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七旬老太玩IT

2008-1-14 10:53 《新财经》·王晓慧 【 】【打印】【我要纠错

  45岁进四通,54岁开始创业;如今已是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张齐春依然活跃在IT最前沿2007年11月11日,东方通15岁。再过两年,东方通董事长张齐春70岁。

  张齐春笔挺挺地坐在《新财经》记者对面,面容慈祥,但眼神中充满了坚毅。或许正是这种坚毅,让她过着与普通老太太大相径庭的晚年生活——年近七十,依然意气风发地拼杀在风云变幻的IT战场。

  45岁自带“饭碗”入四通

  45岁那年,张齐春自带一个6万元的“饭碗”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四通,开始了“下海”生涯45岁以前, 张齐春就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许多人一样,拥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45岁那年,她突然坐不住了,“没来由地有些着急。当时退休年龄是55岁,这样算来,我只有十年时间了,我必须得干点事,得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粗略估算一下,那应该是在1984前后,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时期,许多捧着“铁饭碗”的人相继萌生了“下海”的念头,但大多是男性。

  张齐春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四通总经理万润南,她希望能加入四通。当时,四通刚成立不久。面对已经45岁的张齐春,万润南婉转地表示:“我们端的不是‘铁饭碗’,而是‘瓷饭碗’,但我们的‘瓷饭碗’比‘铁饭碗’还要铁。所以,要加入四通,你必须自带饭碗。”

  张齐春听罢没有当即表态,万润南以为她知难而退了。万润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底,张齐春带着一个6万元的“饭碗”来到了四通:承接建设银行的试点项目——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按照四通当时的情况,能在建行拿到5000元的订单就不错了。就这样,张齐春加入了四通的创业团队,任副总裁。

  建行的项目为张齐春敲开了四通大门,也为张齐春以后的创业生涯铺了路,建行至今仍然是张齐春的客户。

  初入四通的张齐春充满了期待,“我一直把IBM当做楷模,刚到四通时,我的理想就是把它做成中国的IBM.可能永远做不到,但我一直怀有这样的信念,希望能做成一个卓越的公司。” 一段时间以后,张齐春发现自己过于理想化了。“当时的四通什么领域都想涉足,像个百货公司。 今天看到运营出租车赚钱,就去买了好几百辆的出租车,结果全赔了;明天看到地产挣钱,又去买大片的土地……我最忌讳的一句话就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我听到这句话火气就很大”。张齐春一直认为,公司羽翼尚未丰满,不应涉足太多领域。更为严重的是,四通的治理机制出现了问题,“四通内部出现了少数人‘集权’现象,没有商讨氛围,提出的建议根本无法实施。” 四通“变味”了,与张齐春的憧憬越来越远。

  因管理理念不同而产生分歧在很多公司都存在,但让张齐春无法忍受的是,管理层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彼此之间沟通的不畅。

  离开四通之前,张齐春一直希望公司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室,大约需要50万元人民币。在申请的过程中,她得知,“有些管理者连什么是开放实验室都不懂,认为做开放实验室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去做实验了。” 张齐春哭笑不得。其实,她所要建的开放实验室并非供技术人员做实验用所用,而是对外服务的实验室,按照客户要求、按照测试项目进行收费。

  张齐春决定离开,那是在1992年7月。与张齐春一起离开的,还有其他三位集团副总裁王辑志、王安时和王玉海,人称“三王闹革命”。

  54岁自立门户

  张齐春与“三王”一起“闹革命”以后,却没能合力创业,54岁的张齐春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东方通1992年,一则“春天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这一年对于张齐春而言,可谓波澜迭起。

  离开四通以后,张齐春与“三王”一起成立了新四通公司,但最终由于思想无法统一而分道扬镳,张齐春选择自立门户。

  1992年11月11日,张齐春成立了东方通。这一年,她54岁。

  东方通在成立之初主要做系统集成,收益稳定。东方通的营业额不断增长,张齐春却越来越焦虑——“系统集成只做项目,其实没有自己的产品,不是长久之计。”

  转折发生在1993年。东方通在建行的一次招标中输给了IBM,一起创业的七个人中,有三个人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正是在这次投标过程中,张齐春第一次听说了“中间件”这个产品,她意识到这正是东方通寻觅已久的软件产品。

  中间件(Middleware)是介于应用系统和操作系统数据库之间的一系列软件,其主要作用是,在大并发、大压力等异常情况下,保证系统的稳定以及数据的完整;还可以解决跨平台、跨业务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整合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中间件进入中国,市场对这个陌生的产品鲜有关注,但张齐春偏偏认准了它。

  经过几年的准备,1998年,东方通宣布转型做独立软件开发商,开始第二次创业。

  东方通的转型不仅在业界引起了轰动,在公司内部,也存在分歧。1997年,东方通营业额已接近2亿元人民币,因此有人反对转型,认为放弃系统集成太可惜;也有人建议两者兼顾,既做软件供应商又做系统集成。或许是过往的经历对张齐春的影响,她主意已定——转型一定要彻底,企业就是要专注。

  对于企业来讲,转型犹如动物蜕皮,是重生的希望,但过程又是十分脆弱的。1998年,东方通的营业额从1997年的约2亿元降至2000多万元,2000年达到3000多万元。据记者了解,相比系统集成,中间件的利润率要高出许多。

  张齐春对于这样的业绩早有心理准备,毕竟,这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尚属新生事物。

  很快,东方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0年前后,政府发布了对软件产业影响重大的“18号文件”,鼓励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占据国内主要的软件市场。中间件开始受到客户关注,并引发了第一轮有关中间件的热炒。

  这个一度局限在银行领域的产品,陆续进入了电信、电子政务、交通等行业。如今,中间件几乎涉足所有行业,并且成为中国软件业唯一与全球前沿技术同步的领域。

  最新发布的2006年CCID报告(《中国中间件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国产中间件软件厂商取得了群体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8.8%,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6.3%.在中国市场上,东方通与BEA、IBM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70岁的坚守与接班人的困惑

  年近七十,张齐春想放手却又不能,有一点是她目前唯一能肯定的,那就是坚决不会让自己的子女接手张齐春快七十了,退休问题是她目前最大的困惑。她并非没有尝试过放手,也有过一次被迫退休的经历。

  1998年,东方通遭遇资金瓶颈,张齐春考虑融资。风险投资商IDG找到了东方通表示有意投资,但双方接触之后,IDG犹豫了。让IDG顾虑的正是张齐春的年龄,按照IDG的投资惯例,不投45岁以上的人,风险太大。特别是在IT界,这样一个朝阳产业,应该是年轻人的世界。因此,尽管年近六旬的张齐春坚信自己心力不老,但IDG依然要求她退居幕后才同意投资。于是,张齐春过上了“垂帘听政”的日子,她退岗不退人,公司的很多重要决策依然由她亲自出马才能决定。一直到2000年7月,IDG出售其所持有的东方通科技全部股份,张齐春又从幕后站到了前台。

  对于退休问题,张齐春有自己的看法,“我并不是刻意不让后来人接班。首先,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执掌公司。其次,公司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没有成熟就交出去,很难放心。如果公司规范了,体系成型了,请谁来不是问题,他只要按照体系来做就可以了。”

  在一次采访中,国美集团总裁黄光裕也曾对记者表示类似的想法:一个好的企业不应该因为任何个人的离开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张齐春认为东方通很快就可以实现平稳交接班,“我觉得后年差不多可以达到。”目前,东方通正在推行流程化管理,张齐春认为推行的过程是一个刚性的过程,也只有她本人才具备执行力度。

  可能是顾及员工情绪,张齐春对于接班人选择问题没有过多提及,但她告诉记者,不会按照固有思维寻找接班人,可能会找一个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也未必一定找中国人。她明确表示,不会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职业”。

  退休前的反思:做得好,也要卖得好

  张齐春的反思可能值得所有本土软件企业反思,技术与销售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缺今年,东方通对营销模式进行了变革,建立了分销体系。

  张齐春认为,中国软件行业一直没有建立很好的分销体系,真正的分销是借助开发商、经销商、系统集成商等合作伙伴的合力销售产品。这么多年,东方通一直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据悉,东方通已经与两家国际分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东方通所采用的分销体系并非东方通独创。早在1997年,BEA、IBM先后进入中国,专注中间件市场,它们的营销策略就是分销体系;当时,张齐春绞尽脑汁想得还只是如何做好产品,根本无暇顾及终端销售,这导致东方通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说到这里,张齐春的声音有些低沉:“这么多年来,我们只顾埋头做产品,在产品销售方面,一直存在误区,这给了竞争对手打压我们的机会。这是国内土生土长的软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BEA、IBM等国际软件巨头占据着中间件绝对的竞争优势,它们通过低价策略对东方通等本土厂商进行打压。它们频繁向让客户赠送产品,赠送免费使用许可证,甚至放言,“就算三年不赚钱、五年不赚钱,也要挤垮他们”。“没有被打死就是成功的,但‘没有被打死’不是我们的目的。”张齐春笑着说,“要发展,就只能找出路,解决‘卖’的问题。不仅要将产品做好,更要懂得如何卖好。”

  “如果早明白这些,东方通就不会绕这么多弯路了。”回顾在IT圈打拼的岁月,张齐春感慨良多。

  竞争对手也是学习榜样,合作伙伴更是如此。在与国际分销商合作的过程中,东方通已经有了很大收获。“在此之前,如何发货、如何让企业按时回款等问题,让我们很头疼。但他们就很聪明,只给企业45天时间,如果企业到期不付款,企业所用软件版本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些,我们就没有想到。”从张齐春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对新的营销模式相当乐观。

  采访最后,张齐春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格:“我是一个坚韧和执著的人,决定了的事非干不可,而且一定要干成,不管有多难。我们既然决定了走分销体系,就一定要坚持,直到做成。”对于年近七十的人来说,时间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张齐春明显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她说:“我也在算年龄,如果今年再不做,到我70岁,恐怕就更来不及了……”

  记者手记

  对于企业所走过的弯路,营销策略的失误等话题,张齐春毫不隐讳,一一道来。我们知道,承认错误,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至少是对自己某个阶段的否定。这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整个采访过程好似张齐春的反省过程。其间,她的下属进来请示工作,张齐春的神情瞬间严肃起来,平和的目光中透露出些许的霸气。这其间微妙的变化,张齐春可能没有意识到,因为这正是她工作时真实的状态。在东方通,她的地位犹如她吩咐下属执行工作时的语气,不容商榷。因而,张齐春的退与不退,绝对不像她说得那般轻松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