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资本市场篇股权分置改革的成与败

2008-7-9 16:38 《新财经》·李 斌 【 】【打印】【我要纠错

  股权分置改革是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这一变革终结了股市的漫漫熊途。然而,一轮牛市疯狂之后,制度设计的缺陷性再次暴露无遗2005年4月29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拉开了中国证券市场解决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制度性缺陷的大幕。

  漫漫股改路

  股权分置是长期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先天缺陷,之前也做过两次改革尝试,第一次是1999年12月的“国家股配售”。由于两家试点企业——中国嘉陵与黔轮胎,在确定配售价格时玩弄文字游戏,致使“国家股配售”变成了“国家股套现”,遭到了投资者的抵制,“国家股配售”不了了之。第二次是2001年6月出台的“国有股市场价减持”。这是对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一种明显掠夺行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导致中国股市由牛转熊,被迫“叫停”。

  2005年,股市经过了四年的漫漫熊途后,第三次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了。鉴于前两次改革失败,市场在期盼的同时,也忐忑不安。《新财经》2005年第6期的专题报道《股权分置试点改革:福音还是咒语》,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市场反应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撰文《决策层如何避免股权分置改革流产风险》,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指出:本次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解决方案,可能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散户投资者如果对一些公司的全流通方案不认可甚至产生恐慌心理,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抛盘行为,这种行为又会使业已处于临界状态的中国股市面临崩盘危险。假若监管部门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这种局面,整个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改革就可能陷于流产。

  为避免改革的再一次失败,监管部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密切关注已试点公司操作方案实施的后果,并及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尽快出台一些以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为目标的强力政策。例如在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最低补偿标准方面、在流通股股东行使试点方案表决时的否决性投票权、在试点公司选择的公正性方面,等等;都应有具体明确且有利于提升二级市场投资者信心的政策性举措。这样,才能避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可能出现的流产风险,使这项改革实验变成真正的长期利好,成为广大投资者的“福音”。

  既然是改革,一定是成功与风险并存。既然是股权分置的市场,一定有强势与弱势之分。《通知》发布后,大家的感觉都趋于一致,利益的天平明显偏于强势群体——大股东。保护弱势群体——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仍是一句口号。

  轰轰烈烈的“G股时代”

  尽管各种质疑、担心的声音不断,但股改仍在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第一批四家试点上市公司中全面展开。2005年6月20日,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42家上市公司名单公布,两批试点企业(共46家)股改方案经过四个月的讨论,除清华同方外,全部顺利通过。2005年8月23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由此,股改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由于通过股改方案的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前面要加“G”,所以,我们称此时的中国证券市场为“G股时代”。

  《新财经》2005年第9期刊登了封面报道《G时代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政策层面仍缺乏一套统一的操作和对价原则,16%的上市公司对短期内顺利完成股改仍信心不足,配套法律制度缺失、大股东让步意愿弱、外部股东期望值高、非流通股股东之间持股成本差异大等方面的阻力,使未来股改全面铺开面临更多挑战。

  尽管试点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市场给了G股很多“掌声”,“G”字头的股票成为当时市场的焦点。当时的1300余家上市公司都在跃跃欲试,争取早日进入股改行列。

  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十六年。“G股时代”,被看做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成年洗礼”,人们期待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此走向成熟。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1000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完成了股改。2006年10月9日,1014家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前面“G”标志被取消,恢复股改方案实施前的股票简称,还中国股市正常面目。中国股市告别了“G股时代”,意味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收官”阶段,资本市场正迈入“后股改”的全新阶段。

  这一刻,股指已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涨到1785点,期间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之后,A股新增开户数猛增,大批新股民涌入证券市场。股改“收官”后整整一年,股市暴涨,到2007年10月16日,股指冲向了6124点的最高位。股市在疯狂,股民在疯狂,股票成了中国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赚钱如此容易,很多人甚至辞去了工作,专业炒股。

  股权分置改革成就了“中国股市的盛宴”。

  没有不散之筵席

  股改之初,设置了非流通股限售期,从2007年起,非流通股开始解禁。由于非流通股持有成本很低,获利丰厚,解禁期一到,持股者纷纷减持,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股市从2007年底开始,狂跌不止。投资者刚刚从牛市盛宴中尝到一点甜头,瞬间又回到了“解放前”。在股市疯狂上扬时,盲目入市的新股民更是两眼发直,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

  《新财经》2008年第5期刊发了一组专题文章,深入讨论股市下跌的原因。其中,在《两年牛市一场闹剧》文章中,了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向贵成分析认为:两年来,所谓的牛市,其真正价值就是毫无价值,就像一场闹剧。股权分置改革应该是非常伟大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个伟大的错误,就是“大小非”限期以后再解禁,限期是可以让人疯狂的。重庆市曾发生限期一天销售打折食用油,结果发生了踩死人的事件。这纯粹是人性的疯狂所致。今天,当我们总结牛市带来的结果时,才发现几乎90%的投资者都亏了钱。

  “救市”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管理层身上,希望能出台利好政策来解救水深火热中的股民。期间,在“救市”与“不救市”之间,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将这一主题推向了高潮。

  终于,在股改三周年之际,中国证监会亮出了第一道“救市”金牌——《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大小非”减持立下了“八条铁律”,其中,要求已解禁限售股一个月内出售量高于公司总股本1%时,应通过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

  投资者终于看到了希望,以为股市从此可以恢复不久前的牛市。但“大小非”并没有太把《指导意见》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结果估计是监管者所没有想到的。

  不守规矩的“大小非”自然让人憎恨,但是,回想三年前的“股改承诺”,锁定期满后可以上市流通,是股改制度中的规定。仔细推敲,流通就意味着可以买卖,“大小非”减持合情也合理。看来,要追究只能从股改当初的制度设计上找原因。(请关注本期“资本市场”栏目专题文章《“大小非”减持新规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