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贵州微硬盘夭折的前因后果

2007-9-7 14:36 《新财经》·郑 磊 【 】【打印】【我要纠错

  案例回顾

  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项目一度是贵州的光荣,它承载了贵州政府太多的梦想。

  2001年底,朱宝麒遇到了在北京开会的贵州省委书记。“三五年内达到100亿美元产值,打造千亿美元高科技产业链”的宏图打动了贵州政府——这个在当年(2005年)GDP居中国末位的边远省份。贵州政府盲目认为,微硬盘项目是贵州高科技产业跳跃式发展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

  2002年,在贵州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协调下,微硬盘项目没有经过尽职调查便被引入贵州。截止到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成立时,在贵州政府的“窗口指导”下,贵州当地银行、企业投向微硬盘项目的资金已达到近20亿元。

  然而,该微硬盘项目自2004年9月后一蹶不振,节节败退,最终停产。2005年10月,朱宝麒等人辞职,未经批准即甩手而去。

  随着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的倒闭,贵州政府的高科技产业梦想最终破灭。地方政府的“大干快上”给地方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

  地方政府动用国有企业相关资源,投资20亿元的高新

  技术产业——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项目黯然落幕。其中,在地方政府的“窗口指导”下,多家商业银行累计发放的11.75亿元贷款中,有8.7亿元变成了不良贷款。

  该项目带来的巨大损失让我们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政府是否应该代替企业下场踢球?

  尽职调查缺失种下祸根

  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项目造成了严重损失,而所有疏漏都隐藏在审慎调查的门后。据悉,当时曾有人提醒有关部门花几十万元,聘请专业机构做详尽考察,了解全球硬盘业形势后再作决定。但建议报上去以后,并无回音。涉及几十亿投资的高风险项目就这样被放行了。

  如果进行审慎的尽职调查,将可能发现该项目存在很多致命隐患:

  对市场规模的预测缺乏可信度。据当时朱宝麒个人说法,“这一技术可能在五年内创造上百亿美元产值,2005年投放量将大于4亿台,这还只是偏稳健的估计。”

  实际上,当时硬盘行业巨擘希捷、东芝,以及为数众多的小创业公司已经开始对微硬盘跟进开发,最多时,研发1英寸微硬盘的公司达到上百家。

  2002年4月,IBM以20.5亿美元的价格,将全部硬盘业务及所有专利卖给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如果真有上百亿美元的产值,这个售价就明显低估得不合理了。且不说市场容量是否有那么大,对在贵州落地的微硬盘项目来说,绝非一马平川,是一场初生牛犊与巨人们的恶战,胜算极小。

  财务风险估计不足。行业专家称,微硬盘项目最困难的不是研发,只要找到可靠而稳定的供货商,自己组装,很快就能生产出来。关键问题是价格,价格将决定能否实现量产。只有靠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才能赚钱。

  从某种程度上说,该项技术不具备高新技术应有的高门槛特征,属于对规模效应敏感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需要充分估计前期用于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所需的巨额资金。事实上,此项目一开工就面对着资金断裂的窘境。

  点评 项目决心无法代替审慎调查

  在最终确定投资一个项目之前,尽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风险控制环节。通过系统、独立和科学的调查,判断项目的风险大小,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只能依靠稳健投资流程管控系统。好的风险投资流程控制犹如一张细筛网,虽不能确保抓住每一条漏网之鱼,但可保不犯大错。遗憾的是,这个微硬盘项目的控制机制连个漏勺都不如。

  当地政府以“遇猪杀猪,遇狗打狗”的豪言壮语表达了引进微硬盘项目的果敢决心。虽然该项目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路先锋保驾护航,可惜的是,一切都错在开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该项目的失败,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科学决策流程的无知。

  技术专利操于人手

  操盘人带来的“自有技术”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该微硬盘的专利完全被控于他人之手。

  该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苏宗祥在铼德科技美国子公司Microstor主持研发1英寸硬盘,时间达一年半。他离开Microstor创办磁源公司,存在同业禁止的可能。而且,产品样本和技术资料均是他在Microstor的研发成果,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隐患。

  从技术本身来看,磁源公司最早用于技术入股的1英寸1GB硬盘技术,在项目启动之前就已经过时。直至1.8英寸硬盘专有技术项目停工,美国研发团队也无法完成产品化,最终没生产出一个产品。

  以技术折合1.2亿元入股的美国磁源公司负责后续的产品研发。由于开发部门始终在美国,由磁源公司控制,中方实际无法指挥、协调研发和生产支持活动,无法培养出自己的研发队伍。

  根据硬盘行业经验,开发一个产品,需要一支六七十人的研发团队。而磁源公司的研发团队在最高峰时也达不到这个规模,而且是同时负责两个产品。这可能源于苏宗祥掌握了原Microstor全套1英寸硬盘的部件设计和组装技术。这恰恰导致了后来Microstor对其盗窃商业机密和不正当竞争的指控。

  为了将磁源公司技术团队拥有的微硬盘“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带入贵州,花费巨资值得吗?

  点评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注定失败

  微硬盘项目所依赖的技术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抄袭。

  日立环球存储拥有IBM硬盘技术,以及日立多年研发的5000项专利,对硬盘核心技术的覆盖无懈可击。反观国内项目,未申请核心专利,不可能绕过竞争对手早已设好的专利包围圈。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自主创新纯粹是一句空话。

  没有核心技术,就不能指望形成持续领先的研发能力。而且,该项目的技术团队远在美国,如何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支持也是个疑问。

  地方政府却对此熟视无睹,帮助微硬盘项目前后获得六笔国家项目拨款,无知得令人齿寒。也许地方政府可以推卸对技术判断失误的指责,但却逃脱不掉助纣为虐的责任。

  疏于控制是投资大忌如果说贵州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的决策上存在“失误”,那么,在项目运转过程中,让朱宝麒大权独揽,并且幕后包庇的力挺式协调则让本已奄奄一息的微硬盘项目死得更快、更彻底。

  微硬盘项目的资金完全由本地大股东支付,但资金的控制权、经营权和人事权却长期完全掌控在小股东朱宝麒手中。朱宝麒此前并无任何硬盘从业经历,更不懂得微硬盘技术、生产和市场。副帅潘壮也同样不具备相关资历和背景。而该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苏宗祥远在美国,不参与本地项目运作。

  由朱宝麒一手安排,其在香港成立的小公司——威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开始便垄断了项目的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这是项目投资的大忌。

  本来可以向生产厂家直接采购的零部件,却要绕个圈,让一个无名的境外小公司做中间经手人。更奇怪的是,这间公司还同时承担产品销售总代理的职能。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安排在被投资方提出质疑后,朱宝麒不惜以停产和辞职作为要挟,竟然迫使贵州省政府出面协调,指示各方投资人“要克制,要相信朱宝麒有能力搞好微硬盘项目”。

  一般来讲,最低限度的控制在于资金流控制。而在这个微硬盘项目里,朱宝麒完全包揽了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沟通机制也不健全,治理结构的缺失实际已令任何外部控制和有效干涉都无法行使。

  点评 风险控制在政府动员下失效

  从某种程度上看,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该项目公司没有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无法使风险投资的控制流程得到实施。

  实际出资的地方企业的业务与该项目相差甚远,既无经验也没兴趣参与日常经营运作。股东中的上市公司期望借项目的高科技色彩使股票升值,满足于纸上的利润数字。国企股东是被政府“动员”的,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对项目既无奈,又漠不关心。而政府更不是管理企业的“好手”,相关利益人中,没有一方能够制衡实际操盘者。

  采购预付款和外欠的销售款每年都达到数亿元,损失犹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科技倒爷”续写“蓝图”

  完整地审视整个项目发展的各个环节,不难发现,外方合作者和实际操盘人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政府官员的弱点,大大地“骗”了一把。他们实际上只是靠一张嘴和天花乱坠的美好前景,就阻挠了相关部门执行必要的审查和控制。

  为使贵州政府引进该项目,朱宝麒曾经描绘了辉煌前景:在三五年内,通过“创新知识经济计划”,建成一个上百万人的科技产业区,十年内实现1000亿美元高科技产值。

  几乎没有哪个地方政府能对如此宏伟的计划有抵御诱惑的能力。如果产值真能达到100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一个贵州。产值1000亿美元,贵州就赶上富裕的广东了。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政绩啊,朱宝麒正是抓住了地方政府急于求成的心理。

  尽管项目开工前后三年里,没有一个月的产量达到过预期数量,但地方政府仍愿维持那个美丽的梦想,义无反顾地以政府担保形式,动员商业银行继续为该项目贷款4亿多元。朱宝麒曾声称接到的“超过70万片、金额达8000万美元”的国际大订单,后被证实有相当部分为“意向性合同”。

  故事本该到此收场了,可2005年10月,朱宝麒却作为汇通世华总裁高调出现,联合北京天朗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推出6G微硬盘手机,又宣布与东方通信等四家公司签署《硬盘手机战略联盟合作意向》:“汇通世华生产6G微硬盘,东方通信负责采购不少于100万台微硬盘。”其实,这又是一个新游戏的开始。

  朱宝麒们的另一个宏伟蓝图又打动了某直辖市政府。当年,该市政府下发文件称,某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作为现金出资人,将与朱宝麒、潘壮控制的技术入股方MAXSINO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潘壮出任合资公司副总裁,朱宝麒担任执行董事,以尽快实施“IT综合功能模块”项目。该市还同意为项目融资4亿元。

  所谓“IT综合功能模块”是一个更诱人的饼,朱宝麒筹划的合资公司将成为一个宏大的消费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心芯片研发在北京,微硬盘基地在贵阳,成品制造在重庆,以提供娱乐、游戏为主的内容产业在深圳。通过那个几乎已经奄奄一息的微硬盘,将这四个环节整合起来,“紧紧抓住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未来”。

  天知道这个黑洞又要吞掉多少金钱。

  点评 政府干预比政府无知更可怕

  对于朱宝麒规划的以微硬盘为代表的发展目标,在电子产业基础薄弱的西部省份,稍微盘算一下就知道是个笑话。增长率每两年翻一番。这样的数字游戏居然能够让一个科技文化落后、财力有限的西部省份领导心驰神往,不可思议之外也有其必然性。

  贵州不切实际的GDP“大跃进”理想破灭了,但未必能惊醒其他地方政府不犯同样错误。欠缺专业知识也许不是官员们的错,但失去科学态度的盲目决策,干预企业市场化经营的蛮干,也许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最近,各地政府都在争先恐后地提出“大设想”,以获取建立产业基金的审批。如不接受教训,很可能再次被一些“科技倒爷”们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