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股市代表谁的心

2007-6-11 9:46 《首席财务官》·荆林波 【 】【打印】【我要纠错

  究竟在今天中国疯狂的股市内部,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

  通常的说法是,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和中国当下的现实相去甚远。2001年6月中国股市已达到2245点。而从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中,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却江河日下,走出了实际跌幅高达80%的大熊市。但如今股市一反“常态”的暴涨让股市成为人们见面议论最多的话题。

  股市暴涨动力何在?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企业价值回归和整体经营状况的改善无疑是股市上涨的根本原因。但除此之外,按照韩志国先生的说法,如今这一轮牛市是在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这三大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中国股市的制度变革所引发的股权激励、整体上市、企业家市场的形成等众多对牛市进程有着巨大催化效应的因素开始持续发酵,中国股市的发展空间因而不但巨大而且难以预测。此外还有两个重要诱因:

  首先是中国政府对金融业的关注和支持。在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其中当然包括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其次,资金不断涌入。第一支力量来自民间资本。储户不傻,对比近期CPI与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在银行存钱往往意味着财富缩水。君不见今年以来典当行的生意兴隆。还有股民用房产换资金进入股市。第二支力量来自基金。股市持续火爆引发各种投资热潮,基金首当其冲。最近“封转开”基金的力量也不可小觑。第三支力量来自境外机构,包括QFII.按照谢国忠的说法,“全世界都在做中国梦,”都希望从中国资本市场分得一杯羹。PE中国投资水涨船高。

  谁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过去,机构通过媒体做秀引诱散户入套,人们对媒体、对“歪嘴”股评失去了信任。可如今散户的资金实力决定了市场的话语权跷跷板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目前入市的新股民和新“基民”渴求资本市场的知识,因此对专业财经媒体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据统计从2006年10月8日到2007年4月20日,仅以新华社名义为牛市加温的专稿专评就有《牛市氛围表明资本市场进入全新发展期》、《加息不改牛市运行格局》和《股市暴跌牛市格局并未改变》三篇。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央媒体的声音反映着最高决策者的意图,影响着股票市场的最终走向。而进入2007年5月份,央行、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纷纷提出市场警示,5月11日,中国证监会要求证监会各地方派出机构、交易所、相关协会和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防范市场风险,防止盲目投资的非理性行为。

  “股盲”操作引发的问题

  股票市场流行的顺口溜是:专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傻家。这是一个博傻的时代。一批批“韭菜”(新一代散户的自称,取“虽一茬一茬被割,但一直前仆后继”之意)不断融入, 单日最高的股市交易量不断刷新。股民的信心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莫非我们进入了“人有多大胆,股市有多高点”的时代?可“股盲”们的非理性操作却的确创造了许多“中国特色”的市场现象。

  首先,“韭菜”缺乏股市知识,导致牛市中含权的股票都是主力疯抢的对象。只要有高分配就意味着股价“涨停”爆发。

  此外,无知者无畏,博傻型股民在与精明型机构博弈时,不按照套路出牌,迫使机构投资者不敢轻易获利出货,因为一旦出货,下面接货的股民众多,市场的承接力量巨大,绩优股出手之后,想再买回来就难了。结果是谁也不愿意先走,基金管理公司十分困扰。

  最后,或许可能也是最具影响和难以预计的问题:股民心理失态,群体性癫狂。世经所何帆给我传来一则笑话:股市行情震荡,一股民手中股票全线皆绿,毕市后闷闷不乐回到家,一进门儿子就喊他“爹”,他勃然大怒,喝道:“不许喊‘跌’!要喊‘家长’ (加涨)!” 吓得孩子哭起来,其兄赶紧跑过来安慰小侄子,对他哥说:“哥,这是干什么?”他大喝到:“不许喊‘割’,要喊‘兄长’ (凶涨)!”

  是否存在泡沫?

  2001年初,吴敬琏先生曾经与厉以宁、董辅 、萧灼基、吴晓求、韩志国等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股市的大争论,至今余音袅袅。这次仍是唱空与唱多的再次交锋,但唱空的许多人最后都不得不调整了语调。

  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2007年1月初发表的《警惕股市泡沫》一文中称股市可能已经出现了泡沫的苗头。后来离职的谢国忠说“中国股市尚称不上是成形的泡沫”,或“有泡沫,但不一定大盘就要掉下来”。到4月底,他又表示最后的疯狂尚未到来,当股民持续狂热并有足够的资金,市场还会涨。

  2007年1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成思危: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而到3月份成思危又称媒体没有准确表达他的观点。

  2007年4月3日,外汇局局长胡晓炼表示,升息意味着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降温,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资本流入,胜过仅仅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准的举措。2007年5月初,周小川表示了他对股市泡沫的担忧。

  大家都担心股市泡沫,但牛市仍然。那么市盈率是否偏高呢?《证券市场周刊》副社长方泉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时下比较流行的支持股市过热的观点在于整体市盈率仍然太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股价与公司实际价值严重脱节?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其中大型公司如中石油、工商银行等公司的整体市盈率较高,而这些公司的市盈率较高部分由于其垄断的经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盈利性空间还很大,提出这些因素之后,动态市盈率可以下降到22倍,再剔除机构投资者近期对大盘股的青睐等因素,股市并没有过热的迹象。

  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股市泡沫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消费、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对中国经济可能利大于弊。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扩张,一定能化解由于资本品供给不足所造成的泡沫,并给企业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降低由于银行信用泛滥所造成的泡沫风险,使得整个经济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大大降低。

  泡沫的背后

  很明显,央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调控对股市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央行下一步肯定还要加息,但问题是许多股民缺乏相关知识,一味跟进、买入,使得央行调控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而此时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可以减缓一部分股市上升的压力。

  当然,也有一些制度因素导致股票价格上涨。比如同一家公司的A、B股之间存在一到两倍价差的情况非常普遍。从2007年3月下旬到5月初的30多个交易日里,深成B股指数和深证B股指数涨幅分别只有18.12%和25.67%,位列主要指数涨幅的倒数第一和第三位,远远低于深圳A股综合指数同期36.07%的涨幅,而沪深300指数的同期涨幅也有33.82%。

  泡沫背后显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软肋:诚信制度欠缺,违规操作、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然而,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中,真正做到“实时监控、实时询问、及时披露”实非易事。牵涉人员和机构过多使证券监督部门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实时监管,顶多是事后监管与纠正,而这时投资者的损失如何修正和理赔又成为一个难题。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牛顿1720年炒股赔钱后的一句感叹,在287年后的今天似乎又成为对中国股市蜂拥入市股民的真实写照。牛顿当年的南海泡沫早已远去,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或许人们多少还有记忆。那个道破皇帝新装的小男孩在哪里呢?那个曾经预言了美国1929年大股灾的罗杰。巴布森在哪里呢?而今,笔者周围充斥的却是掠过证券公司营业部熙熙攘攘的股民和“基民”,还有大家喜气洋洋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