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现场实录嘉兴试水

2008-5-13 15:20 《新财经》·崔晓红 【 】【打印】【我要纠错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一座江南小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就在这里。

  晚上7点多,嘉兴街上行人稀少。下起了小雨,不大,甚至不用撑伞。在最繁华的中山东路,《新财经》记者连问了两家报刊亭,都没买到想要的财经读物,随手买了份《嘉兴日报》(4月1日版)。报上有一条新闻,标题是《秀洲区严查严管堵截污染源》,介绍了嘉兴市秀洲区如何通过日常检查、突击检查、飞行检测等手段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

  2007年10月,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中心成立。自此,有关嘉兴环保工作的新闻不仅经常出现在嘉兴本地媒体上,更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全国首家排污权交易中心落户嘉兴,无疑在中国环保进程大事记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小城市因此而忙碌起来。新华社来了,中央电视台来了,还有许多境外媒体以及若干地方媒体都来了。沈跃平,新成立的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主任,面对这样的报道声势,既有准备,又出乎他的意料,直接影响了他的日常工作。“好久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了,实在是太忙,特别去年,就忙接待,别的什么都干不了。”来的当然不光是媒体,还有各地方政府以及环保部门。他们来的目的,无外乎了解嘉兴排污权交易的运作机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些,也正是《新财经》记者此次南下采访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花落”嘉兴

  2007年11月10日,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当日还举办了“中国。嘉兴排污权交易论坛”。国家环保总局(现已升格为环保部)总量控制办副主任赵华林出席了论坛,他对嘉兴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想,历史会记住今天这个日子。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的运用在嘉兴市首先展开。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保护环境,是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各界有识之士努力探索的一件事情。”

  沈跃平告诉记者,嘉兴的探索是从2002年开始的,先在秀洲区进行了试点,但不太成功。

  嘉兴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全市75%的水资源是上游来水。因此,上游排水质量直接影响嘉兴的用水。

  嘉兴市秀洲区的王江泾镇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交界,两地同饮太湖水,盛泽处于上游。盛泽镇纺织印染业发达,污水排放量比较大,两地因为边界水污染问题不断发生纠纷。最大的一次纠纷发生在2001年。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兴市秀洲区千余名群众自发在江浙边界麻溪河筑坝拦污,抵制污水流入。事发后,江苏省政府、浙江省政府、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签订了《关于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边界水污染和水事矛盾的协调意见》。

  除了上游水源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嘉兴本市工业污染也日趋严重。

  嘉兴市的GDP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13%以上,2006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是,整体产业结构层次低,能耗高,污染重。以2006年为例,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COD(化学需氧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4.3%,但产值只占34.6%.“内忧外患”,水乡快喝不上水了。嘉兴开始加大治污力度,一方面,出资构建污染源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加大对违规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沈跃平没有透露具体处罚经额,据他说,2007年某省处罚金额为4000多万元,嘉兴市的处罚力度在此之上。

  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主要针对水污染)和二氧化硫(SO2,主要针对空气污染)),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0%.随后,浙江省下达了嘉兴在“十一五”期间的减排任务,以2005年统计口径的排污总量为基础,COD和SO2每年分别完成削减3.5%和3.6%的任务。浙江省环保局还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技改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总量平衡条件下寻找替代削减指标。也就是说,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从已经占有环境资源的老企业在完成规定的减排任务后削减出来的排放指标中解决,并规定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根据不同的行业以1∶1.5和1∶1.2削减指标审批项目。

  形势顿时严峻起来,环保局发现手里的排污指标已接近底线,这样,新企业引不进来,老企业想上新项目也批不了。

  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就此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8月底,嘉兴市通过了《嘉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交易办法),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随后,嘉兴市环保局根据该办法制定了《嘉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成立。

  技术支撑是前提

  2005年,全国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沈跃平是全国五名介绍经验的代表之一。据嘉兴市环保局介绍,2002年,嘉兴开始与日本岛津公司合作,进口设备,构建污染源监控系统。截至目前,嘉兴已完成了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和大气、地表水自动监测两大系统建设,并建成了1个中心和7个分中心,对全市90%的污染源排放总量实现了全天候实时数据和图像监控,19个地表水自动检测站和14个大气监测站,可对整个嘉兴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没有这个监测基础,交易就无从谈起。”赵华林表示。

  此外,嘉兴市还建立了一系列配套机制。

  “飞行”检测。不定地点、时间,对企业进行检测。450家重点监控企业,每个月检测两次。五个县属区,采取推磨形式,嘉善到平湖,平湖到海宁,海宁到桐乡,桐乡到海盐,海盐再到嘉善。就地抽样检测,处罚由环保局执行。

  联动机制。由嘉兴市纪委牵头成立了一个联席机制,解决党员难题。并在环保局设立了一个警务室,派两名警察常驻,以保障一线执法人员的安全。因为以前发生过冲突,检查团要进去,企业不让。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

  市民检查团。嘉兴市定期在报纸上公布环保不良企业名单,并与绿色信贷衔接,如果是环保不良企业,信用贷款冻结,杀伤力很强。一旦“上榜”,摘帽则不仅仅是环保局说了算。嘉兴市成立了一个市民检查团,由几十名市民组成,参与评估,一致认可,才能在报纸上公布摘帽。检查团的人员从报名的市民中通过摇号随机抽取。

  沈跃平坦言:“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是在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推动下,才能够建立起来。如果仅靠环保局,是搞不起来的。”据悉,嘉兴市市委书记陈德荣的“三铁”措施在当地深得民心。“三铁”即:铁心减排,铁腕治污,铁面执法。

  “初始有偿”能否跨越

  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后,排污权在嘉兴就像商品一样,可通过这个中心来买卖。到底哪些企业需要购买排污权?嘉兴规定:2007年11月1日前成立的企业,承认其已经取得的排污权;2007年11月1日新建企业,或者需要扩大产能的企业,则必须取得从其他企业减排出来的部分排污权,才能投产。这就涉及到初始权取得的公平问题,这也是交易中心在成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嘉兴市环保局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天天开会,反复研究,不得其解。环保局局长翁建荣,2007年上任。向市委书记陈德荣汇报工作时,温建荣将难题和盘托出。陈德荣想了想,说:“不行就跳过去。”这一想法与温建荣不谋而合。

  快刀斩乱麻。嘉兴市决定跨过初始排污权的困扰。

  沈跃平给记者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计划生育,人家占有时间先机,没办法。有些事,存在就有合理性。”

  对于这样的做法,老企业拍手称快,新企业则有苦难言。

  嘉兴市汇源纺织染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就属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生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顾建明对记者表示:“我们是先占有了。这就像责任田,已经承包了,政府没有必要在意。”

  浙江美福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美福)就没有这么好的心情了,因为它是“后生”的。“开始时,并没有提及要购买排污权。后来,地也买了,开始办手续了,才得知要购买排污指标。”美福总经理郑有龙对此颇有微词。

  对此,嘉兴市环保局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沈跃平表示:嘉兴是一个地级市,不像江苏省,有立法权。排污权初始收费没有法律依据,如果在推进过程中,企业不愿意交,整个排污权初始分配就可能崩溃了。即使有法律依据,要做好初始排污权分配,最少也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否则,可能和江苏一样,到现在仍在初始排污权上“纠缠”不清。据记者了解,当时,浙江绍兴等地也在做排污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第一”只是刹那之间的事。

  沈跃平同时表示,现在不搞并不是永远不搞。等到大部分企业都接受时,再回头搞可能要容易一些。

  先购买排污权再建厂,这样的门槛会不会将想在嘉兴投资的企业拒之门外,转投他乡?沈跃平笃定地表示:嘉兴早已经是招商选资,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政策,花多少钱都进不来。沈跃平的另一个身份是环保局副局长,主管项目审核。

  价格做不到完全市场化

  交易就必须制定价格。嘉兴市交易价格如下:交易中心向企业购买指标的价格为,COD5万元/吨,SO21.5万元/吨。企业向交易中心购买价格并不统一。印染、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购买COD价格最高,8万元/吨;中度污染企业6万元/吨,符合产业导向的鼓励发展行业5万元/吨,与政府购买排污权价格持平。SO2价格统一为2万元/吨。目前规定,一次买进或者卖出的,就是二十年的指标。

  价格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保局委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做了一个课题。简单过程是这样的:以COD为例,先选出10家代表性企业,包括重污染行业、中度污染行业以及其他行业,测算这些企业减排一吨COD所需要的工程投资、维护保养等成本,然后取平均值。

  既然进行市场交易,价格是否随行就市?沈跃平的答案是:现在的价格固定,以后会不会变,他也不知道。

  在制定价格时,还有一种形式也曾在考虑范围内,那就是拍卖,但后来被否决了。沈跃平解释说:“现在完全市场化还做不到。因为竞标的不可能都是同一行业,一个是高科技企业,一个是造纸厂,你说卖给谁?肯定是高科技嘛。造纸厂出钱再多也不会卖给它。如果是拍卖,那谁出钱多就得卖给谁。”

  对于排污交易中心收取中间差价,企业并不完全赞同。美福石油总经理郑有龙的意见是:既然是鼓励,政府就应该拨款,而不应该从中收取差价,“靠这个赚钱是不对的。”

  但交易中心也有自己的难处:交易中心不是事业单位,而是政府出资50万元注册的全资国有企业。既然是企业,运作就需要成本。事实上,工商部门的登记目录上没有与交易中心对应的产品及服务。后来,由嘉兴市人民政府出具报告,承诺所有责任都将由嘉兴市人民政府承担,才得以注册成功。

  之所以选择企业形式 ,沈跃平表示:事业单位可以规避交税,但事业单位只能开具行政收费收据,进不了企业成本,这等于企业的纯利润被砍掉了一块,企业肯定不乐意。而企业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开具的发票,就可以进入成本。

  做“银行”,不做“中介”

  以企业形式运作方便了其他前来进行交易的企业,却为交易中心自身带来了麻烦,这就是税收问题。

  营业税是必须要交的,现在最严重的是所得税问题。营业税加所得税达30%多,不是一个小数目。高额税率让交易中心有些不堪重负。按照沈跃平的理解,交易中心就相当于一个银行,“指标存在我平台上,钱放在我平台上,其实都不是我的,是企业买进卖出放在这里的暂存款。试想,如果对存在银行里的存款都要收税,银行怎么会受得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一家企业向交易中心购买了20万元的指标,一年后,企业做不下去,指标收回,钱要原款退回,“如果扣掉25%的税,我拿什么退啊?”

  于是,有人出招做“中介”。即企业与企业进行交易,不通过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只收取5%的“中介费”。

  “在设计游戏规则时,我们也考虑过,但不现实。如果一家企业需要50吨COD,它可能需要找10家企业,再跟每家企业签合同,过程很烦琐,而且价格会搞乱。”沈跃平表示这也有违交易规则,有悖初衷:“排污权交易是与总量减排结合在一块的。私下交易,买多少,卖多少,我都不知道,那不乱套啦?”因此,交易办法规定,所有排污权交易必须在储备交易中心的平台上进行,任何企业私下交易,都视为无效。

  从国家的角度,应该是支持排污权交易的,但是在相关政策层面,还没有更多的体现。接下来,交易中心准备打报告,从地方的国税部门到中央的财政部门,希望能有所突破。“以前排污厂是要收排污费的,经过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努力,现在不收了。”沈跃平希望能与排污厂一样幸运。

  汇源,一个典型

  交易是双向的,企业除了向交易中心购买指标外,还可以将多余的排污指标出售给交易中心,获取一部分收益。从这个角度看,汇源应该是受惠者。

  在2007年11月举办的论坛现场,汇源董事长兼总经理顾建明坐在了签约台上,向交易中心出售了50吨COD排放指标。

  汇源是嘉兴的一个明星企业,老板顾建明曾经为了上环保项目卖掉了自家的房。

  卖房是在2005年。故事要从2004年下半年说起。当时,按照环保局核发的指标,汇源污水排放量为5000吨/天,而汇源正常生产需要排放8000吨/天,指标不够用。2005年,政府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减排30%,这等于扼住了汇源发展的喉咙。

  形势逼人,顾建明决定建污水处理厂。全部投资需要4000万元,钱不够,找银行贷款,银行说,污水工程不能作抵押,不给贷。顾建明急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打起了自家房子的主意。顾建明是江苏苏州人,在苏州市中心有一套房子,三层,1000平方米,一层是店面。2005年4月,顾建明以1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他为父母买了一套公寓,儿子现在国外读书,自己则和太太一直住在厂里。“现在房价可能都涨到18000元/平方米了,朋友都说,你这个傻瓜。但当时没办法,早一天投入,早一天发挥效用。”顾建明还没有买房的打算,“住,无所谓的,睡在哪里都是一张床。”

  记者实地参观了顾建明的污水处理厂,与主厂一条马路之隔,冒着白色泡沫、泛黑的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以后,虽然仍有些泛黄,但已经可以看到池底。经过处理的水,可以再利用。

  顾建明认为,废水处理是一个方面,从源头节水才更重要。汇源陆续投资6000万元购置了16台水洗机,中水回用率大大提高,布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排放量减少。汇源不但完成了减排任务,还有了富余指标出售。

  出售50吨COD看似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但与几千万元的投入还是没法比。对于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顾建明并不乐观:“纺织行业现在是微利阶段,我们投入这么多,可以说是投资未来。重组整合才是产业发展的未来。企业规模大了,就规范了,设备投入足了,环境压力也减小了,交易的指标也就有了。”

  美福的困扰

  2007年12月,美福从交易中心购买了400余吨SO2,近37吨COD,交易金额达1080万元,是交易中心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

  对美福而言,这1080万元可谓“无中生有”。总经理郑有龙对记者说:“原先政府说有指标,因此,并没有这笔预算。”后来被告知需要购买排污权,美福有些措手不及。进有顾虑,想退,地也买了,还是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其他准备工作也都做了。

  美福是新加坡独资公司,之所以选择嘉兴,看中的是周边市场和产业配套。美福的主打产品是丙烯及相关副产品,在当地比较缺,可以就地销售,减少了物流成本。美福所在地乍浦正在探索循环经济,上下游企业配套比较好。

  经过综合考虑,并与环保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美福发现别无他途,只能购买。

  事实上,对美福而言,资金并不是问题。据记者了解,美福投资总额6亿元人民币,真正让郑有龙及董事会头疼的是时间。“政府手里有没有指标,我们也不知道。从提出申请到拿到指标,等了半年多。开始说等挂牌,挂牌后,又说数量较大,需要时间调配,一直到年底才签订合同。”据郑有龙透露,公司同时投资了两个地方,另一个是广东湛江,政府批了400吨SO2,没有付费,工程已经开工半年多了。

  “半年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6,现在7都不到了。钱准备好了,进不来。这个损失要比排污权费大得多。好在原料供应商还没有签合同,否则我们还得赔偿人家损失。”时间的延误让美福苦不堪言。

  对于交易中心的未来,郑有龙有一丝担忧:“国家重视环保,我们也理解。大家都一样,没问题。就怕搞了一批,推行不下去,我们买了,钱已经花了,到时怎么办?”

  采访沈跃平时,他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企业从注册申请到拿到指标,大约20天时间。由此看来,美福不属于一般情况。

  采访当日,郑有龙到环保局交两本环评报告。他告诉记者,市环保局批下来,还得等浙江省环保局、发改委核准。具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动工?“不知道,只能等。”

  能否持续关键看指标存量

  嘉兴市环保局大楼对面有一幢小楼,交易中心就设在二层。连续两天,都冷冷清清的,没有公司前来咨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做清理核查工作,没有签合同的补签合同。

  据交易中心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20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已完成收购6笔,COD125.9吨/年、SO2492吨/年;转让交易16笔,共计COD74.66吨/年、SO2599.70吨/年,交易额1749万元。

  交易持续的基础是指标量要足够,没有指标,怎么会有交易?为了在短期内盘活交易量,也为了发挥交易中心的储蓄功能,交易中心制定了三条规定:

  一、通过行政审批或者购买获得的排污指标,五年内有效,超过五年,指标收回。按照国家建设项目条例,环评报告有效期五年。通过行政审批获得的,无偿收回;通过交易中心买的,指标收回,钱按原价退回。

  二、企业通过行政审批,获得多余指标,超过两年不用的,收回。

  三、企业通过行政审批,获得多余指标,两年内要用的,可以存到交易中心。交易中心会给予一定的利息。具体“利率”标准,沈跃平表示有待进一步研究。

  交易中心建立以后,排污权成为一种资源,老企业自然不愿意轻易出让指标,囤积惜售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国家在对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还要求削减指标。两面夹击,可以想见,交易中心排污权指标的存量会越来越少。

  交易中心有一个设想,就是到农业上寻找指标。

  嘉兴是鱼米之乡,有三亩地,养几头猪,养几只鸡,就丰衣足食了。养猪是农民的传统副业,污染也比较严重。

  交易中心的如意算盘是:先治理农业污染,把农业COD转移到工业。环保局委托浙江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做了一个测算,据测算,嘉兴市南湖区养猪的COD价值就达1.6亿元。

  但是,农业污染还没有列入环境统计口径,如果将农业污染指标转为工业污染指标,工业污染指标总量就会超标。沈跃平坦言,现在还只是个想法。

  有多少地方可以开展

  2007年12月21日,浙江省环保局印发《关于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浙江省各市区在2008年底以前选择1个以上县(市、区)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这项试点。

  除了浙江本省,其他地方似乎也有动静。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主任助理曹艳告诉记者,自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接待了近三十家地方考察团。记者采访当日,碰到长沙市考察团,一行近十人。长沙市环保局局长黎建对记者表示,长沙有一些设想,但还没有具体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表。

  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重庆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排污权交易储备中心。早在几年前,就有环保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重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酝酿推进相关工作。但这涉及到财税制度、环保监管等一系列改革,是一个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他同时表示,嘉兴的做法,目前在全国范围推广,难度比较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对记者表示:这是目前发达国家为控制排污总量,广泛采取的一种市场化运作方式,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机制,将减排的成本控制在最低。

  此外,专家提醒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不得不防。

  上海美国商会环境分会主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个人认为,有效实施排污权交易系统所需的机制,在中国仍然是缺位的。排污权交易系统的有效实施,需要对现存排放量水平的准确评测,合理透明设置排放量上限的方法途径,对排放水平持续不断的监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系统,规范排污权交易的配套国家法律法规。中国目前尚不具备行使排污权交易,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条件。”

  在企业层面,记者发现除了江浙一带,其他地方的企业对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中心知之甚少。中晟环保科技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是了解此事为数不多的一家企业。中晟公司表示,此举意味着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已探索多年的排污权交易开始向制度化、规模化迈进。他同时表示,中晟及旗下企业现有的业务,尚未直接涉及排污权交易。“但我们在未来两年内,是肯定要涉足清洁能源项目的,那时候,一个合法的排污权交易中心对我们将非常重要。”据他了解,北京目前尚未成立正式的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江苏,另一种模式

  沈跃平所提到的江苏,指的是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有偿使用的试点。这是国家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试点,由国家环保总局、财政部联合推进。据悉,财政部准备每年拿出1800万元,连续三年,建立交易平台。

  江苏的模式与嘉兴刚好相反,先进行初始排污权有偿化再交易。为此,江苏首先通过人大进行立法,允许排污权收费,这样收费有了法律依据。2007年10月,《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公布,2008年6月5日开始实施。2008年1月中旬,《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公布,随后收费标准出台,COD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标准为2600元/年/吨;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纺织染整、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味精和啤酒)等6个主要行业COD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标准为4500/年/吨。涉及太湖流域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南京五个城市。

  有消息说江苏太湖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方案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记者致电江苏环保厅,法规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1月1日启动不了,真正执行得到年中了。”他并不否认推进的难度,原先不收钱,现在要收,企业接受需要过程。每一家企业排多少,得一家一家核实,工作量很大。但他强调,初始有偿是必须的,“不搞,怎么进行市场化?”

  环保部污染控制司河流环境保护处王谦对记者表示:启动仪式原先说3月,这都4月底了,还不见动静。但她预计,江苏今年肯定会有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