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
在本土金融环境中,风险投资对于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绝对功不可没。它带来的往往是企业最亟需的金钱、人脉和管理经验,甚至创业文化。但拥抱任何一个变革,都可能意味着企业会在某个转弯处跌倒。永远需要小心。
2008年9月,中国乳业集体沦陷。虽然内部管理的失控和失察以及监管不力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但不得不令人生疑的是,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企业致力于超常规的成长速度和盈利回报。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蒙牛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风光无限时说了一句很“煞风景”的话:“牛最终还是牛,只能跑出牛的速度。神话只有落到地上才是真实的。” 但热情的资本需要的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和最终的巨额回报。他们在盲目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放大了产业的固有风险。当企业以疯狂抢占市场为目标时将产品质量远远抛开也不足为奇。
资料显示,以蒙牛的销售额由2001年7.24亿元增长至2005年108.24亿元,摩根士丹利与鼎晖、英国英联等以约5亿元人民币入股,2004年、2005年、2006年三年的时间回报约为500%.其他倒下的知名品牌从太子奶、圣元、到优格等一系列乳品业的募资背后,都有着资本的活跃身影。
穿梭游走于本土企业家间风险投资者不单单头顶“海归”光环,腰缠万贯美金,身伴人脉、技术、管理经验,他还意味着变化和压力以及可能衍化出的危险。任何一块风投“暗礁”都足以令企业改变航道。
压力&“失权”
“风险投资是我们通过亲吻很多的青蛙,来发现王子,不知道哪个青蛙变成王子,怎么办呢?亲不同的青蛙。”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坦言。 “从整个行业看,风险投资在所谓‘半死不活’的企业到最后都是要退出的,另外的大半企业中有少部分最终倒闭,其余都如”行尸走肉“般,处于没法上市,也没法退出的状态。”
风险投资者这一番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足以让企业家攥着美金的手微微出汗。获得融资绝不意味着风投将给你成功或认定你将成功,他更多的只是给了这笔钱。对于企业家而言,从“青蛙”变为“王子”绝非只需要轻轻一吻。
早在2005年,新东方的元老们开始在董事会上逼迫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接受风险投资,接受上市,俞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怕上市破坏了他一直追求的“做事情的从容和理想”。在僵持了半年之后,俞敏洪才最终妥协。不出俞敏洪所料,他却在上市后感慨其压力巨大,甚至后悔“把新东方弄上市”。资本靠数字说话,但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教育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就在于教学质量,而并不在于学生每年增长了多少。
所有风险投资在进入企业以后基本都进行着同一个循环:企业做大规模,上市,通过抛售股票以获得高额回报。因此企业家在“招呼”风投之时,就应做好承受增长压力,上市压力以及伴生的 “失权”风险。
“一群大佬”是徐晨对VC形容。“高兴了过来看看你,不高兴就不理你,过两天业务下滑了,他又来了。”而相比VC,企业家们不仅要在时间和精力上大量支出,同时放弃一部分股权和控制权或许更让他们难受。融资是企业与投资商搏弈的分界线,一旦完成投资商将加入企业董事会成为老板。据软银中国合伙人宋安澜介绍,风投通常都占小股, 但却有一大堆否决权(20~30条), 对如股权变动、举债、 购置不动产、预算外支出等重大事项,他们都有一票否决权。当然,这也因风投的资质不同而介入深度各异,一般国际化的风投都不会干涉公司运营细节。
因此,在决定吸引风投前,创业者们应该明确,自己是否可以接纳这些“外人”参与经营。除非风险投资者能够与企业家具有默契,在经营上能够达成共识,否则或许当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方向发生质疑时,就是无数不愉快的开始。风投和企业家合作时间很长,如果创业者和投资者总是处于焦灼争斗的状况,一个最可能的结局就是企业家出局。这对于往往企业家的身份是创业者的中国企业来说,“打击力度”或许难以估量。
第一次融资的创业公司一般没有专业CFO,应该找一个懂行的法律顾问,熟谙资本市场的文思软件COO兼CFO黄宣德建议。因为投资条款中涉及很多商务利益,企业家理应谨慎。例如有些风险投资人很喜欢获得一些期权(warrants),表面上看和估值关系不大,可实际上这些期权却有着极大的价值。要读透这些条款对企业家而言往往力不从心。“律师是价钱越贵越好。”黄宣德笑言。他必须对风险投资熟悉而有丰富经验,最好的方式是请业界的朋友介绍。
对赌“陷阱 ”
当风投者确实难以看清公司的未来,而公司又期望获得很高估值的时候,签署对赌协议的确是一个折衷的办法,但站在企业的角度,对赌协议在很多时候也让公司“缩手缩脚”。“由于企业在获得风险投资时一般在扩大经营的初步,支出需求明显却不一定能看到短期回报。头上悬着这样的协议,企业可能就会因不敢花钱而裹足不前,甚至错失良机。”一位投资界资深人士对本刊表示。
“融资并非越多越好,有一些经营历史并发展稳定的企业,不要选择对赌协议。高估值诱惑的背后是经营的风险。企业应该有一些更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布局。当对赌协议在所难免时,就少拿一点钱,到时候万一没有达到,股权摊薄就不会那么多。”黄宣德建议道。“例如,对赌协议是以一年的利润为指标,那么企业可以计算出12个月后达到这一指标需要的资金。接着在这笔资金上再加一个空间作为融资目标,以求保险。这样业务可以在企业家掌控下进行,而不会盲目扩张或裹足不前。万一没有达到目标,也可能使股权摊薄趋向于最少。一年以后企业还可以再去融资。因为之前的目标达成,企业也就可以在谈判中更有话语权并取得更满意的估值。”
对此,业界专家的看法是,寻找一家“懂行”的风投对双方达成的默契帮助很大,也有利于风险投资对公司的合理估值,尤其是对于新兴的,或是相对不容易理解的行业。
钱多的副作用
“原来你是小规模的公司,不会接受扩张,因为有成本的压力,但是钱多的话,可能犯原来不能犯的错误,犯成本很高的错误。 此外,你的开销是否还是谨遵原来的‘节俭’标准?”徐晨提醒企业“多有多的烦恼。
“大量金钱或许将使企业失去了‘痛感’:本来企业中的问题在钱少时十分突出,但钱一多就可能掩盖了问题。过快扩张可能导致管理跟不上。目标的膨胀可能使企业偏离核心业务。这些都可能导致管理失衡。”
造就一个好的高科技企业通常要5~7年,经历3~4次融资,一定要按运营状态及现金流及早启动下一轮融资。融资过程一般比计划长,弄不好会资金链断裂。对此,宋安澜的建议是“一定得花大价钱请一个专业CFO.关键是建立详细的资金计划,每年要有预算、现金流预测,预算不符之处投资者会要求详细解释。”
好的企业和VC往往有联系,但是没有必然联系。当然,在本土金融环境中,风险投资对于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绝对功不可没。它带来的往往是企业最亟需的金钱、人脉和管理经验,甚至创业文化。但拥抱任何一个变革,都可能意味着企业会在某个转弯处跌倒。永远需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