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随时开溜的资本主义”

2008-3-13 14:6 《新财经》·李子 【 】【打印】【我要纠错

  ——诺基亚关闭德国工厂

  资本家不是资本,他只是资本的使用者。追逐尽可能高利润的是资本,而不是资本家2008年初,诺基亚宣布关闭其在德国的最后一家工厂,理由是在德国生产手机的成本较高,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家工厂将被搬迁到劳动力成本低得多的罗马尼亚。这次关闭工厂,将造成该厂2300多名德国工人失业。累及相关行业,估计德国国内将有上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

  诺基亚关闭工厂的决定,是顶着德国社会的巨大压力作出的。决定公布以后,果然招来了德国社会上下一片指责之声。面临失业的工人们走上街头抗议,好几位德国政府高官以拒用诺基亚手机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德国财政部长批评诺基亚是“随时开溜的资本主义”。甚至有德国人呼吁抵制诺基亚产品。诺基亚在德国的形象遭到了严重破坏。

  德国办厂的高额成本让诺基亚不堪重负

  德国人的不满乃至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致力于建立全面的福利社会,这自然使德国劳动力的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会提高失业率。德国人自己对此心知肚明。于是,德国政府愿意给那些投资建厂、增加就业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失业率。诺基亚的工厂就享受到了这种优待。这家工厂建于1989年,建成以来,诺基亚以人力成本过高为由从德国政府总共领取了8000多万欧元补贴。确实,德国人待芬兰人不薄。可如今,芬兰人却要撤资关厂,难怪德国人大骂诺基亚是“骗子”,在骗取了大笔财政补贴后一走了之。

  可是,平心而论,实在不能说诺基亚是骗子。诺基亚这样的巨型跨国企业,投资建起工厂,花上十几年的时间,然后又花大笔钱搬迁工厂,同时还大大得罪了德国这个大市场的公众,为的就是就那不到1亿欧元的补贴?这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实际上,诺基亚搬迁工厂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经济上不堪重负,坚持不下去了。公司高层解释,虽然从德国政府那里得到了一些补贴,但为了维持这家工厂,诺基亚自己也多次追加投资,但工厂的劳动力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德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罗马尼亚的10倍。而且,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诺基亚没有办法把高额人力成本通过提价转移给消费者,只能自己设法消化。同样的手机,消费者会因为仅仅是德国制造就多花上几倍的价钱吗?估计没戏。在坚持了十几年以后,诺基亚终于坚持不下去了。芬兰人抱怨道:“没人开得起德国人的工资”。既然德国人不肯屈尊降低收入,那劳资双方只能一拍两散,不再继续合作。从这一点来说,德国财长说得没错,诺基亚确实是那种“随时开溜的资本主义”。

  资本总是追逐尽可能高的利润

  有一个无法抗拒、不可改变的规律,那就是,资本总是追逐尽可能高的利润。这个规律本来和“水往低处流”、“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一样,只能利用,无可改变。但是,由于这个规律有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结果就往往遭到误会,被人误解为“资本家总是追逐尽可能高的利润,并为此无情无义”。既然是资本家的行为,那当然就不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改变的关键就在于促使资本家不要那么利欲熏心。

  但资本家不是资本,他只是资本的使用者。追逐尽可能高利润的是资本,而不是资本家。不妨问一下,如果资本家不按这个规律办事,他变得“有情有义”,不那么“贪得无厌”,满足于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甚至为了劳动者的利益不惜承受亏损,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即使真有这样的资本家,资本的逐利本性也不会发生变化,而只能是,这个资本家将逐渐失去对资本的控制权。具体表现就是,他企业的产品价格、质量将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将降低,消费者转而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而他的企业将利润下降,乃至亏损。如果企业属于自己,他将蒙受经济损失。随着他财力的不足,企业内的各项资源将先后流失到其他企业——员工会跳槽,买不起好的原材料,供应商会断货,他的合作伙伴会去另寻他人。如果企业是股份公司,那这个资本家失去控制权的过程可能更快。不满于利润下降的股东会尽快把他踢走,另换一个经营能力更强的企业家来。所谓“经营能力更强”,换一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无情无义”、“唯利是图”。

  勉强维持亏损工厂终将被市场淘汰

  就拿诺基亚这家德国工厂来说,以诺基亚的全球实力,它能不能不顾亏损勉强维持下去呢?当然能。那么,且让我们设想一下诺基亚勉强维持一家亏损工厂的后果是什么。

  首先,产品即使能够销售出去,也无法收回成本。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时,经营者自然不会扩大生产规模了。这就杜绝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进入这家工厂。这是社会防范浪费的第一道关卡。接下来,员工的工资将停止增长。如果经营者发善心,在亏损的工厂里继续涨工资,那诺基亚其他那些盈利的工厂怎么办?诺基亚虽然实力雄厚,也必定经受不起整个集团无休止地涨工资。既然工资不再增长了,工厂里那些真正有能力、希望收入不断增加的员工就会另谋高就。这是社会的又一个有效机制,确保能干的人不要浪费才华。于是就发生逆淘汰,优汰劣胜。能干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庸才只能使亏损进一步加大。经营者将越来越难受,他每天都要面对失血般的经济损失。这实际上是社会在持续而严厉地警告经营者:你能力不够。你没有资格继续掌控这些资源了。你必须放手,把这些资源让给其他人,否则就要你的好看!假如经营者执迷不悟,把善心进行到底,结果就是,总有一天,他不再能承受经济损失了,他破产了。或者他被股东赶出企业了。总之,结果是一样的,他失去了对这些人力物力的指挥权。

  如果诺基亚以其他工厂的盈利来补贴这家亏损的工厂,那必然是由于其他方面可以得到足够的补偿,比如企业形象、公共关系,或者,寄希望于这家工厂还能够扭亏为盈。实际上,诺基亚所以坚持了十多年才关闭工厂,正是在不断权衡这些得失。现在,诺基亚终于决定搬迁工厂了。看来,上下摇动的天平到底还是向一侧倾斜了。

  资源始终被最有能力的人所掌握

  不仅亏损企业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那些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企业里,类似的情况也会同样发生,只不过节奏稍微和缓一些,各种资源的流失会慢一些,但整个过程并没有什么实质差别。总之,资本家要么顺应资本的逐利本性,带着资本转向利润尽可能高的地方,要么,资本家就失去对资本的掌控权。资本转而由其他人掌握,转向利润尽可能高的地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结果没什么不同。资本就是这样,在利润的驱使下“随时开溜”。

  明眼人不难看出,社会正是用这种貌似无情的机制,最大限度地确保各种资源始终被最有能力的人所掌握,以此实现产出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人们也正是因此才能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商品和服务。这个貌似无情的机制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但是,总是有人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无情”而试图干预它,想要让它变得“更有人性”。德国政府因为成本高而给企业发放补贴,就是在试图干预这个过程。结果怎样呢?可以说,发钱的政府和拿钱的企业都犯了错误。政府犯错的结果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企业犯错的结果是使自己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并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人们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得到“人性化”,效率是失去了,“人性化”却没得到。得到的是,当事各方都“里外不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