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QDII高调出海铩羽归

2008-6-4 16:21 《新财经》·李 斌 【 】【打印】【我要纠错

  编者按

  2007年9、10月间,QDII火暴发售,很多投资者在尝到了境内牛市盛宴后,也跃跃欲试地去体会“外面的世界”。时隔几个月,QDII亏损的惨重代价让他们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进入4月以来,尽管受周边股市影响,各系QDII产品净值有所回升。但是,投资者对QDII的恐惧仍心有余悸。

  3月19日,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因亏损50%而清盘,成为首只提前退市的QDII产品。据统计,自2007年开始高调出海的银行系、基金系QDII,大都在全球市场的动荡中遭受重大损失,5只基金QDII接连跌破面值,其中2只跌至0.7元以下。

  2007年9月,第一只QDII基金——南方全球开始发售,王先生在第一时间参加了申购。他以1元的价格申请8万份,最终购得5万份左右(60%左右的配售比)。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等封闭期结束,南方全球净值跌到了0.8元。此后一路下跌,最低的时候到了0.7元,王先生几乎崩溃了。

  在财经媒体工作的秦先生,有多年投资经验和理财知识,他在2007年10月买了5万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几个月就跌到0.6元。回到家里,再也不敢跟老婆吹嘘自己的投资经验丰富了。

  3月19日,很多购买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的投资者都接到了民生银行业务员的电话,说是这款产品在亏损了50%的情况下被自动结束。上海的陆先生接完电话后差点昏过去,他买了100万元的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几个月来不但一分钱没赚到,反而亏了50万元。“怎么会这样呢?我该怎么办呀!”

  陆先生一脸苦相,“尽管我对QDII完全不懂,但被当时的狂热气氛所吸引。银行也根本没有完整的风险提示。”

  对于QDII的大面积亏损,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是生不逢时还是操作失误?《新财经》邀请了联合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任瞳、东方证券基金分析师胡卓文及独立财经撰稿人曹中铭共同探讨QDII首战失利的原因。

  QDII出海时机不佳

  《新财经》:QDII由火暴发售到大面积亏损的原因是什么?主要问题出在哪?

  胡卓文:火暴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投资者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2007年9月,股票型QDII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投资者眼前的时候,正是A股市场向6000点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投资者处于疯狂之中,非理性行为也就容易滋生。中国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很弱,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的风险,他们更没有任何了解。当境内基金产品都偏贵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到这种相对便宜的基金产品。

  但是,境内基金管理者对于海外投资的策略并不成熟。同时,人民币升值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股市震荡,成为QDII大跌的主要导火索。

  任瞳:火暴,是形容QDII产品发行时的局面,因为当时投资者对该类产品的未来收益期望过高。投资者在不完全了解QDII产品的情况下,盲目地认为QDII产品与境内A股基金一样,会给他们带来炫目的财富,因此,QDII首发受到热烈追捧。几个月时间,QDII产品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从天堂跌入地狱。原因很简单,QDII产品运行到现在,不仅没有满足投资者资产增值的目的,还大幅亏损。缺少财富效应的产品,投资者当然不会再去碰。

  对于QDII亏损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是QDII出海时机不佳,投资的主要市场处于高位,又受到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内因主要是基金管理人对市场形势判断失误,节奏把握不佳,团队运作上仍然存在问题。从目前来看,外部因素是造成QDII基金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

  曹中铭:客观地说,QDII的火暴主要体现在基金系QDII产品上。如果说银行系QDII犹如和风细雨的话,那么,基金系QDII则堪称来势凶猛。如南方全球精选后来不得不追加额度,华夏全球精选与嘉实海外中国等也是一日售罄。基金系QDII的火暴,得益于境内基金在大牛市行情中所创造的财富效应。特别是印花税调高之后,基金重夺市场话语权。基金重仓股的大幅飙升,也使基金净值水涨船高,这些都为基金系QDII的火暴埋下了伏笔。在投资于A股市场的新基金暂停发行后,基金系QDII产品就成了诸多投资者追逐的目标。

  在A股行情大幅上涨的同时,境外市场(H股市场)也是“涨”声一片。首批4只基金系QDII成立时,香港恒生指数处于25000点以上的高位。高位建仓、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股市动荡是QDII产品亏损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与QDII产品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

  《新财经》:基金在操作上产生了哪些失误?

  任瞳:在市场高位时对形势的判断有误,投资对象与境内市场关联度太高,投资节奏把握不佳,等等。

  曹中铭:表面上看,QDII在高位快速建仓是产生亏损的根本原因。其实,无论是银行系QDII还是基金系QDII,对于境外市场的不熟悉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QDII在仓位控制上,以及对于次贷危机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推出QDII缓解流动性过剩

  《新财经》:当初推出QDII主要是出于哪些考虑?今天的结果是否说明了当初的决策是失误的?

  胡卓文:推出QDII主要是分散当时境内泛滥的流动性和有效利用境内的美元储备。当初的决策是否是失误,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首先可以肯定,这个决定没有犯方向性错误。对于有效利用境内的美元储备和缓解境内流动性泛滥,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非常不幸的是,QDII产品出海没多久,美国爆发了大规模次贷危机,并波及到全球市场。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的强劲升值,导致了QDII产品的净值缩水严重。但是,我认为这只是短期的,只能说明我们的QDII对于海外市场的风险考虑不周全,缺乏经验。因此,仅仅从一些偶然的因素就否定当初的决策,我认为是不明智的。

  任瞳:推出QDII产品,首先给境内投资者提供了国际配置渠道,不仅可以分散境内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分享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次,可能对缓解境内流动性过剩有帮助。虽然QDII产品目前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但长期来看,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必然要走出国门。QDII产品对于不熟悉国际市场的境内投资者来说,是很好的投资工具。因此,不应以阶段性表现论成败。

  曹中铭:“请进来”与“走出去”一直是监管层的思路之一。自QFII制度施行以来,QFII基金在境内市场已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而推出QDII,则是监管层实施“走出去”的根本体现。事实上,推出QDII是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的大方向之一。而目前QDII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至少在时机把握上值得商榷。

  《新财经》:QDII产品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

  任瞳:境内股市经过两年大幅上涨,已经积聚了相当多的风险。2008年以来的暴跌正是这些风险的释放。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发行的QDII产品,我认为其功能首先是帮助境内投资者分散境内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获取适当的收益是其次。因此,QDII产品在设计上应该多考虑如何分散中国市场的风险,在投资范围和对象上应该尽量选择与中国市场关联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投资品种。但很遗憾,境内基金公司在设计时似乎对此考虑不够充分。

  曹中铭: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QDII基本上都偏重于H股市场。40%~60%甚至更高的额度投资于H股市场,容易走进被“一棵树吊死”的困境,事实也正是如此。二是对聘请的境外投资顾问,没有制订出明确的转移投资研发技术的要求,仅仅只是“照葫芦画瓢式”的投资,QDII存在着为境外其他机构接盘或遭暗算的可能。

  投资价值是长期的

  《新财经》:投资者的亏损有多大?从目前看,QDII是否还有投资价值?

  曹中铭:截至3月25日的数据显示,首批基金系4只QDII产品的亏损在300亿元左右,相当于一只基金系QDII产品“全军覆没”,这还不包括工银瑞信以及民生银行QDII清盘的亏损。可以说,QDII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境内QDII重兵投入H股市场,香港市场又与美国市场具有高度的联动性。美国道琼斯指数已现企稳迹象,一旦美股走强,QDII净值就有攀升的机会。而且,香港市场诸多个股经过大跌后已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QDII同样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

  胡卓文:一个产品是否有投资价值,应该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看。而且,我始终认为,基金产品是一个长期投资品种,如果投资者在短期不认同可以随时赎回,不必长期持有。短期来看,海外市场难以摆脱震荡的命运,毕竟美国经济衰退的阴影还在。香港市场必然会受到牵连。香港市场是中国QDII产品主要的投资市场,因此,短期内对QDII的投资价值并不看好。

  长期来看,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随着新兴市场的兴起,我认为在全球QDII市场,还是存在很多投资机会。投资者需要把自己的投资周期放长,不要对这个产品有任何获得“暴利”的幻想。国外成熟市场的波动性相对要小,收益水平相比境内过去两年可能要低不少。

  任瞳:目前,投资者的平均损失在20%左右,多的达到30%.QDII基金的投资价值是长期的,但短期看,无疑是个风险较高的品种。也有投资者咨询,是否可以借QDII基金抄底?目前来看还不是时候,应等待外围环境相对平稳之后。

  《新财经》:通过这次QDII大面积亏损,基金公司应该总结怎样的教训?今后的发展方向将如何?

  胡卓文:对于海外市场的投资,肯定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境内基金公司应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大自己的收益。相对于境内市场,海外市场的博弈会更加激烈。因此,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会更多,有效地防范风险,是基金公司首先应总结的。

  对于QDII以后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必须“走出去”,实现投资的本土化。

  曹中铭:一是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或者说大部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该寻找更多的投资盈利机会。二是在不熟悉境外市场的情形下,不能盲目进入。三是逐渐壮大自身对于境外市场的投资研发能力。四是聘请国际投资顾问,以“技术”换取“市场”。

  任瞳:基金公司应切实加强团队建设,并在产品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在QDII产品发行之初,我们就提醒过投资者,一方面是注意产品设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管理团队。目前发行产品的公司,大部分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实力的团队,或者说,为发行产品而搭建起来的团队仍需要更多磨合。因此,我们提醒投资者,降低收益预期、注意风险,少量买入。

  认清风险是第一位的《新财经》:QDII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胡卓文:QDII作为连接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的一个环节,是一项过渡政策,说明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过渡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是值得原谅的,可以使我们在未来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因此,我认为QDII应该坚定地走下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应该找准QDII产品,立足于长期投资,分享中国公募基金业的成长。

  曹中铭:QDII出海遭遇了“翻船”之痛,这笔学费价值不菲。今后更多的QFII“请进来”,更多的QDII“走出去”将是大势所趋。目前,已有21家基金公司获得了QDII业务资格,随着5月6日华宝兴业海外的成立,第6只QDII基金亦将正式出海。

  QDII尽管遭受了挫折,不能就此抹杀其在缓解流动性过剩与满足不同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银行系、基金系QDII的继续推出已经表明,QDII还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我相信,券商系QDII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场”。

  《新财经》:4月份,基金系QDII单位净值平均上涨了7.39%,终于创下了单月最大涨幅,回暖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的走势将如何?

  曹中铭:截至5月6日,基金系QDII中,工银瑞信成为今年首只盈利的基金,南方全球、华夏全球、嘉实海外、上投摩根亚太等的净值都出现大幅回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只基金更注重防范风险了,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都降低了对港股的配置,并趁海外市场处于低位时,出击不同的市场与金融品种。显然,这对分散风险扩大收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次贷危机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尽管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海外市场正逐渐企稳。我们有理由相信,QDII净值的进一步回升应该可期。而且,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大幅震荡之中,相对而言,此时的QDII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介入的时机。作为投资者,不妨在谨慎的前提下适当介入。对于已经出现亏损的投资者,则不妨耐心持有,等待净值回升直至真正实现赚钱的那一天。

  任瞳:回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外围股市已经初步企稳反弹了。下一步的走势比前一阶段稍微乐观一些,但仍需关注QDII所投资国家的经济走向。目前阶段可以稍许补仓,以降低持有成本,但不要太多。

  胡卓文:自3月中旬以来,内地股市经历了一波深度调整,美国和香港股市则开始出现反弹。当前,基金QDII产品的业绩会与境外市场的走势有很大关联性。当前,美国经济还处于次贷危机的余波中,究竟还有多少后续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讲。因此,QDII基金产品可能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震荡。

  《新财经》:作为投资管理者,应该对投资者做些什么?

  胡卓文:首先是告诫风险。因为中国的投资者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很多情况之下,投资行为并不理性。因此,做好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告诉他们,QDII产品可能存在什么风险,管理者是如何来做防范的。

  任瞳:对于投资者,对自己不了解的产品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盲目投资,以免资产受损。

  曹中铭:显然,QDII产品推出时,有被夸大的成分在内。境内市场有风险,境外成熟市场也不是遍地黄金。今后新的QDII面世时,告诫投资者投资风险应该是第一位的。基金公司不能为了做大规模,或是为了无限膨胀的利益欲望,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

  对QDII亏损的反思在短短半年时间里,QDII基金的净值损失百分之三四十,基金公司与境外投资顾问未能表现出任何价值,甚至不及一个散户自己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持有人只能发发牢骚,而基金公司与境外投资顾问则在大把大把地计提管理费,在成熟市场,基金公司能获得这样的宽容吗?

  早在去年8月底,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就已在国际投资界形成共识,境内基金公司也是心知肚明。但是,这种专业性的判断并没有妨碍相关基金公司募集了近1200亿元资金,并把投资决策权拱手让给境外投资顾问,在高位快速建仓,把700余万户持有人推入火炕。

  那些境外投资顾问们在建议境内QDII基金高位建仓的同时,自己旗下的基金有否进行反向操作,是在净买入还是在净卖出?

  人们要问,基金公司在自身缺乏投研能力,同时又难以对境外投资顾问进行有效考核和监督的情况下,为何要让QDII基金仓促出海?在QDII基金出海前,国际对冲基金在疯狂推高港股,要把“港股直通车”和QDII基金高位套牢,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紧急叫停了“港股直通车”,但QDII基金却眼睁睁地满载着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希冀冲向悬崖。

  对于QDII给广大持有人造成的损失,应该引起市场参与各方的反思与检讨。否则,同样的错误还有可能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