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实现“双防”的宏观调控目标的一副良药。但宏观调控要有时段概念,因时而变。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情况,时紧时松,张弛有度。
正所谓一语成谶,应了温家宝总理“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的预言。奥运之年并非人们期待那样花好月圆,天灾人祸频频发生,雪灾、骚乱、疫情、车祸、地震,还有可能发生的夏季洪灾,一波又一波的灾难向中国袭来。大灾之年,原先围绕“双防”目标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灵活实施。
因时而变
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实现“双防”的宏观调控目标、救治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一副良药。
但宏观调控要有时段概念,因时而变。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情况,时紧时松,张弛有度。
始于2008年1月10日的南方雪灾已造成逾1516.5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国内经济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同时,国际几大金融巨头受次债危机拖累,频传巨亏,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下跌。出于救市的需要以及对美国经济衰退前景的担忧,美联储连续大幅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尽管如此,美国经济进入实质性衰退的预期并没有解除。
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逐渐显现出来。在部分地区,今年前两个月投资及工业增长出现显著回落。在一些传统出口地区,出口增速也出现大幅减缓。2008年1月,广东出口同比增长26.3%,增幅放缓6.2个百分点;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4.1%,增幅放缓38.8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则出现了负增长。从全国来看,今年2月份出口增速出现大幅下降,仅为6.5%,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45%,较1月份下降了21个百分点,创出6年来单月出口增速的新低。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原先对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似乎变得不合时宜起来。为此,2008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三次集体学习,明确指出:当前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似乎在暗示:年初制定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有可能出现松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经济局势。
此次汶川地区8.0级强烈地震的损失评估还没有最终的权威结论,虽然美林证券称,与雪灾相比,汶川地震的影响范围更小、持续时间更短,几乎不涉及经济重镇,对经济的影响也要小得多。这也是外资投行的普遍观点。
但中信证券测算,地震将造成当地生产中断1个月左右,由于受灾地区GDP占四川省的50%左右、全国的2%左右,地震可能拉低全国工业生产增速0.3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受灾地区消费将下降30%,导致全国消费增速下降0.6个百分点。灾后重建将激发投资,推高全国投资增速0.3个百分点左右。
有权威估计,汶川大地震将拉低全年GDP增速0.2个百分点,另一说为,地震可能使2008年GDP增长率下降0.4-0.7个百分点。
在此情势下,适当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灵活地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害,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灾后重建,是必须的。
因地制宜
面对惨重的人员伤亡、巨额的财产损失,众多学者开始激辩巨灾之后中国经济全局的走势以及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决策的取向。
宏观调控要有区域概念,因地制宜。要区分灾区和非灾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不可“一刀切”。
眼下,全国资金正在大输血,展开一场全国范围的大统筹、大调拨,确保灾区金融稳定、渠道畅通,确保当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成为摆着大灾面前的全国性课题。
央行已果断决定,受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暂不执行于5月20日上调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以确保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抗震救灾压倒一切,人员安全压倒一切的总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同时,央行对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分别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33亿元和22亿元,共计55亿元,集中用于解决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支持及时增加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信贷投入。
5月15日,央行召开会议,研究金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保证居民金融财产安全等政策。目前灾后重建贷款正在积极发放中。
对灾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要适当放宽信贷额度限制,以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和进行长远的抗灾性投资。财政政策则应转回积极状态,并由着重再分配转回较平衡的分配、投资并重的取向。西部大开发等计划显示,财政投入等措施,对引导投资效果良好,在重建中应多加运用。
而对非灾区,仍要把好资金的闸门,严格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勿使投资热再抬头。
因势利导
宏观调控务必要在坚持“双防”的大目标下因势利导,从最坏处着眼,往最好处努力。
要咬定目标。宏观调控“双防”的目标不可半途而废,要咬定目标,调节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指数,采取经济的、行政的、市场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出台适当的调控政策,降低GDP增长速度,遏制CPI涨幅。
要加强景气监测。大灾之年,经济运行变数大,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也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经济运行可控性相对要差些。经济监管部门要恪尽职守,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发现异常,随时采取应变措施,及时调控。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雪灾和地震虽然是局部地区,影响虽短暂,但从发展角度看,意义却很大。首先是房屋、基建设施破坏后亟待重建,这是巨大的投资新机遇,有助推高内需及GDP增长。目前因外需转弱令外贸顺差下降拉低增长,因此更应把握灾后重建机遇,以此提高内需,以弥补外需放缓,促经济增长。
改善灾害预警体系。有必要建立应对灾害的常设机构,把原来分布在各行政部门的力量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这也符合多数国家的经验。要增加灾害预警的透明度,让民众提前作好心理准备。虽然预报灾害的概率非常低,但重视灾害预警并且增大政府投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融资需求来源于企业内部,来源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经营市场的定位,既要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又要防止过度融资,尤其要警惕和防范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