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A股市场存在溢价。原因在于货币与市场两个方面。
H股是典型的融资性市场,A股则是投资性市场。大多数公司发行的H股,只占总股本的10%~15%,其他均为A股。所以,任何人要对该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就非得控制其A股不可。H股就像是A股的影子,不能影响A股。这样,A股就应该存在一个相对于H股的收购溢价,A股估值比H股要高。
据招商证券研究,目前市场对于2008~2009年上市公司复合盈利增速的一致预期维持在25%左右。在此增速支持下,香港国企指数不足15倍的动态估值水平应当说相当合理,此增速应能支持30%~40%的A-H股溢价,或者成长性溢价,那么,沪深300指数2008年动态市盈率下降到20倍左右应该说基本合理。当然,如果盈利增速继续下降,那么,A-H股溢价仍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的蓝筹上市公司是集中社会资源,众星捧月捧一般出的价值投资公司,但目前的估值中枢已经严重下移。以太保为首,出现多只股票“破发”、“破净”的局面,在估值争夺战中的失利,会使中国资本市场逐渐丧失流动性,财富无情蒸发。
将国际市场的估值体系硬套到A股市场是十分危险的。内地有不少公司在香港上市,所谓国际估值体系其实是借鉴美元投资者在香港的估值体系。
H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更加混乱。原因是H股市场存在货币风险折价。当美元投资者到香港市场投资时,存在汇率风险,他们要求获得货币汇兑风险的差价部分。实际上,港币在联系汇率下,作为美元的影子货币,根本不具备为资产价格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上市价格定价的资格。而且,由于香港市场受美国与内地市场的双重影响,其市场波动常常处于非理性、非成熟状态。因此,人民币资产在香港市场定价的结果,毫无疑问是定价权的丧失。除了对香港经济起到短期提振作用外,没有任何好处。
目前最大的风险在于,美元投资者通过香港市场与人民币汇率涨跌掌握了A股的定价权。通过香港市场,美元投资者可以将H股打压到一定低位,既能做多获利,又能通过在纽约与新加坡等地的期指获得做空收益,将来两地市场一旦接轨,还能一次性收获人民币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
不仅如此,今后几年将面临“大小非”的释放期,低成本与零成本使得“大小非”尤其是不要求控制权的“小非”,套现愿望十分强烈,尤其在市场下挫时,更会出现恐慌性套现行为。宁可辞职也要套现,就是某些“小非”心态的真实写照。内部体制的积弊,与国外追逐人民币资产的资金碰撞,让我们看到了非常难以理解的一幕: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在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资金在追逐已经被低估的保险、金融等股票。无风险套利与境内外套利,已经使得中国溢价最大限度地被不受内部管制的国际市场资金所用。
我们应该客观承认,在以往的估值体系中存在人为提升市盈率、提高估值中枢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更不能矫枉过正,急剧挑破泡沫,导致市场价格中枢彻底失灵。
如果A股估值体系崩溃,最终将导致投资者信心彻底丧失,形成资本市场最恐怖的信用危机,投资者将怀疑所有的一级市场市盈率和定价的公正性,主动放弃A股估值体系向H股靠拢,最后自觉自愿地成为影子货币的“俘虏”。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失去定价权,上市公司、境内普通投资者、一二级市场主体,都是同一条漏船上的受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