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理财结果,银行方面作何解释?面对2008年震荡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又将何去何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已经成为理财师们传道理财理念的精髓。难道你理了财,财就一定会理你吗?未必。
在近两年股市“超级红牛”的刺激下,居民的理财欲望迅速膨胀,各家银行趁势推出各种理财产品,且一卖而空。眼瞅着年底了,投资者们开始盘算收益。谁承想,一年下来,理财却理出“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财越理越少,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银行理财产品还值得信任吗?”
自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首现“零收益”,东亚银行、中国银行、深发展等多家中外资银行相继爆出理财产品“零收益”的消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比如渣打银行的“聚通天下”金猪宝贝产品,投资者对其年损失5%的理财结果更是怨声一片。
理财产品大忽悠:
只讲“收益”,不说风险谢先生去年购买了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却为购买的产品而苦恼。
谢先生原本对银行理财产品一窍不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忽悠购买产品的典型之一。有一次,他去某银行存钱,银行的大堂经理向他推荐了一款3个月期外汇(美元)理财产品。在经理递过来的说明书上,他看到该产品此前的收益率都在10%以上。谢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这类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很难高于5%,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面对高额的收益率,他心动了。“以前碰到过银行推荐保险产品,我一般都不理会,觉得那个不靠谱。”这一次,他觉得靠谱,因为周围很多朋友都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据说收益都不错,而且“朋友们都对我说,银行员工都很注意自己银行的形象,不会随便推荐理财产品,推荐的产品收益率一般都不错。所以,当银行员工向我推荐时,我也就没有抵触。”
购买产品没多久,谢先生就发现人民币兑美元节节攀升,突破一个又一个心理关口。他开始慌了。考虑再三,为了减少损失,他决定提前赎回。这时,银行告诉他,提前赎回,只能拿回95%的本金。对于这样的规定,谢先生此前毫不知情,购买产品时,银行销售人员也没有提醒。现在的他进退维谷:赎回要是损失,放着则心里更没底。
《新财经》记者来到谢先生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以投资者身份咨询理财产品购买事宜。银行的一位销售人员给记者介绍了多种理财产品,特别强调了最高收益率,但都没有提及提前赎回的风险。当记者询问能否提前赎回时,销售人员只是建议尽量不要提前赎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记者又表示,自己对风险把握不好,想选择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销售人员有些不耐烦地对记者说:“那你还是买国债吧。”
国际资本市场
大幅波动是诱因像谢先生这样在是否提前赎回之间徘徊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所购理财产品已经到期,正当他们期待高额回报时,却被戏剧性地告知收益率为零,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在采访中,相关银行负责人及理财专家一致认为,出现零收益的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导致收益为零甚至为负的主要原因是,境内外资本市场近阶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陈玮从世界几大主要资本市场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道琼斯工业指数自去年四季度高点调整至今,跌幅超过15%,与境内理财产品关联度更高的香港恒生国企指数自去年11月升至2万点上方后,受全球经济放缓、港股直通车缓行和美股走势下滑等影响,当前指数已跌至12000点一线,跌幅超过了35%.因此,与海外股票关联产品在市场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局面下难有较佳表现。与此同时,境内资本市场关联产品也受A股市场下跌影响,部分基金组合投资产品和仿制基金产品净值出现下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个金部产品经理林凯认为,结构性产品的基础首先在于对市场的研判,这些产品通常都是前期行情较好的时候发行的,市场倾向通常是看多。结构性产品一旦定下“结构”,在整个管理期就很难改变。当市场转势,收益率就会急剧下降。一旦挂钩部分没有收益,整个理财产品就会出现零收益。同样,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基金也面临这个问题,市场下跌,基金却不能进行及时调整。
理财产品繁花迷眼
近两年股市持续上扬,强烈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同时也抬高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新加入的投资者大多没有经历过上一次熊市,几乎没有任何风险意识。因此,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眼光“高”得惊人。
据李芳介绍,以往客户对理财产品回报率的要求只要比存款利率高一点即可。而现在,不少客户觉得预期年收益20%的产品都不够诱人,部分人心理预期达到了40%,甚至更高。
投资者过高的心理预期与银行的片面引导不无关系。
银行在搭牛市快车上下足了功夫。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银行理财产品就推出2000多只,推出产品数量之大、速度之快、起点之高,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不少投资者在没有充分了解产品组成结构的情况下盲目买入。而且银行在推荐产品时,只单方面强调最高收益率,而目的就是卖掉产品,忽视了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醒。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有风险
采访中,无论是银行人士还是理财专家都强调了理财产品的投资属性。与存款不同之处是,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投资就会有风险。“客户购买了产品,就意味着他认同了产品的投资模式。那么,出现风险,自然就得买者自己负责。”林凯认为投资者必须为自己的投资风险负责。
作为一名专业理财师,李芳提醒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有风险意识。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风险控制。
其次,不轻信高收益,不被口头宣传误导,要仔细阅读产品设计条款,搞清产品本质,明确收益方式,冷静作出选择。注意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保本的还是非保本的,收益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本金是否可以提前赎回,费用怎样收取等。
再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方向。如果投资者看好某些投资领域,但是不懂操作技巧,又不愿冒太大的风险,或者无法直接进行投资,就可以选择挂钩这些领域的理财产品。
最后,要认清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并没有保证支付的义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收益往往与预期收益有偏差,即使是相对安全的固定收益理财品种,也会有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
理财小故事
不久前,看到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
在纽约某银行,有位妇人要求贷款1美元。虽然从没有受理过这样小数额的贷款,银行经理还是答应了。按照规定,这位妇人需要提供担保。
只见妇人从皮包里拿出一大堆票据,说:“这些是担保,一共50万美元。”经理看着票据说:“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妇人说:“是的。但我希望允许提前还贷。”经理说:“没问题。这是1美元,年息6%,为期1年,可以提前归还。到时,我们将票据还给您。”
虽心存疑惑,经理还是按照规定为妇人办理了贷款手续。当妇人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接过1美元转身要走时,经理忍不住问:“您担保的票据值那么多钱,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即使您要借三四十万美元,我们也很乐意。”
妇人坦诚地说:“是这样,我必须找个保险的地方存放这些票据。但租个保险箱得花不少钱,放在您这儿既安全又能随时取出,一年只要6美分,划算得很。”
妇人的一番话让银行经理恍然大悟,也让我们茅塞顿开。这也是理财!
理财产品零收益银行一览
浦发理财首现零收益:按照合同约定,浦发汇理财F2产品金额10万元,期限一年,不能提前赎回,预计年收益为0%~16%,收益支付日为2007年12月28日。根据银行公示,该产品收益率为0.0396%.这意味着一年投资10万元只能获得39.6元的收益,遭到普遍质疑。
东亚理财产品滑铁卢:东亚银行发售的一款黄金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0.5%,而产品销售宣传时标注的预期收益为8%.同样是东亚银行,去年到期的一款挂钩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
深发展跟风浦发零收益:深发展“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2008年2月1日到期,销售时宣称将有机会获得高达15%/年的超高回报。日前其公告的最终收益率为零。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今年1月到期的中国银行汇聚宝0703B理财产品,产品收益挂钩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由于原油收盘价超过产品收益设定的上限,该产品的最终收益也为零。
渣打银行金猪宝贝年损失5%:一位买入了渣打银行“金猪宝贝”境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网上发帖“渣打保本产品理财一年损失5%的惨痛教训”。该投资者痛陈,当初渣打理财小姐吹得天花乱坠,说买了稳赚。到现在又告诉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产品彻底死了。要么损失百分之十几,套现了结;要么等两年以后拿回本金。后来,银行的理财小姐告诉他,可以转换到另外一款类似基金的产品去,算了一大堆看不懂的收益,但是转来转去还是损失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