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CFO,请上坐

2008-5-14 14:38 《首席财务官》 【 】【打印】【我要纠错

  ——一本杂志的命运和一个阶层的成长

  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舆情沸扬中正式启动。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4月30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宣布正式启动。40天后召开的三一重工临时股东大会上,到会流通股股东的99.99%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了赞成票。结合网上投票的结果,流通股股东对于三一重工方案的总支持率为93.44%.这也意味着,有幸成为第一家试点的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绝对高票获得通过。

  随后开始的浩浩荡荡的股权分置改革浪潮彻底引发了国内资本市场格局中力量的转移,投资人史无前例地以强势地位出现在本土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面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因此开始向此前10余年“千呼万唤不出来”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

  而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一群年轻人同样在2005年4月30日这一天,签发了最终编辑好的文稿送交印厂,忐忑不安地期待10天后面市的第一期《首席财务官》杂志能一炮打响。

  三年时间就这样在一以贯之的紧张和忐忑中过去了。

  如今的国内资本市场总市值已经超过全年GDP的产出总和,覆盖了接近上亿的国内投资者。统计显示,2007年118家公司A股IPO募资达4470亿元,是2006年1642亿元融资额的2.7倍,超过2002年至2006年的五年融资总和。此外,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达到3657亿元。至此,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尽管2008年第一季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寒潮,但全面性的金融改革注定需要一个健康而蓬勃的资本市场。

  在创刊号中创造性地把CFO的角色解构成竞争(Competitiveness)、资本(Finance)和运营(Operation)的《首席财务官》 杂志,试图将这一国内财经媒体罕有报道的阶层在本土公司中的价值定位为——“竞争中隐秘而不为人知的力量”、“让资本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容调度运营的驰张”。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欣然接受访问的首席财务官们的的确确在上述三个价值轴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然,相对于国内1800万会计人员的总基数而言,数以千百计的顶尖CFO们在总量上确实过于微小,一对一的传帮带和几十上百人的团队培训固然在深度上可以传递杰出CFO们的经验价值,而旨在开阔视野、交流融通的这本《首席财务官》杂志在今天已经成为十几万本土财务精英的案头必备读物。

  这同样让这群惶惑中勉力前行的杂志社同仁感到莫大压力与动力。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仍然是坚守在《首席财务官》 杂志发刊词中所说的,“ 《首席财务官》 杂志的使命,就是忠实记录本土一流的CFO在资本意志下的每一个光辉瞬间,并义无反顾地推动这个人群坚忍不拔地向公司权力的核心渐进式融合。”

  2007年底,一位本土CFO杰出代表的离去,让国内企业高管们第一次从失去的角度看到了CFO之于公司的巨大价值。百度CFO王湛生在去年圣诞和新年假期期间,遭遇意外身故。如折一臂的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悼文中表示,“Shawn(王湛生的英文名字)对百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2004年9月加入百度后,Shawn首先部署完成了公司的NASDAQ上市工作。上市之后,他进一步帮助公司完善各项财务及信息披露流程,使我们顺利通过相关‘萨班斯法案’标准要求的审核。在他的带领下,百度今年不仅成为全美股票交易量最大的四个公司之一,也成为首家进入NASDAQ百强成分股的中国公司。”

  此后耗时三个多月,在各大猎头的竞相推荐下,李彦宏面试无数,才确定下来王湛生的继任者、曾担任中国通用汽车CFO的李昕晢。而其间灰飞烟灭的数以十亿美元计的百度市值,更像是全球投资者对这个杰出CFO的离去所发出的轻声叹息。

  力量的转移

  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90年出版的未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力量的转移》中,曾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三种力量源泉:暴力、财富和知识,而这三者构成一个单一的相互作用的体系。在某些条件下,每一个都可以转变成另一个。据此,托夫勒预言:“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某个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把想像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

  沿用托夫勒上述论断的逻辑,CFO恰恰是能够把企业家的想像力和专业的公司金融知识以及外部金融资源、专业机构结合等协同起来的最佳人选。而尤为关键的是,从本刊创刊伊始所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本土上市公司的股东利益趋同,从而客观上开启了投资人利益导向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重构的大幕,为CFO的登堂入室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

  围绕着公司价值取向从管理层向投资者方向进行的这一力量的转移,《首席财务官》杂志从一开始就摈弃了本土财经媒体惯常采用的内幕和故事路线,把注意力牢牢地放在了本土CFO如何因应上述力量的转移上来,并组织了诸多在业内引发热议和思考的重要文章。

  助跑股权分置改革

  《首席财务官》杂志2005年8月号的封面文章“‘正和’下西洋——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操作指南”在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三个月即全面推出,从理论依据、实务操作和案例品鉴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股权分置的思路和操作。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像600年前毫无经验的郑和远航一样,要建立一个更为国际化的公平、公正、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博弈双方能否秉持“正和”(即双赢)的意识。

  我们期望“正和”两字能借助当时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的巨大新闻势能,深入浅出地点出了上市公司与投资人利益博弈的终极出路——走向正和博弈,即增加总市值的双赢之道,从而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触发了强烈震撼,并对本土上市公司CFO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国芳表示:“三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所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改变了原先在股权分置状态下大小股东因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对立,从而为上市公司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利益基础,因为好的治理结构对大小股东都是有益的。这时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激励和约束经理层,即上市公司治理的重点从股权结构转向了所有人与经理人的关系上,因而内控机制、股权激励机制等成为了公司治理的重点。这一变化对CFO的角色来说产生了重大影响。CFO原先可能是为大股东服务,现在必须为全体股东服务,要为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努力。”

  关注公司价值与投资人利益

  随着国内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和资本市场的全盘活跃,跨国资本对本土企业的并购浪潮也随之而来。作为一本专注于企业金融领域的专业媒体而言,我们抛开了时常见诸报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沉下心来研究本土企业在外资并购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正当的商业利益。

  《首席财务官》杂志2006年4月号的封面文章“潜价值下的中国卖点”,从2005年底英特布鲁以10倍净资产价格收购雪津啤酒的案例出发,总结出“外资如何获利”和“目标企业的非财务价值”两大卖点的决定因素,并指出“本土企业要学会发掘自身的潜价值,这些潜价值一方面更多地基于其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包括建设性能力和破坏性能力)以及其所在的产业结构、准入限制等;另一方面和收购方的战略意图也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首次正式提出“表外价值”的概念,呼吁本土企业CFO把目光从以统计角度出发的静态财务报表上移开视线,密切关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停转换所带来的企业价值上难以觉察的巨大变化,进而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

  投资者关系“有为而治”

  在中国资本市场重新发端的20年时间里,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战略层面的任务而存在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年。

  同样是从股权分置改革而引发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热潮,在很大意义上说,扮演着重塑上市公司CFO角色的任务。根据一项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统计显示,在大型上市公司中,CFO花在投资者关系上的时间多达1/4.

  《首席财务官》杂志2006年8月号封面文章“IR完美波浪”在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半程攻坚之际推出,套用美国会计师艾略特创建的、蜚声全球资本市场的波浪理论的框架模型,从认知IR、危机管理、沟通至上、赛点博弈、机构为王、高层公关、数据库管理和媒体监控等八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本土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实战策略,堪称本土IR研究的奠基之作。

  而基于本土上市公司的IR现状,时隔一个月,《首席财务官》杂志再度推出“G时代年报通鉴”的封面文章,通过对全球各大年报评奖的规则分析,结合对中石化、万科等本土优秀公司年报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向投资者传达充分必要的信息(精确制导原则)、便于操作和便于阅读(降低成本原则)、把年报当成免费广告(一鱼多吃原则)和识别地雷与排除地雷(危机预警原则)等四大年报编撰原则。

  还原公司金融本相

  按照一般性的概念来说,所谓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而公司金融无非是指从事上述金融活动的主体是公司而非个人。然而长期以来的国内金融业封闭格局,使得绝大多数本土企业从骨子里并未意识到其投资活动现金流、融资活动现金流和运营活动现金流的本质就是金融行为,因而本土CFO大多是按照管理生产活动的方式来操控公司金融的。

  实际上则大谬不然。

  淬炼本土化的财务战略法则

  《首席财务官》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力图廓清适合于本土CFO的公司金融的运行形态。然而,任何一个公司金融的运行结果,都不外乎是此前所制定的财务战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2007年3月号的封面文章“新财务运动15年——10大财务战略黄金法则”一文中,我们把视线的起点延长至1992年底“两则两制”的出台,系统地梳理了此后15年内本土企业在财务战略上的得失,由此淬炼出“大变革时代牢记现金为王”、“管理层股权激励肯定人的资本价值”、“根据资本运营效率确定财务杠杆最佳支点”、“努力放大无形资产的潜价值”、“坚守安全营销投入模型”、“摆脱低金融支持下的资本开支黑洞”、“投资人资本主义下兼顾长短期利益”、“风险对冲机制大于技术性风险控制”、“提前降低外部资源供应风险”、“设计一揽子的跨国并购方案”等10 大财务战略黄金法则,基本上涵盖了本土企业财务战略的各个方面,力图触发本土CFO们对这些问题的延伸思考。

  我们从中国玉米油有限公司CFO 王福昌的表述中可见一斑:“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防风险重于增利润;企业的经营使企业创业者们有了充分的经验,他们也不缺乏拼搏精神。但作为创业者,他们往往是有了教训才汲取,任何经验都是自己的,而企业运营过程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就会走向捷径。从这个平面上,CFO要不断的增强参与企业决策的角色功能。CFO的数据掌握充分,分析问题比较理性和客观。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如何引导其利用好资本市场把企业推向一个更高的目标也是财务管理者应尽的责任。总的来说,创新工作模式,规划好愿景,节制企业具有盲目色彩的扩张冲动,充分利用好财务管理工具,是任何CFO都会取得成功的基础。”

  简而化之的钱与钱寻

  2007年底确定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底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本土企业的公司金融活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今年4月24日举行的一个视频会议上,对在场的150家央企负责人再次示警:“把你们自己的钱袋子看紧一些,不要自己把自己掏空。”

  《首席财务官》杂志在2008年1月号的封面文章“钱与钱寻2008”中,通过对银行、证券、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和典当行等各类资金供给方的大规模采访中,初步判断国内的各大融资渠道将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并因此带来诸如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加快、创业板推出、债券市场浴火重生、海外上市的APO(反向收购)兴起、补充金融渠道快速拓展空间等重大趋势性变化。而本土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也将在上述结构性调整中做出适应性变化,比如已经在第一季度得到验证的大小非减持、像万科和三一重工那样重仓持有现金等待行业整合机会出现以及地产行业面临生死劫等。

  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CFO黄宣德对此表示:“对IT服务业来说,过去三年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的确给这个原本松散的行业带来了一个飞跃。我们看到多家IT服务和外包公司先后得到大量私募基金的投资,并引进了许多高质量的职业经理人以及专业财务团队,从而加速了这些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正规化。这些投资也促进了IT服务行业的收购和兼并活动,加速了行业的整合,打造出几家高增长的企业,各自从三年前几百人的规模,成长到今天4000人以上的中型IT服务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成功的首席财务官不仅需要有管理高增长的能力,还需要在并购过程中起到一个构架师和粘合剂的作用。”

  刘国芳则认为:“一方面,企业融资的渠道更丰富、选择性更强,可以结合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资本结构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这两年来企业外部金融的变化,如汇率,利率的变化及金融业的放开,如金融产品增多等,也对企业开展科学有效的融资和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融资工具、不同的融资时机会对企业的发展和资本结构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战略和规划,要善于抓住好的时机,开展最合适的融资活动和资金管理。这对CFO的要求和挑战就比以前高多了。”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当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如何演变,作为公司金融核心环节的钱与钱寻的复杂博弈都将日益精彩。

  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冲击

  2007年伊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则是全面松开国内对公司金融种种限制的一次重大尝试。

  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1425家公司在2007年底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3984.9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1927.9亿元。按照新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盈利,并在出售时影响未来投资收益;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在出售时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收益和盈利。为了避免业绩的大起大落,通常本土上市公司将大部分金融资产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记入资本公积而不影响损益,只有出售时才将其转入投资收益。

  《首席财务官》杂志在2007年8月号的封面文章“波动中的资本为王——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实施影响调查报告”中透过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利性质的影响、盈利程度影响、对财务体系运作影响、实务操作中的易用性、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对企业财务灵活度的影响以及新旧准则在自由选择下的倾向性等七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核算规则的技术性改变并不是CFO最关注的,而由此导致的与公司金融密切相关的企业价值评估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将是一场革命性的挑战。

  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此次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背后隐含着对本土企业金融运行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原有僵化的、保守的、基于历史的会计方式,已经无法跟上奔涌而来的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资本洪流,动态的、可变的、基于市场的新会计方式,正在为即将上演的“资本为王”时代砌下全新的财务技术基石。

  探寻本土企业退出投资盲区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同样适用于在近30年里不断面临暴利诱惑的本土企业。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也告诫我们,“有计划地放弃”比“有计划地进入”更为重要。然而,由于国人不善言败,长期以来,几乎无法看到对于企业如何以最小代价或最大收益推出一项投资的案例分析和研讨。

  因此,《首席财务官》杂志在2007年6月号的封面文章“本土企业退出投资实战宝典”中,率先通过对海内外实战案例的详细剖析,总结出决定退出的三大理由(不能战略整合者退、现金流黑洞者退、获得充分溢价者退),对退出时机的三大选择(慢进快出、快进快出和快进慢出)进行了深入的优劣分析,同时评估了选择将业务卖给产业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之间的差异。

  在当下的金融环境下,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将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单元,而逐步剥离主营业务之外的业务单元,如何能够全身而退、获利而退或小损而退,都将是一个必然面对的全新问题。而退出投资这一环节所蕴含的时间与空间的往复转换,恰是企业金融之道的精妙所在。

  寻找公司金融的标杆企业

  由于仅有15年现代企业财务体系运作的经验积累,以及国内金融大环境的长期僵化与封闭式运行,使得我们屡屡寻找在公司金融领域堪称标杆的企业时都感到极为艰难。

  《首席财务官》杂志在2007年5月号的封面文章“万科资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选择了万科这一目前相对完美的公司金融标杆,对其22年的企业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首次总结出万科的“构建公众公司应有的治理结构”、“有效投资并保持稳健”、“以透明化运作强化资本信任”的三大纪律,以及“引进合适的投资者”、“职业化团队为融资加码”、“积极利用海外融资的多快好省”、“投资者关系管理至关重要”、“不断调适管控机制”、“坚守职业化路线”、“警惕高利润率陷阱”、“坚持市场操作第一”等八项注意。

  我们相信,上述11项操守和原则,可以为本土公司金融在国内金融业全面开放全新格局下的运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照体系。

  CFO的生存与发展

  作为一本为特定人群代言的杂志来说,深入采访和挖掘本土CFO的成功之道是《首席财务官》杂志从创刊以来就一直孜孜以求的,也是占据篇幅最大的。粗略统计,在三年中我们采访了上百个企业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权力地位不同的CFO,进而从感性和理性上都对这一隐秘在商业舞台后台里的人群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从生存状况调查开始

  考虑到国内CFO现状研究的混沌状态,《首席财务官》杂志从创刊之初就开始启动了“2005年度中国CFO生存状况大型调查”。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调查,最终我们大致整理出本土CFO的一个基本生存概况。根据目前资料来看,这也是国内第一次系统调查和总结本土CFO生存状况的相关研究。

  本次调查得出的“位高权不重”、“薪微言不轻”、“温故不知新”等有关CFO三大临界状态的基本结论,在较长时间段以内仍然是广域范围内本土CFO的生存现状,但其中位于金字塔尖的海外上市公司CFO和国内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CFO已经开始摆脱这种核心与非核心、权力与非权力的临界状态,从而引领本土企业在公司金融领域不断开始全新的价值创造过程。

  在这篇调查报告的最后,我们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来“中国CFO崛起模式=反求诸法+反求诸己”的论断,即一方面通过法律制度框架对信托责任制的约束和支撑,从而使位于企业信托责任制焦点的CFO获得足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CFO作为公司金融的集大成者,必须在通过资本运作等公司金融手段实现投资人价值的最大化这一领域成为一个公司最大的权威。而实现后者的目标,国内现有CFO的知识背景、视野和业务诊断能力都有较大的欠缺。

  如今,蒙牛公司CFO姚同山对CFO现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乐观:“最近三年来,市场的变化为CFO制度的建设带来了很多机会。CFO的崛起与国家CFO体制建设密不可分,虽然至今CFO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制度,但是CFO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崛起,已经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的支持者和CEO的合作伙伴,CFO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绕不开与CEO的关系

  在大量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前文所述的中国CFO崛起模式中的“反求诸法”充分显示了硬性的契约精神对CFO职责顺利履行的重要性,而“反求诸己”则需要大量软性的、非制度化的智慧和努力才能实现。

  而CFO与CEO之间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则是本土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绝对无法绕过的门槛。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在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之后推出 “CEO与CFO的六大关系”的封面报道,从听与说、黑与白、领导与被领导、继承与被继承、权与责以及思想与执行等六个角度,系统梳理本土CEO与CFO之间大到公司治理层面、小到私人关系之间的关系总谱,力图寻找CEO与CFO之间的关系平衡点,为众多本土CFO的职业生涯寻求“知彼解己”的成功之道。

  这同样在国内开创了研究两大决定性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之间关系总谱的先河,既然大多数CFO都认为CEO的支持是其工作有效展开的决定性前提,如果不能理顺这个带有“决定性前提”的关系,又何来推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持续改善?

  梳理CFO的成功习惯

  尽管由于行业属性、职权范围等个性化因素的存在,但我们仍然努力寻找和总结当下本土CFO能够取得成功的共性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日常活动的90%都源自习惯和惯性。因此,《首席财务官》杂志在2006年3月号的封面文章“成功CFO的七个习惯”中,点出“用流程和授权换取时间”、“技术第二”、“构建功利性的外部交际圈”、“善于帮助别人成功”、“终身学习”、“组建精干的财务团队”以及“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等打开现有CFO工作局面的七个习惯。我们相信,与那些高屋建瓴的海外宏论相比,这些朴实无华的建议更能实实在在地推动本土CFO的成长。

  功利性地应对工作局面

  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受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约束和困扰。而长期处于资源和矛盾最集中环节的本土CFO们,更应该采用功利性的手段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从而为系统性地实现CFO角色赋予的价值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首席财务官》杂志在2006年7月号的封面文章“功利主义CFO的七种武器”中爽快地承认了当下CFO全盘展开工作的艰难现状,结合本土企业财务体系的实际情况,把预算、资本运作、成本管理、会计准则、内部审计、人脉和政策灵活性等七个方面作为CFO打开工作局面的撒手锏,条分缕析地给出操作策略的建议。

  CFO如何持续充电

  缺乏前瞻性的知识积淀加之现实需求的快速变动,使得大多数本土CFO的现有知识结构长期处于滞后于职业发展需要的状态,如何在数以10万计的各类财务培训和认证中,寻找到符合自身定位发展的充电模式,是我们在不断采访中一直听到CFO反映的现实问题。

  基于本土CFO目前在提高技能、获得认证、改善交际圈和拓展视野等四个方面有着很高的学习和充电意愿的现状,《首席财务官》杂志2006年6月号的封面文章“本土CFO完整充电计划”中沿着上述四个方向梳理了国内各类纷繁的CFO培训和认证机构的良莠之后,力图找出最适合现阶段本土CFO综合能力进阶的优化路径。

  回归人性的关注

  从《首席财务官》杂志创立以来,我们和本土CFO人群一直保持着紧密而良性的交流互动。在我们看来,这些终日沉浸在枯燥数字中的公司高管在刻板、沉静的职业面孔背后,仍旧是一个个鲜活的对未来充满期望的人。

  《首席财务官》杂志2007年11月号的封面文章“CFO:生于70年代”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篇纯粹意义上的专业财经文章,然而却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关注和欢迎。接受访问的14名70后CFO,通过“不再从一而终的职业选择”、“工龄≤资本市场年龄”、“目标明确且雄心勃勃的职场规划”、“快速、硬朗、人性、外向的工作作风”以及“大冲击下传统的性格特质”等各个方面,展示出这一行将登堂入室的CFO生力军的鲜活个性。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资本洪流的滚滚向前,他们终将登上那个渴望已久的舞台,届时那里将有基于全球视野的资本运营、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运作和基于投资人资本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以人为本的CFO社区

  可以说,《首席财务官》创刊三年以来,所得到的最大支持并非相关部委,也并非学术机构,同样也并非外部资本,而是来自广大CFO人群。在我们接到的杂志订单中,最常见的订阅理由就是——“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杂志”。

  因此,我们不仅仅把这本杂志作为一份专业财经资讯的载体,而是全力构建一个本土CFO交流的社区和平台。

  封面人物打造本土CFO标杆

  在已经出版的36期《首席财务官》杂志上,以人物为主要元素进行封面设计的总计32期,仅有4期杂志没有采用人物进行封面设计。

  从早前媒体对CFO的认知而言,这一人群大抵是低调而沉闷的,然而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鲜活的人物故事不断跃然纸上。这里面有从出纳的最底层岗位一路奋斗成功的冠捷科技大中国区CFO吕淑贞,有接手上市工作仅87天就巧妙反向收购上市的天狮集团CFO焦文军,有在超大型国企中以罕见的铁腕大力整合旗下庞杂业务的中国铝业CFO陈基华,有不拘于财务保守观念而选择“因势利导”推动业务扩张的荷兰银行中国区CFO支昀晔,有帮助汽车狂人李书福成功赴港上市并收购英国具有百年历史的LONDON TAXI的吉利集团CFO尹大庆,有帮助一家原本无籍籍之名的本土公司通过美国资本市场成功并购全球行业龙头的傅氏科普威公司CFO王文兵,有在联想和IBM巨额并购案中成功完成财务体系整合的联想大中华区CFO周庆彤……

  这些来自于高科技、矿产、零售、金融、汽车、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地产、能源等行业的本土CFO们,从上市、收购、预算、成本控制、整合、重组、团队建设、个人职业生涯奋斗等大大小小的方面全面展现了国内第一流CFO的才华。相对于数以十万计的本土CFO人群而言, 从这些封面人物的职业故事中所获得的诸多启发,比任何一个商学院的MBA案例研究都来得更加切合实战。

  年度杰出CFO评选

  为了加强与CFO人群的互动,《首席财务官》杂志从2005年底开始启动年度杰出CFO评选。通过三个月的走访和调查,在每年的3月底评选出前一年度的10大杰出CFO.由于评选过程的公开、客观和中立,如今这项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本土CFO人群的最高荣誉。

  2006年3月30日,时任新浪CFO的曹国伟、李宁公司CFO陈伟成、中国铝业CFO陈基华等10位CFO在“健康。平衡。成长”的评选主题下荣获了“2005年度中国杰出CFO”。2007年3月27日,万科集团CFO王文金、中海油CFO杨华、中国国航CFO樊澄等10位 CFO在“新资本,新支点”的评选主题下分享了“2006年度中国杰出CFO”的荣耀。与首届评选相比,第二届评选更关注CFO如何借助资本的推力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获奖者无论从行业、资本市场分布和地域均更    能代表当年度中国经济的走向。2008年3月28日,中国神华CFO张克慧、五矿集团CFO沈翎、巨人网络CFO何震宇等10位CFO在“资产重估下的价值创造”的评选主题下当选“2007年度中国杰出CFO”。随着年度杰出CFO评选的深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本土CFO在公司金融上开始进行带有自己特色的创新,这些创新反过来对当下整体金融环境的改革与发展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而年度杰出CFO的推出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事实上的行业标杆,“像杰出CFO一样去思考”无疑将带动本土CFO阶层更快更好地成长。

  短短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100多名接受访问的CFO以及800多篇文章,并不能完全涵盖一本杂志的命运和一个阶层的成长。我们相信,随着整个中国经济资本化进程的加快,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作为公司金融的集大成者,本土CFO的远大前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