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大灾中的昔日晋商

2008-7-9 17:33 《新财经》·梁小民 【 】【打印】【我要纠错

  商人趋利,但在大灾面前,商人不再唯利是图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从普通百姓到企业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商人一向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在大灾面前,商人不再唯利是图。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帮助黎民苍生放在第一位,尽自己所能为救灾捐资出力。晋商在屡次赈灾中都起到了先锋作用。

  乔致庸设粥棚广济灾民

  山西是一个多灾的地方,在明清两代,平均八年就有一次大旱。在明代276年历史中,有大旱44次,平均六年一次。而且,在大旱之年往往有虫灾。山西也多次发生地震。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道光二十年 (1840年)的473年间,共发生地震104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8次,还有超过7级,甚至8级的地震。在当时的条件下,政府的财力和组织能力都远远不够。每次灾害来临,都会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忍饥受饿,甚至大量死亡。这时,出面赈灾的往往是商人。

  同治七年(1868年),一场百年罕见的旱灾席卷北方大地。山西、陕西的灾民死亡无数。乔致庸决定,家里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生活一律从俭,不许做新衣服,更不许吃山珍海味。乔家不仅给乔家堡的所有村民发放口粮,使他们足以维持温饱。而且,还在街上广设粥棚。他要求所熬的粥要达到“插上筷子不倒,解开布包不散”的标准。灾民蜂拥而至,每天有数万之众。

  开始只有两口大锅熬粥,后来增加到二十口,最后增加到一百口。这种救灾行动持续了四个月,但灾民越来越多,竟有十万之众。乔家有人认为,灾民太多,凭乔家的能力救不过来。乔致庸却说:“就是救不了天下所有灾民,也要救济逃难到乔家堡的灾民。”他甚至让家人不在家中开伙,而是和灾民一起领粥。在乔致庸的感召和游说之下,其他富人也纷纷开设粥棚,才解了灾民之困。当山西巡抚来到乔家堡,看到村外的几百口大锅时,感动不已,代表天下灾民,向乔家堡磕了几个响头。乔致庸的义举,使无数灾民获得了生机。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生动再现了这一感人场面。

  自身受损以救苍生百姓为主

  光绪三年(1877年)是中国灾害史上非常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北部省份遭遇三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据当时驻在天津的万国救济委员会估计,因饥饿、疾病或暴力而死亡的人口在900万~1300万人之间。其中,山西受灾最严重,全省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亡。清政府既没有丰富的物资储备,又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救灾工作特别不得力。面对严重的灾难,山西商人也深受损失,但他们以救苍生百姓为重,主动行动起来,投入到救灾中。

  首先是捐钱捐物。在灾害发生后短短几个月内,晋商共捐银12万两,乔家还开仓赈灾。当时,山西巡抚曾国荃亲笔题写“福重琅环”巨幅匾额相赠。常家捐出了万两白银。蔚字五联号的东家侯萌昌捐1万两白银。元封玖号的东家孙淑伦先捐银1.6万两,后又捐米数千担。其他晋商无论大小,都有捐赠。

  晋商不仅捐款捐物,还组织各种救灾工作,承担了捐款的募集、汇兑和发放,协助政府进行救灾工作。蔚丰厚掌柜范凝晋受平遥县县令之托,办理各项救灾事务,主持捐赈局的工作。他是当地人,在当地士绅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号召当地士绅捐钱捐物,并亲自分发给当地最困难的人。他连续工作了几个月,很少休息,获得乡邻们的尊重。此外,日升昌的掌柜张光邦也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动员亲朋好友捐助。协同庆票号的大掌柜刘庆和平日就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修桥补路、开放书院。这时,他又出面号召士绅捐钱、捐谷。这些人都受到当地人民称赞。

  晋商在各地分号的掌柜也与家乡同仁共同救灾。蔚丰厚票号金陵分号掌柜范家俊受托负责募捐之事。他四处游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募集到10万两白银。在四川分号任职的温佩琛,尽管当时四川财政困难,他还是先拿出10万两银子汇往山西,之后又在四川士绅筹集白银几十万两。可以说,晋商在外地的分号成为当地的募捐中心,并充当了这次救灾的义工。

  慈爱之心帮灾民渡过难关

  更令人感动的是常家。大灾使这个外贸世家遭到沉重打击。大灾之年,人畜大量死亡,他们无法组织起庞大的运输队伍,运往俄罗斯的茶叶仅为正常年份的4%,还要承担违约赔偿。这时,常家已是近八百口人的大家庭,维持这么多人的生活也非易事。当时,常家不仅捐出白银3万两,而且还想用更有效的方法帮助乡亲。他们知道,乡亲们平常还是可以过小康日子的,在这样的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因此,他们决定盖一个戏楼,任何人只要每天搬一次砖,就免费给他们提供两顿饭。大灾持续了三年,这个戏楼也盖了三年。戏楼如今还在常家庄园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三万两银子在当年就可以盖一个相当大的院子。盖这个戏楼是没有收益的,常家也失去了往日经商的精明细算,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个戏楼是失败的。但它体现出的常家的仁爱之心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我每次去看这个戏楼,都要为常家的慈爱之心所感动。

  其实,参加救灾的不只是这些大户人家,许多小晋商也为救灾作出了他们的贡献,在各地的县志中有大量这样的记载。比如,在光绪三年的大灾中,太谷武炎卿,“闻里中有坐困无食者辄施食、施谷、施钱以拯之。”文水土堂村贾怀宝、李让在京经商,大旱灾时,贾家建,给农民以工作机会,李家从北京运回粮食卖给村民。“李家贩粮,贾家盖房”使土堂村无一人饿死,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祁县商人孙继申、王稀英、郝常发在光绪三年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救灾,使全村人度过了大灾之年。

  在光绪三年,平遥一地“富户167家和城乡晋商票号钱行各铺户,共捐钱22.2万两银子,制钱近3万串。达蒲李家各门,共捐银钱6.8万两,赈大口10.3万,小口4万,收留所两处,男所140余口,女所2800余口,收养幼孩七处,收至1689口。始终经理其事者,邑绅郭开运、范凝晋、李继庚、刘庆和、许尔仓、冀日章、陈方章、呼嗣琅、米养琅、刘培厚、成铭等。”平遥一地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大体相似。

  经商不忘爱国,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中国商人的一贯传统。在中华文化土地上产生的晋商,骨子里继承的还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把义与信放在利之上。无论他们的生意做得多大,都没有忘记“达则兼济天下”。

  从这次汶川地震看,新一代中国企业家仍然没有忘记中国商人的优良传统。他们在大灾中的实际行动,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这一代企业家,将是比晋商更辉煌的一代。

  有晋商风范的民间商人

  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魁光路新乐巷大片民居房屋遭受严重破坏,尤其都江堰工商家属区严重坍塌,一时附近数百人吃饭成了非常大的问题。64岁的老共产党员胡世清不顾自己家房屋垮塌和不断的余震,带领40多岁的儿子和地震中受伤的儿媳等全家5口人,拿出自己家里和开农家乐剩余的大米、蔬菜,从5月13日起,开锅煮起了救灾米粥,免费向灾民提供,让附近三百多百姓吃饭不再是问题。 灾后,胡大爷家也在困难中,但他说为大家煮饭,煮一天算一天,都是免费的义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