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像企业一样掌管球队

2008-2-18 9:37 《新财经》·曾朝晖 【 】【打印】【我要纠错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奥运会足球比赛开始对职业球员开了一道门缝。这项世界上最能吸引人的运动,也成为奥运盛事上的焦点项目。

  中国足球尽管也走入了职业化,但高投入与低回报的严重失衡,让中国足协黯然失色,更让中国球迷大失所望。那么,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球队,他们是怎样以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着自己的球队。

  《新财经》将从本期开始对世界顶级球队的经营管理、商业开发等做一系列报道,这些企业化球队的经验也许正是中国球队及中国企业所缺少的。

  以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球队  是国外一流球队的不二法 则。在韩国的足球史上,希丁克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接手韩国足球队十八个月之后,把韩国队带进世界杯四强,实现了韩国人四十八年的梦想。

  一份题为《希丁克领导才能的教诲》的研究报告,概括了希丁克领导方式的精髓:重用有实力的人才、重视基础培养、追求革新的思想和强调整体的力量。希丁克的理念无一不是遵循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则。

  面对韩国和日本这两个邻邦的骄人业绩,同样职业化的中国足球却一落千丈。至2007年12月,中国足球的国际排名仅为81位,很多球迷开始对中国足球丧失信心。  球员的品质与技能同样重要 产品品质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对于球队而言,球员就是“产品”,球迷就是“消费者”,产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程度。

  为了确保球队的整体水平,国外球队在球员的训练和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职业要求,谁也不敢轻易违犯。在韩国,教练管不了球星的情况过去也出现过,但是,希丁克担任主教练后,把不听话的球星坚决排除在国家队之外,他宁愿选拔水平差一些的新队员来训练,加以提高。在希丁克执教期间,韩国国家队球员一直是流动的,有了竞争,反而促进了国家队水平的提高。

  在英格兰俱乐部中,主教练享有绝对的权威,任何球员包括大牌球星都不能对主教练的权威提出质疑。在曼联,贝克汉姆因为急于带生病的儿子去医院,未向主教练弗格森请假而擅自不参加训练,遭到弗格森的训斥,贝克汉姆最后不得不主动承认错误。

  为了确保“产品”品质,以及每一次出场的“产品”都不出现大的差异,国外俱乐部对球员的日常训练抓得很紧。意大利各俱乐部球员一般每天训练4~6个小时,倘若球员不好好参加训练,尤其极少数违规违纪现象严重的球员,将会立刻受到相应的处罚,直至开除。

  很难想象,在一个企业里,员工不受公司制度的约束,不服从管理层的安排,并时常与之唱反调,这个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同样,员工如果去从事第二职业,甚至在外面开起了公司,他也肯定做不好本职工作。

  意大利是个突出个性、强调自由的民族,球星被球迷捧得很高,自己往往也自以为是。然而,任何一名球员都必须听从球队的管理,他的一切职业活动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练的安排。在意大利,包括足球在内的所有项目运动员,在其职业生涯结束前,不得从事与体育运动职业不相干的任何事情,包括经商。

  另外,国外球队还非常注重从情感方面取悦球迷。埃弗顿俱乐部就明确规定:不得忽视、遗失球迷的来信,有信必回,并安排专人管理此事。而国内又有多少球迷得到过俱乐部的回信呢?

  对于一些公益事业,国外俱乐部总是积极参与,如NBA球星到社区搞活动、到校园陪青少年读书,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球员的职业素养,可以树立球队的良好形象。像乔丹那样的“天王巨星”,当初也照样陪孩子读书。恰恰在这类活动上,大多数中国球员是最不愿意参与的。

  相反,中国球员经商、耍大牌、打架斗殴、打假球的新闻却比比皆是,这是中国球队管理的最大问题。因此,国内球队不仅需要一位懂技术的教练,更需要一位懂管理的专家。

  省钱就意味着赚钱 以企业经营的眼光去看中国足球,会越看越困惑。在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是相互挂钩的,拿得越多,说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大。一个年薪百万的职业经理人,只有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才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而中国足球的人力资源管理远远背离了这条最基本的原则。从表面上看,各家俱乐部都有比重很大的绩效工资,但这样的绩效工资并没有让球赛的水平高起来,让成绩变得好起来,让上座率提高起来。

  1994年以前,中国球员的平均年薪在1万元左右,即使高峰、郝海东等大牌球星的年收入也很难超过5万元。而联赛10年以后,一个普通球员年收入也轻松上了百万元,这是中国人均收入的上百倍。同时,球员的转会费也扶摇直上,1995年,球员的转会费只有几十万元,1996年已突破百万元,到2007年,已突破千万元。 按照市场规律,大的投入意味着回报升值。在国外,大牌球员的购买虽然耗资巨大,但往往也带来俱乐部其他收入的剧增;而在国内,这种效果却并不明显。

  由于球员工资高得离谱,导致国内俱乐部每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投入进了球员的腰包。在英超,球员的收入是英国人均收入的26倍多。在欧洲球队中,这个比例已是相对较高的。但在中国,这一比例却高达100多倍。

  目前,国内俱乐部的运营状况普遍亏损。国内一场比赛的运营费用一般是几十万元,而收入则少得可怜。在欧洲,俱乐部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俱乐部作为一个企业,它本身就有非常高的风险。如果经营不善,出现亏损是很正常的事。俱乐部如何才能避免亏损?一是开源,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二是节流,严格控制成本。其实,即使是在一些盈利丰厚的国际大企业中,对成本的控制也是非常严格的,例如许多公司规定办公用纸必须做到正反两面充分利用才可丢弃,否则将会被视为浪费。 尽管赚不来钱,不少国内俱乐部还在仿效财大气粗的国际同行“疯狂烧钱”。

  像陕西利君(国力)这样一个中国甲A联赛中最弱小的俱乐部,有一个赛季在购买外籍球员和教练员上的花费竟高达4200万元。为了开不完的足协会议,俱乐部老板基本上成了“空中飞人”,差旅费用居高不下,而这些会议并未带来多少实际的效果,倒是给航空公司和酒店业带来不少收入。

  云南红塔当年在红塔基地项目上就砸了4.5个亿。建成的基地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国内球员的球技在亚洲都算是二流的。这样不计成本、不讲效果的投入必然造成大量亏损。 如果用企业经营的观点来看,这简直不可思议。企业是追求利润的,投入是为了回报,没有哪一个企业为了好看而投入上亿。

  因此,中国足球俱乐部有必要引入企业的市场评估意识、成本管理意识,绩效考核机制,投入产出理念,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淡季,省钱就意味着赚钱。将这些钱用于市场开发上,将可能会取得惊人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