能使内控制度深入人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