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显示,目前本土企业已经形成以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为主框架的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应用格局,企业绩效管理正在成为下一阶段的“杀手级应用”,而下一阶段最合理的聚焦点应在如何将IT技术与核心流程和价值创造两大关键点的融合上。
在经历了十几年曲曲折折的企业信息化道路之后,徘徊于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与管理信息系统(MIS)之中的本土企业尚无法普遍取得明显的阶段性信息化成果。而1989年财政部颁布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不仅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促进了我国会计核算软件的商品化发展,而且直接把信息化的主阵地放在了财务环节。
这一规定不仅快速催生了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当时一批著名的财务软件公司,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企业的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著名会计学者莱昂德。R.艾米所说的“为决策提供信息方面是会计师最薄弱的环节,但从战略上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著名论断成为可能的现实。
会计核算环节的快速信息化,使得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一度盛行“会计信息系统论”,其中以国内会计界泰斗葛家澍教授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如今,从看似不起眼的会计电算化起步而真正开始改变本土企业运营流程和效率的新一波信息化浪潮已历时近20年。而期间由全球管理新浪潮和本土企业信息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以及解决方案的推出,极大地改变了本土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使得财务技术工具在本土企业运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比如,资本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直接导致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控水平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以人民币汇率浮动为突破点的金融市场改革的破冰,使得本土企业对动态财务掌控能力的要求也一下子摆到眼前;而更广泛的外部变革来自市场竞争烈度的空前提高,迫使更多的本土企业从仅仅关注自身运营转向基于供应链的实时管理。同时,有了30多年本土企业信息化的探索加上19年的本土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积淀,由内部变革持续积累所催生的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本土CFO对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现状评价和潜在需求,对于国内各类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提供方而言,不仅从技术层面来促进CFO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而且对本土企业在大变革背景下的扩张具有深远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本土企业在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下一步发展的方向,《首席财务官》杂志于2007年10月起面向本土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2007年度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现状与需求”的大型抽样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1200余份,基本代表了本土企业对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主流判断。
信息化第一起点的先发后至
虽然财务领域信息化的起点(即1989年启动的会计电算化运动)较《首席财务官》杂志所定义的新财务运动(即以1992年“两则两制”的推出为起点的本土企业财会制度创新)的起点早了三年,但两者随后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融合,从而使得两者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并行状态。
在本次调查中,六成以上的受访CFO表示已采用ERP,超过三成的受访CFO表示已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而应用程度更为深化的财务分析系统、商业智能系统以及管控能力更强的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应用的还不够广泛(见图(略)1)。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与本土CFO对企业运营流程监控能力的日益提升以及其更注重财务技术工具和解决方案的可量化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主要的ERP系统均能较好地和本土企业的运营流程进行全面对接,因此ERP也是CFO们进行业务动态监控的最佳窗口。同时,虽然近年来作为舶来品的“预算已经过时”的说法时有耳闻,但全面预算管理仍然是本土CFO协助公司最高层进行中短期战略部署和资源配比的主要模型。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本土公司治理结构的日益优化,使得本土企业愈加重视自身的绩效表现,以整体战略为立足点、以全员分解绩效指标为循环跟踪考评手段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也被越来越多的CFO所认可。
由于商业智能软件发挥价值的前提需要相当的业务数据积累,目前在国内的金融和电信等信息化程度较深、数据“金矿”较为丰富的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大多数CFO并没有把商业智能作为主要配置的财务技术工具(认同率仅占15.6%)。有着类似理由的财务分析系统的应用程度也相对欠佳,认同率只有26.61%.不过,在本土企业的跨区域业务和跨国业务已经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标准配置的集团型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更具针对性的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的普及程度亟待加强,本次调查所显示的只有17.43%的应用普及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作为经营数据富集区的财务环节往往成为本土企业信息化的第一落点,但其管理的滞后性和财务属性的审慎性原则,使得其时常在信息化的后半程才开始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其表现形式也主要体现在和业务流程渗透较为紧密的部分(见下文)。
财务技术工具的应用效率与其在流程方面的渗透程度成正相关
为了更好地辨别不同类型的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实际效用,我们特别将ERP、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商业智能软件和财务分析系统等六大类本土CFO日常工作接触到的主要财务技术工具置于火炉之上,通过本土CFO的评价来对这些财务技术工具的应用价值得出一个相对可观的判断。
如图(略)2显示,高达63.3%的本土CFO认为,ERP系统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方面也各自得到超过三成受访CFO的认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75%的受访CFO认为ERP系统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没有什么帮助。换言之,有超过九成的受访CFO对ERP系统在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上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
根据这样一个近乎满堂彩的积极评价,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应用效率与其在流程方面的渗透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能快速渗透到业务流程中去的那些财务技术工具,就越容易获得本土CFO的认同。
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作为本土CFO近年来主要运用的财务技术工具也获得了较高的积极评价,有33.94%的受访CFO表示全面预算管理明显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烈度也空前加大,本土企业对于预算的实操性、时效性和动态调整能力的要求都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国内外主流厂商所推出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克服传统预算过程中诸如编制过程繁琐、控制乏力、预算分析的滞后,以及预算决策的失灵等诸多问题。
以超过六成认同率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则不折不扣地成为本土公司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中的“潜力股”。在越过了以流程“e”化为主的信息化初级阶段之后,本土CFO期望能从ERP、CRM、SCM等业务交易系统中实时获取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实际值,与战略目标值相权后,透过管理驾驶舱展现出差异,便于公司管理层实时掌握运营状况,并借助消息平台、预警平台、ABC成本管理等各种管理监控工具,指导各级业务单元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部门和个人的行动与战略目标始终一致。
根据图(略)2所示的“本土CFO对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综合评价”的整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ERP和全面预算为主框架的财务技术工具应用格局,企业绩效管理正在成为下一阶段的“杀手级应用”,而财务分析系统、集团财务管理以及商业智能尚未能获得更广泛的应用状态。
事实上,全球商业软件竞争格局在过去一年来的剧烈变动也从侧面验证了上述结论。2007年3月1日,全球领先的绩效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公司被甲骨文公司以每股52美元(总计约33 亿美元)的现金报价公开收购;同年10月7日,德国软件巨头SAP宣布以68亿美元的现金交易收购同样在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Business Objects公司,特别要说明的是,对于一向凭借自身力量实现业务增长、并不依赖并购手段的SAP而言,这一明显与SAP长期以来坚持的战略相悖的收购凸现了企业绩效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同年11月12日,IBM宣布以每股58美元的价格(总价高达50亿美元 )现金收购加拿大的企业绩效管理软件龙头——Cognos.三大企业绩效管理厂商在同一年被SAP、甲骨文和IBM以超过150亿美元的总价连环并购的事件说明,在流程领域的信息化(在国内比较突出的恰恰就是ERP和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完成的今天,如何能对流程中实时产生的数据采取基于战略分解的正确应对行动,以及如何从日益庞大的信息资产中获取收益,开始成为国内外CFO共同关心的核心话题。
如图(略)3所示,在此次调查中“最受本土CFO关注的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中的核心功能”的分项调查统计显示,对绩效管理、决策支持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注都超过了40%,对供应链协同商务和集团财务管理的关注分别以28.44%和27.52%紧随其后。这表明,本土CFO在判断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中的各种功能的时候,其关注程度与公司战略的紧密程度成正相关,这也非常吻合CFO注重实用主义的职业风格。这也提示国内外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应加强自身产品、服务与客户的战略执行之间的紧密关系。
核心流程和价值创造的融合是财务技术工具应用成败的两大关键
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土公司在财务技术工具上的应用,我们同样对现有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项调查。本次调查显示(见图(略)4),决策支持功能不强和缺乏个性化功能是最为本土CFO所诟病的两大顽疾,同样居于热点问题前列的实施顾问能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紧密相关的。相比之下,前几年信息化热潮中作为主要问题的“难以消除信息孤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据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财务技术工具的应用越涉及核心流程,普及程度越低,实施效果的争议越大。根据波特的经典竞争战略理论,大多数公司的竞争优势普遍来自成本领先或标新立异。而通常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都具有自己在业务和管理上的“独特性”特征,这也就是所谓“个性化”需求的主要由来。
与诸如效果不明确的市场营销、过度超前与奢华的办公场所等充斥整个企业的冲动性购买所不同的是,本土CFO在财务技术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上大多本着实用至上主义的原则,进行相关功能的集中优化和适度泛化。国际著名会计学者莫德姆。拉曼与莫里斯。海拉第曾明确指出:“会计信息的支持确定了企业中会计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当企业需要控制系统,并明确所进行的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后,他们便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上投资。”
因此,强烈的目标感是本土企业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应用的首要出发点,很少有本土CFO为一个短期不能达成明显收益的财务技术工具贸然埋单。
按照这一逻辑,在“本土CFO下一步在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上着重实现的价值”的分项调查结果(见图(略)5),就尤为值得关注。本次调查显示,“提高财务部门对业务快速扩张的支持能力”以55.96%的认同率高居下一阶段财务技术工具应用的潮头,紧随其后的是认同率39.45%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在现状调查中数据并不理想的供应链管理也在未来的趋势中占据重要地位。这说明,随着价格竞争时代走向尾声,开始强调管理创新的本土企业的运营速度已经进入了一个加速周期,长期过低的资产周转速度开始加快,对这一指标最关注的CFO们已经做出了积极反应,并正在为更快的运营效率来搭建后台支撑能力。而“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响应能力”一项由于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目前大多在贸易层面,而非业务流程融合的层面,因此也最不被本土CFO看好,认同率仅有6.42%.同时,由于之前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大面积铺开,“提升总部对分子公司的管控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已经得以完成,因此这项极为重要的指标的认同率只有24.77%.综合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关于财务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应用,最合理的聚焦点应在如何将IT技术与核心流程和价值创造两大关键点的融合上。
熟悉信息化历史的人一定对六年多以前麦肯锡抛出的“IT无用论”记忆犹新。2001年10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出品报告《1995~2000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报告》(原名为US Productivity Growth 1995~2000),对美国1995~2000年期间史无前例的劳动生产率跳跃式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59个行业中仅仅有六个行业生产效率高与IT投资有关。在论及IT业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麦肯锡提出“IT的广泛应用并不是1995年后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IT的高额投资并不是创造‘神话’的主要力量”和“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观点。
如今时过境迁,重温这份报告所质疑的地方,恰恰也回到本土CFO对财务技术工具应用的未来预期——在核心流程信息化的同时如何能够直接形成价值创造?惟其如此,现阶段本土CFO的角色才能更多地从支持和服务的“二线”冲到创造股东价值的“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