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海外寻油遭遇东道国政策变脸

2008-1-14 11:6 《新财经》·何辉东 【 】【打印】【我要纠错

  厄瓜多尔提税事件,对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对中国的石油巨头们来说,2007年10月4日是个糟糕的日子。这一天,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签署“总统令”,将该国的石油超额所得税率(俗称“暴利税”)提高到99%,而在此之前税率为50%.这意味着,已在厄瓜多尔进行石油开发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公司不但赚不到钱,还有可能因此蒙受巨额损失。

  所谓石油超额所得税,就是厄瓜多尔与外国石油企业对超额油价的分成比例。这个比例针对基础油价而言,基础油价指的是企业与厄国签订合作协议日的国际油价。如果税率为99%,那么,基础油价以上部分99%的销售所得就将归厄瓜多尔国家所有,企业只能拿到1%.厄瓜多尔政府此举,无疑将外国油企逼到了悬崖边。

  厄政府变脸增税损害投资者利益

  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北部。2007年11月中旬,这个南美第五大产油国刚刚成为了欧佩克第十三个成员国。石油是这个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石油产品占其总出口额的40%以上。厄瓜多尔日产原油达50万桶,外国公司的产量约占一半。中国公司是厄瓜多尔石油业重要的投资力量。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2005年斥资14.2亿美元,从加拿大恩卡纳(EnCana)石油公司手中购买了其在厄瓜多尔的全部油气及管线资产,这个项目目前日产原油8万桶。此外,中化集团等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在厄瓜多尔均有投资。

  对在厄瓜多尔投资的他国石油企业而言,“总统令”无异于晴天霹雳。假设当初双方签订合同时油价为每桶50美元,当前油价为每桶100美元,那么,超额的那50美元的99%——49.5美元将交给厄瓜多尔政府。也就是说,虽然国际油价从每桶50美元涨到了100美元,但对在厄瓜多尔投资的外国油企来说,却仅仅是涨了0.5美元而已,其余那49.5美元全被装进了东道国的腰包。

  商务部驻厄瓜多尔经商处网站刊登的文章表示,很多外国石油企业对高得离谱的超额所得税率提出异议,认为厄瓜多尔政府此举违反国际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本法则,是变相“没收”资产行为。所有外国石油企业不但无利可图,而且处于亏损状态,这极大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合作信心,将给厄瓜多尔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显而易见,这并不是一笔公平的买卖,很多外国油企已经开始考虑退出厄瓜多尔。中国油企当然也不甘于远涉重洋地赔本赚吆喝。据了解,在厄投资规模较大难以抽身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对厄瓜多尔政府的做法表示难以接受,已做好了将官司打到荷兰海牙国际仲裁机构的准备。

  中资油企海外投资骑虎难下

  虽然我国油企在厄瓜多尔处境尴尬,但国内对此事似乎并不十分关注。人们对石油企业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的“油荒”,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一新一老两只大盘指标股惨烈的下跌走势上。在科雷亚的总统令签署一个多月后,我国媒体才对此事进行了一些报道,而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官方网站,几乎找不到与此事件相关的信息。

  厄瓜多尔的“总统令”尽管没有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但却给我们的石油企业带来了致命一击。有人预计,中国石油等中资石油公司因石油超额所得税率提高所带来的损失,可能不低于20亿美元——这还是保守估计。也就是说,中资油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厄瓜多尔建立起来的石油开发系统,将因一纸“总统令”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继续开采意味着亏损,放弃项目,前期的巨额投入将难以收回。

  我国经济对石油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石油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投资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作为新生力量的中国企业难免要交学费。但问题的关键是,交了学费要学到知识。通过这次厄瓜多尔提税事件,我国的石油企业可能会重新考虑对政策随意性较大国家的投资风险。

  厄国政策不可测性早有前兆

  近年来,为了争夺稀缺的石油资源,中国石油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张。以中国石油为例,目前已迅速拥有了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东南亚等五大油气生产发展区。可以说,在巨大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利益驱使下,哪里有石油的味道,哪里就会出现中资油企的身影。然而,在对东道国石油资源的评估上,中资油企在产能、成本等方面或许颇有研究,但对该国的政策风险,却似乎并未十分在意。

  其实,厄瓜多尔石油政策不可测性早露端倪。在竞选总统时就提出“能源国有化”主张的科雷亚上台后,厄瓜多尔的能源政策便出现了明显的国有化倾向。2007年4月,厄国议会通过了“石油超额所得税”议案,法定外国油企在基础油价之上部分的收益与厄瓜多尔对半分成,而在此之前,这些收益东道国是无权染指的。在这一议案出台前一年,厄瓜多尔政府终止了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合同,将其公司的资产和设施收归国有。终止合同的理由是,厄瓜多尔能源部认为,该公司未经许可就将一块油田的部分权益转让给了加拿大恩卡纳石油公司。不知是否巧合,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厄瓜多尔的最大项目,正是从那个加拿大公司手中买来的。是中资石油公司出的价钱合理?还是恩卡纳石油公司早已对厄瓜多尔政府忌惮三分,主动选择退出?或许只有卖主自己知道。

  在国际范围内,推行能源国有化政策最积极的国家当属委内瑞拉,而科雷亚总统的想法显然是受了查韦斯先生的影响。厄瓜多尔或许正在跟随它南美友邻的脚步,逐渐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而这恰恰是中资油企始料未及的。当下之计,只有通过外交斡旋让厄瓜多尔政府做出让步。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厄瓜多尔方面让步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斡旋成功,也势必增加我国或投资企业的其他成本,或损失其他方面的利益。

  政府应帮助企业进行深入风险评估

  中资油企对石油资源的渴求不难理解,它们“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也值得赞许。但是,对东道国政治环境与法治环境的考量,理应成为投资决策前最重要的工作,否则,东道国政治环境的恶化或政策的朝令夕改,即使再有实力的企业也承受不起。

  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后,我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能源项目合作关系,我国的能源外交战略也日渐清晰。目前,在苏丹、尼日利亚等非洲能源大国,均有中资石油企业的大量投资。客观地说,大部分非洲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离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在经济上缺乏政策的连贯性,政治上也缺少必要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需要中资油企在投资前仔细进行评估。只有在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中,我们的能源战略才能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反之,很有可能是与虎谋皮,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评估上,政府具有天然优势,理应为企业进行深层次服务。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每年发布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几乎没有相关国家的政治风险评估内容。去年,该目录还将厄瓜多尔列为海外重点石油投资地。政治风险评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可见一斑。

  就在中资油企被厄瓜多尔变局搞得颇为难堪之时,有消息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在考虑收购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所持一尼日利亚石油区块的股权。不知中海油对该项目的各方面风险评估做得如何?希望中海油投资尼日利亚一片坦途,别再是又一则“请君入瓮”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