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通胀(1979~1980)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我国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空。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胀(1986~1988)
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1992~1994)
1992~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新一轮通胀来临。
从2005年以来,电费、自来水费、燃气费、公共交通费、房价都在轮番涨价。今春以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开始快速上涨。国家不得不频繁使用加息等一系列措施来平抑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