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中国商业银行优惠信贷并非补贴

2007-8-22 11:25 《新理财》·梅新育 【 】【打印】【我要纠错

  将中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优惠信贷指为补贴的做法,在欧盟对中国制鞋业反倾销的过程中就已有体现,在美国对华反补贴中表现得更为强烈,但基于以下理由,这一指责不能成立。

  对优质客户给予优惠利率符合金融市场基本原则

  所谓金融市场,就是买卖风险的地方;贷款利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对风险的补偿,优质客户由于其风险较低,给予优惠利率完全符合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也正因为如此,在包括美国在内的金融市场上,基本的格局是长期债券/债务利率高于短期债券/债务利率,国债利率低于公司债利率,信用卓著的优质公司债利率低于无信用记录的垃圾债券利率。假如强求取消优惠信贷项目,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相同的利率,这就根本违反了金融市场的基本准则。

  对不同客户给予差别利率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通过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金融业走上了市场化竞争的发展道路。中国金融机构业已成为具有独立利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性市场主体,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使得优惠利率作为一种竞争工具而非政府政策工具出现。即使在金融机构股权仍然最终全部由国家持有的时期,由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两权分离,加上不同国有主体之间的利益不完全重叠,不同国有主体之间仍然能够形成激烈的竞争;在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之后,这种竞争更加激烈。

  美欧既然目前还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然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指责我国,那么强求我国消除源于商业银行竞争的优惠信贷就与其政策自相矛盾。

  中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导致其优惠信贷不可能作为政府政策工具出现

  中国商业银行曾经是国有股权的一统天下。在当时的治理结构下,政府可以方便地指令银行发放信贷,将优惠信贷作为直接贯彻政府政策意图的工具。但目前除了农业银行一家之外,中国主要商业银行都已经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一批活跃的非国有股东进入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重大决策施加了明显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虽然分散的散户投资者并不能左右影响决策,但机构投资者大多能够积极主动地影响决策;如果说国内机构投资者还会有较高可能性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那么外资机构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股权和治理结构决定了银行决策必须为所有股东的利益负责,导致除非能够得到政府的相应补偿,优惠信贷已经很难被作为政府政策工具加以运用。

  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股东总数846127户,其中H股股东378972户,A股股东467155户。A股、H股合计,前10大股东中,除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第五大股东)之外,其余八大股东均为外资: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RBS China Investments S.à。r.l、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瑞士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东京三菱银行、Wingreat International Limited、Best Sense Investments Limited,Turbo Top Limited.而且,中国银行拥有众多外资大股东的现象并非孤例,外资金融机构正越来越多地参股我国商业银行。截至2006年末,共有包括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在内的21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了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190亿美元(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2007年3月)。在广发银行、深发银行,外资甚至取得了控股股东地位。

  中国商业银行优惠信贷出现和规模扩大存在客观原因

  中国商业银行优惠信贷出现和规模扩大,换言之,中国商业银行价格竞争激化,是由经济基本面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并不能视为政府补贴的增长。高度依赖信贷业务导致客户竞争加剧,走向价格竞争。

  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收入中很大比例来自中间业务不同,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收入来源中传统的信贷利息收入仍然占有最大比例。根据三大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年报:

  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营业净收入1788.89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1631.18亿元,占91.2%,增长10.2%,非利息收入157.71亿元,占8.8%,增长9.6%;利息收入增幅高于非利息收入增幅0.6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2006年营业收入1376.28亿元,实现净利息收入1207.07亿元,占87.71%,增长20.22%;非利息收入169.21亿元,占12.29%,比上年下降1.17个百分点,增长8.31%;利息收入增幅高于非利息收入增幅11.91个百分点。

  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实现经营收入1515.93亿元,增长17.78%;实现净利息收入1403.68亿元,占92.60%,增长20.43%,比经营收入总额增幅高2.65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扩大收入,就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户,扩大放贷规模。由于我国各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比较严重,在优质客户资源既定情况下,银行争夺客户不能不更多地依赖价格策略,也就是优惠信贷。

  以下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过剩和银行争夺客户的竞争烈度:

  (一)流动性过剩经久不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国际收支格局开始巨变,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成为中国国际收支格局的常态。在经常项目中,除1993年外,1990年以来中国年年贸易顺差,且顺差额与日俱增;1995年以来,中国历年贸易顺差均超过100亿美元,2005、2006年分别高达1020亿美元、1774.7亿美元。在资本项目,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所有国家中也名列前茅。这样在强制结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被动地全盘接收企业结汇,国际收支顺差全部转化为基础货币,进而加倍放大货币供给,导致流动性过剩经久不愈。

  (二)银行上市导致其资金充裕,放贷冲动强烈

  我国一批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上市融资,资本金大为充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意味着需要贷放的资金大幅度增长。

  (三)商业银行高度强调压缩不良信贷,导致基层机构缩小客户选择面,加剧了对少数优质客户的争夺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问题曾经在全世界广受关注,由于不良资产规模过大,工、农、中、建四大国家银行全部贷款年周转次数从1993年的1.32次下降到1994年的1.25次和1995年的1.15次,1992-1995年历年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20亿元、166亿元、51亿元,一路下降。几年前国际知名信用评级公司认定中国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曾经轰动一时。甚至直到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改善金融体系之后的2003年,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仍然在其《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2003年11月下旬发布)报告中对中国内地银行做出了相当不利的长期本地货币公开信息(pi)评级:中国农业银行BBpi、中国招商银行BBpi、上海浦东发展银行BBpi、中国民生银行Bpi、深圳发展银行Bpi、华夏银行Bpi、中国光大银行Bpi、广东发展银行CCCpi,连同此前标准普尔已经公布的已经跟踪评级多年的另外4家银行的评级:中国银行BB+、中国建设银行BB+、中国工商银行BB+、中国交通银行BB,12家有代表性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竟然无一达到投资级(A),在中国金融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旦金融风暴成为现实,损失将极为惨重。外国学者卡皮罗和克林格比尔在1996年对近15年发生最严重金融危机的工业化国家及其损失排列如下:西班牙在1977-1985年期间,金融资产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7%;芬兰在1991-1993年间,金融资产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8%;瑞典在1991年金融资产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挪威在1987-1989年间金融资产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美国在1984-1991年间金融资产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与此同时,国际清算银行1996年资料表明,阿根廷、智利等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都在25%以上。亚洲金融风暴又给我们上了一课。鉴于金融风险的现实存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和中国金融业将防范与化解不良信贷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2002年末到2006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4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2793亿元减少到11701.8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61%下降到7.51%.但由于过度强调压缩不良信贷,商业银行普遍上收审贷权,导致客户集中现象更加突出。

  (四)贷款过于集中在年初发放

  在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普遍强调“早放贷,早受益”,每年第1季度信贷集中发放,其后每个季度递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1季度至第4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分别为1.26万亿元、9208亿元、5787亿元和4247亿元。这种人为造成的季度性资金供给失衡,进一步加剧了信贷客户争夺的烈度。

上一篇:如日中天徐永祚

下一篇:韦伯与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