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民营油企遭遇生存尴尬

2007-9-7 10:56 《新财经》·种少华 【 】【打印】【我要纠错

  一边是两大集团把持油源,一边是海外巨头见缝插针,民营油企举步维艰近期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媒体广泛报道了内地石油。

  巨头在个别地区对民营加油站限供、停供油品的新闻。国家发改委8月初发布了《关于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对系统内外成品油经营企业要一视同仁,不得对系统外企业停供、限供成品油。所有成品油经营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不得囤积惜售。

  《新财经》记者日前从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了解到,在商务部批准的663家具有成品油批发资质的民企中,因拿不到油资源,已有283家关闭,损失少则几百万多则过亿。而其余300多家正在商讨如何打包卖给外商。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表示,如果都卖了,将对整个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当初,这些民企是响应国家号召,在政策鼓励下上马的,如今,并非因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而面临出局,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解决的办法。

  一边是两大集团把持油源,一边是海外巨头见缝插针,民营油企前途堪忧。

  新政策开了大门堵了路

  随着《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细则的出台,中国民营油商们似乎终于等到了“进门”的机会。但“门户开放”并没有料想中的美好,可以说,新《办法》开了大门却堵了路。

  新《办法》对申请成品油批发资质的公司进行了严格规定,涉及油库、注册资金、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其中规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油库库容由4000立方米调整为10000立方米。门槛之高让很大一部分民营油企望而却步,而且新《办法》对于油源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新《办法》虽然明确了外资和民企可以获得石油成品油批发资格,但两大石油巨头行业垄断的局面并不会就此改变。

  新《办法》出台后,在商务部批准的第一批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8家企业中,仅芜湖市二环石油有限公司一家民营企业,其余均为国有巨头的子公司。

  新疆石油商会副会长徐继祖表示,“按照新规定,新疆现有民营石油企业只有一家达标。”据了解,目前大约九成以上的民营企业不符合或不具备再次申请资格,并将在整顿、整改中通不过年检,拿不到新的经营牌照。这就意味着九成民营油企面临被淘汰,不是出局就是出卖。

  谁断了民营油企的油源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即著名的38号文件),对成品油流通领域进行清理整顿,明确规定所有批发企业必须从两大集团进油,不得直接从炼油厂购买。2004年,国家为了加强对石油行业的控制,掌控油源的两大石油巨头开始给民营油企“断粮”,一大批民营加油站和批发油企被中石油和中石化“收编”。

  两大石油集团掌控了所有炼油厂和大部分石油流通渠道,建起了一大批成品油批发公司和加油站,民营成品油批发公司、加油站逐渐被边缘化,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很多石油民企关门停业。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今年5月份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已经由1998年的3340家下降到300多家,民营加油站也由5.63万家下降至4.5万家左右。

  记者查阅了“成品油批发企业油源问题”的相关文件,从中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多次要求中石油“按成品油批发企业微利原则”解决油源问题,国务院领导也曾亲自批阅。曾培炎的批文这样写到:“请发改委研究解决。我们一直强调要有公正、公平的市场,国企和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两大集团不能借助垄断的地位搞不平等竞争。”

  在今年“两会”上,30位政协委员也曾就此事联名提案。

  发改委随后召开了中石油、中石化参加的协调会,就地方油企成品油批发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没有达成协议。主要分歧在于中石油认为没有供油指标,另一方面,双方关于价格的分歧也较大。

  今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代表民营油企的中商石油委召开石油流通企业油源短缺问题座谈会,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石油巨头“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战略面前,民营油企没有上游资源话语权,下游的公平竞争只是一句空话。中石化福建分公司的内部人士也坦言:“民营油企即使有批发权,得不到进口配额,照样得依附于国有两大集团。”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海油正在加紧洽购约200家广东民营加油站,其中近160家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中海油初步计划在广东收购300家加油站,照此收购规模,民营加油站仅有的15%的市场份额终将被国内外石油巨头瓜分。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于石油垄断局面的改变很不乐观,他说:“石油是经济命脉,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证。我敢断言,石油垄断会一百年不变。”他同时建议,对于没有原油资源的民营企业,可以寻找两大集团顾及不到的边角地带发展,因为中国石油市场的需求空间是足够大的。

  打包外售,能否自救

  万般无奈之下,民营油企的另一条出路就是寻找外资买家。由于基础较弱,“单枪匹马”很难被相中,于是民营油企采取“打包出售”的方式,先将资产进行合并,然后集体与与外资联姻。

  据了解,民营油企“打包外售”的计划是从去年底开始酝酿的。今年初,正式开始与外商洽谈,参与收购的海外石油巨头有壳牌、英国BP集团、埃克森等。据赵友山透露,仅BP在广东就收购了26家。另据一位辽宁盘锦的民企老板透露,从海南到东北,民营油企都在商讨如何联合打包,以提高谈判筹码。

  对于民营油企而言,能够“外卖”已经算是“幸运”。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石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金钢说:“等外资接济,就如同等天上掉馅饼。”而且“老外”通常只愿意买油库、铁路专线、加油站网点等硬件设施,这将造成大批民营油企人员失业下岗。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成品油零售终端成为中外石油巨头角逐的战略重点。外资渗透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据悉,目前,壳牌、道达尔、埃克森、美孚等外企在华拥有近千家加油站,均以合资或租赁形式出现。针对此次民营油企整体打包出让事件,有专家评论称,中石油、中石化正处于调整期,外资乘势而上,将掀起又一轮对民营加油站的收购热潮。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认为,对民营油企来说,中国成品油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中石油、中石化,而是国际大石油公司。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也必须形成战略联盟,目的不是集体向外资低头,而是为了竞争。韩教授显然过于乐观了,民营油企面临“无米之炊”,生存都难以自保,更别说与外资企业抗衡。

  林伯强认为,民营油企打包卖给外资,给自己找一条活路,从市场角度看,并非是一件坏事。但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其一,是不是国家的相关政策阻碍了民营油企的发展?其二,从理论上来说,外资和民营一样,在国内也没有石油资源,为什么外资油企可以发展而民营油企却面临倒闭?

  据专家分析,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石油进口国,民营石油企业占主导地位,比如美国、韩国、日本,这是发展方向;反之,在石油出口国,国有的石油公司比较多。我国是石油进口国,石油年消费量达3亿吨,从市场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应该让民营油企充分参与其中,而不是仅有两三家国有企业垄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