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近年中国“灾情”影响经济的比较分析

2008-3-12 14:46 《首席财务官》·张宗新 沈正阳 【 】【打印】【我要纠错

  自然灾害虽然对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并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力,但是灾后重建对经济具有结构性影响。这种结构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结构性影响 ;另一方面是行业结构性影响。

  2008年1月,中国中南部地区遭受20年来最严重的雪灾,导致数10个省市交通陷入瘫痪状态。这次灾害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给电力、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如何分析近年“灾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灾后重建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此,我们通过近年我国灾情前后的经济与金融市场运行走势,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历次大灾害损失对比分析

  2008年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与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流域发生的洪灾以及2003年波及内地24个省区市的“非典”相比,从时间跨度还是空间分布来看,雪灾的影响相对较小。从截至2月12日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雪灾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11亿,相对于24.7万亿元的GDP规模而言,并不是很大,对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影响不大;但是由于雪灾的地域性以及对重点行业冲击的突发性,将对短期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灾难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从理论上看,经济发展是具有自身运行周期和规律的,中国经济短期受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外贸的影响较大,而中长期经济增长则受各种要素的生产效率变化以及制度建设等因素影响。至于突发性的灾害就其直接影响力而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是有限的,这一点在1998年夏季的洪灾和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也可以看出来(见图1);而短期内由于灾害发生后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上多表现为放松的特征(见表2),因此对于后期GDP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

  由图1所示,我国GDP的增长自身存在了明显的周期性和趋势性,自1993~1994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受宏观调控等影响增长放缓,而1998年的洪灾只是加速了那轮经济周期的触底,对应的1998年的GDP在7.8%、1999年的GDP为7.6%;而后我国经济即进入了本轮经济景气,摆脱了“七上八下”的束缚。同理,2003年的“非典”虽然短期也造成了经济增速的下降,但是整体而言并没有改变经济的上升周期,相反经历了2003年“非典”后短暂的宏观调控以及经济减速,反而延长了自200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

  同时,由图1和图2(略)可知,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受外贸出口影响较大,但是由于经济存在着内在的平衡机制,使得GDP的增长更多的与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紧密关系而与外贸出口的关系度相对弱些。又由表2可知,从前两次灾害中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速来看,可以发现在灾害发生后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增速要比前期高些,具体表现为2003年第二、三季度的信贷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要比第一季度高些,同期GDP增速也表现为先下后上的特征;对应的1998年洪灾也是如此,即洪灾发生的第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速要比第二季度高些,并促使GDP的探底回升。

  2008年灾后重建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自然灾害虽然对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并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力,但是灾后重建对经济具有结构性影响。这种结构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结构性影响;另一方面是行业结构性影响。

  从区域结构性影响看,“灾后重建”主要对地区经济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以1998年“洪灾”为例,灾后重点加强了长江水域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应对沿江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2008年“雪灾”后重建,监管部门将对严格控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增长的政策进行区域性调整,央行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抗灾救灾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我国受灾省份的高信贷增速无疑将会推高。

  从行业结构性影响看,主要是“灾后重建”最终着落于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的可能放松的相关行业和区域板块上,给行业或板块造成一定影响。以申万二级行业指数(共79个)为例,在2003年1月底至2003年12月底的板块涨跌幅中可以看出,像港口、钢铁、汽、电力等板块即使在2003年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依然表现出色,涨幅20%以上,而后来的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金融等“五朵金花”在2003年即有所表现,事实上这些板块均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信贷放宽有关。因此,2008年的雪灾在短期内也将有望形成类似的“灾后重建”概念板块,并将在最终着落于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的可能放松的相关行业和区域板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