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全球股灾下私募基金的前景

2008-5-14 14:37 《首席财务官》·温天纳 【 】【打印】【我要纠错

  虽然2008年一季度资本市场的持续波动对私募基金的退出带来不明朗的因素,不过市场对于新股上市的冷漠态度会促使具有实力和潜力的公司推迟上市融资计划,也会给私募基金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纵观私募基金的全球发展,私募基金在2005年的募集规模已超过1350亿美元,在2006年更达到2320亿美元的新高,笔者估计2007年的数字也以倍数增长。从全世界集资规模来看,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其私募占全球的62%,欧洲尾随其后,占26%,亚洲以及其他地区包揽剩余的11%.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内地私募还是处于萌芽阶段,不过发展迅速。

  近两三年,笔者也看到市场的新发展方向,一是在退出的资本市场,二是在产业的多元化,三是在上市前私募融资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随着中国本土A股市场和香港市场的迅速壮大,二级市场的流通量比起10年前跃升了10倍以上,这造成大中华本土市场成为大型集资的基地,由于资金充裕,投资者对新股上市趋之若鹜,需求大过供应,导致了2006年底至2007年股市的大涨,更加速了私募基金在亚洲区内寻宝,更重要的一点是大中华区市场已经成为私募基金退出的主要资本市场之一。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其深层意义也刺激了部分高新科技重新考虑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是否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首选退出市场。

  同时期,大量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自2005年大举从美国和欧洲涌入大中华区市场,笔者认为2007年是私募基金的暴利年代。笔者作了统计,去年在香港上市的80多家企业中大约有1/3在上市前均引进了策略性投资者,而且不少投资者是属于私募基金类别的,部分的投资年期非常短,大部分是在上市前两年内进行的,但回报率是极高的,部分投资获取了10倍到30倍的回报。市场还出现争议性的情况,一些基金竟然还和上市保荐人达成协议,在传统的禁售期内通过主承销商大手出售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漠视了企业大股东的反对,导致股价的下跌。整体而言,2007年的香港资本市场对私募投资基金来讲是多姿多彩的!

  跨入2008年,市场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主要市场的IPO活动进入了严冬,香港市场在一月份的IPO全部取消。美国次贷危机已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在短短数月内蒸发5万亿美元以上的市值,部分著名对冲基金还遭遇了大规模的回赎,市场资金抽紧,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大波动,再加上多种不明朗的因素和持续走差的经济指标,已证明美国有很大机会无可避免的进入了它的经济衰退周期,市场流动资金紧张,游资流通性大减。受到美国拖累,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亦会放慢经济增长步伐。美联储为拯救美国经济而起用大笔减息政策已经造成了绝大多数流通货币的增值,其中包括人民币。在内地方面,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某些层面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某几个行业的短期可持续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信贷控制和资金流动方面,港股和内地股市在各个层面均反应了这一状况。私募基金在退出机制上受到阻碍,但是私募基金投资期限一般都有三年左右,短期内市场的波动是不会影响私募基金的投资取态,不过投资的重点会偏向农业、医药、新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

  然而在新的一年里,市场还是存在利好消息的:年中的奥运会对市场的影响;众望所归的港股直通极可能在年底前迫于内地的通胀压力而开通;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会为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这些对私募基金产业来讲都是好的因素。

  在2008年的市场中,笔者认为2008年首季度资本市场的持续波动,会为私募基金带来退出上的不明朗因素,但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私募来说是并存的。就机遇而言,市场对于新股上市的冷漠态度会促使具有实力和潜力的公司推迟上市融资计划,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给私募基金。

  不过,在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期间也积压了大量准上市的企业,部分私募基金需要重新部署,待2008年第二季市场稳定后,新股可能会一窝蜂地被投资银行推出在资本市场上市,这对市场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部分有资金压力的企业的股东更可能寻求非上市方式套现。由于内地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延迟上市的企业必定想方设法集资拓展业务,以求更快占领市场份额。

  今天的投资银行基本上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收取承销佣金,金融机构希望赚取更高的股本增值,投资机构利用对信息的掌握和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大举投资大中华区的企业,希望短期内可以退出套现,这也影响了投资银行对企业保荐的客观性,在2007年市场中也屡见不鲜,部分著名国际投资银行保荐的企业不升反跌,看深一层,原来保荐人附属的金融机构就是该企业上市的投资人,这种冲突情况可能会在2008年以后的发展中,越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