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会计课程税务课程免费试听招生方案 初当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基础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

综合辅导:会计实务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业务 初当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管理报销核算图表学会计

首页>行业会计>商业>制度规范> 正文

关于商品流通等六个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07-8-27 8:48  【 】【打印】【我要纠错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总后生产管理部:

  为了指导、帮助外商投资企业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现将商品流通、金融保险、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开发、新闻出版、农业等六个行业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贯彻实施。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说明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企业财务通则》和外商投资企业财务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企业作为微观财务活动体的地位。企业要全面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寻求自身的位置,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和进行收益分配,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二)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要求。

  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由《企业财务通则》、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共同组成。《企业财务通则》主要规范了企业从事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管理和监督必须统一遵循的基本准则;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是按照行业特点将通则具体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则是对通则、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的进一步充实和细化。企业只有建立起规范、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才能把国家赋予企业的各项自主权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新财务制度体系的完整性。

  (三)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价值形式参与企业管理,有利于降低耗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投入与产出、速度与效益的最优化,维护国家、企业、投资者和职工的利益。

  二、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形式应当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投资方式、投资规模及管理特点而定,既可以制定一个总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可以按具体财务事项、有关内容单独制定财务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简明性,又便于理解、操作和监督检查。

  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财政财务政策、法规,贯彻执行董事会决议。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由企业财会部门负责起草、制定。在起草、制定过程中,除财会人员参与外,应当吸收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主管财政机关指导。起草完毕后,应当按照工作程序,提请董事会讨论通过,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主管财政机关在接到备案后30日内,如未提出异议的,可视为同意,由企业董事会或者法人代表签署发布执行。

  4.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般应当在筹建期间制定完成,并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和情况的变化,作进一步修订、调整、补充和完善。

  关于外商投资商品流通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

  外商投资商品流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以及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其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关施。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据并遵循《企业财务通则》和《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以确保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体现企业营运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企业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组织形式、营运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统一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三)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营运的全过程。同时,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企业内部关系、财务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运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结构体系

  (一)建立责权明确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董事会(外资企业未设董事会的为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制定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决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财务负责人等。

  2.明确企业监事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查阅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企业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3.明确企业经理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会人员;组织拟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等。

  4.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负责人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协调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关系;组织制定财务计划,负责财务计划的实施,并督促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下属公司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负责组织企业财务核算,审核财务决算等。

  5.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指导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经济核算;如实反映本单位的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检查分析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组织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的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严格规定企业营运活动中存货的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制定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以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预算标准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各项定额的修订制度等。

  3.制定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校正、维修等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转移,商品的入库、销售等各个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建立验量和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制度等。

  4.制定商品、财产、物资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种商品、财产、物资的转移、调出、调入、收发、领退、盘盈、盈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商品、财产、物资盘存制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办法并具明确规定清查的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5.制定编制财务预算制度。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和办法;计划期内的预算调整的程序和方法等。

  6.制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7.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三)资金筹集的管理制度

  1.制定筹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成本的分析等,选择最佳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2.制定资本金管理制度。包括资本金构成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作价原则,以及资本金增加、转让的管理。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各项程序,明确出资责任,建立资本金验证保全制度。

  3.制定资本公积管理制度。明确资本公积金的来源及其管理办法,包括资本溢价、资本汇率折算差额以及接受捐赠资产等。

  4.制定负债管理制度。正确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明确应付款项的登记、清理、兑付等程序以及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和应付工资的管理;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程序及债券溢价折价的摊销;长期借款合同的管理以及责任部门的落实;各项负债的归还、利息的计付及财务处理办法。

  (四)流动资产管理制度

  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1)制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权限,建立货币资金收支信息反馈制度等。

  (2)制定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库存现金限额,建立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备用金的管理办法等。

  (3)制定银行存款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结算纪律,保证银行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明确规定其制度以及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制度,保证帐实相符。健全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明确支票登记、领用、签发、报帐、核对、清查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各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4)制定其他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对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等要设立台帐,对其使用情况建立经常性清理制度;对企业单位信用卡的开设,明确审批权限并严格规定持卡人的责任及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办法。

  2、往来资金结算管理制度

  (1)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登记制度。包括及时登记每笔往来款项,准确反映其形成、回收及增减变化情况,月底对各往来款项的余额列出分户清单等。

  (2)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的定期核对与清理制度。包括每月终了以往来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应收帐款按其帐龄长短逐项进行分析,并向对方寄送对帐单进行核对。对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应明确催收措施及有关人员责任,加快资金周转。

  (3)制定应收票据管理制度。健全应收票据的登记保管制度,严格应收票据的贴现手续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处理。

  (4)制定坏帐损失确认办法及审批制度。对确认坏帐的条件做出具体规定,健全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对逾期三年的应收帐款,建立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5)制定坏帐损失财务处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坏帐损失的处理办法。选用坏帐备抵法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3、存货管理制度

  (1)明确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增加的存货,应分别不同的方式,对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投资者投入、盘盈、接受捐赠的存货在计价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存货的正确计价。

  (2)明确存货领用或发出计价方法。企业应对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毛利率法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计价方法。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应明确核算和分月摊销办法。

  (3)制定存货转移、收发、领退的管理制度。

  (4)加强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管理。企业应根据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特点,具体明确其实物的收发、保管、报废、损失赔偿等管理办法,同时针对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5)建立严格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包括对存货进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方法;存货的实际库存与帐面记录核对办法;存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分析以及审批程序,财务处理办法等。

  (6)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商品削价准备金计提比例,并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固定资产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标准,对不易划分的器具、工具、物品等,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并据此编制固定资产目录。

  2.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取得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分别购入、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合理确定。

  3.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年限不得短于国家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

  4.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根据国家规定的直线法、工作量法等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折旧方法。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或变更折旧方法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5.明确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原则上应不低于10%,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需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6.制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调入、调出、内部转移、盘盈、盘亏、报废、清理盘点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7.制定固定资产修理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查制度,规定大修理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应明确其具体核算办法。

  (六)在建工程的管理制度

  1.制定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度。明确可行性分析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市场预测,分析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利润增量等经济指标,确保科学决策。

  2.制定立项审批制度。企业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建立项目的逐级审批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限。

  3.制定工程材料、物资、机器设备采购及保管制度。包括降低采购成本,制定工程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制度等。

  4.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制度。应根据自营工程、出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的不同特点,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办法,编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投放计划,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质量监控,明确有关部门、环节和人员的责任。

  5.制定预决算审查、竣工验收及考核制度。明确预决算审查、工程竣工及考核的职能部门,确保工程质量和及时交付使用。

  (七)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制度

  1.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

  2.制定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和摊销制度。根据无形资产的取得渠道,分别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确定其实际成本,根据《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3.制定无形资产转让财务制度。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处理以及成本结转的财务处理等。

  4.制定递延资产管理制度。规定递延资产的构成项目,明确应计入当期损益及应列作递延资产管理的支出界限,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合理确定各项递延资产摊销期限。

  5.加强其它资产管理,明确其它资产的范围、摊销等财务处理办法。

  (八)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区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投资项目合理确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分别管理。

  2.制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外投资的评价考核等。

  3.明确对外投资计价方法。企业的对外投资,都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4.制定有价证券管理办法。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责任;转让有价券的条件及审批程序等。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

  5.明确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实际控股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明确具体的核算方法。

  6.制定投资收益财务处理制度。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对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的处理要作出详细规定。

  (九)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

  1.制定成本费用核算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明确商品进价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具体项目,同时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内部组织形式、内部核算体制,做出详细规定并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

  2.制定成本控制制度。规范企业总部与下属各经营单位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明确经营单位成本管理的内容,把总部与各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同时规范财务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中的关系,明确各部门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在规范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时,应加强购、销、存全过程的管理,特别要加强购进环节成本管理;建立检查、分析、考核制度;建立内部成本报表制度等。

  3.制定费用控制制度。明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等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各项费用权责归属,规定财务部门与经营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管理控制上的关系。特别是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的管理办法,交际应酬费控制制度,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并明确有关管理办法。

  4.制定工资管理制度。划清计入有关费用的工资性支出的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其分配方法;明确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劳动保险、应交国家对中方职工物价补贴等提取、使用和管理方法。建立工资的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5.明确成本计算方法。采用进价核算的商品,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或毛利率法等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年度内各月份可以采用综合差价分摊法或分类分柜组差价分摊法计算分摊进销差价,年终,将各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调整。

  6.制定财务费用的管理制度。明确财务费用开支范围及财管处理办法。对一次性开支较大的借款费用应确定具体的摊销办法。

  7.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项目和标准。按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的项目和标准,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十)销售收入的管理制度

  1.制定商品销售预测、分析制度。包括市场预测,销售渠道预测,销售量预测,销售价格分析等。应具体明确销售量预测方法以及企业商品定价方法,编制商品销售计划。

  2.制定销售日常管理制度。对供货合同的管理、货款结算程序、销售退回手续以及销售折让与折扣的管理权限和办法,并建立对赊销对象信用程度的调查分析制度。

  3.明确实现销售的标准。根据国家规定,区分不同的销售方式,分别明确具体的销售确认方法。

  4.制定其他销售收入及管理制度。对商品销售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正确界定其他销售的范围,明确其他销售业务的日常财务管理,规定其他销售收入的各项手续等,确保收入及时入帐。

  (十一)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的管理制度

  1.制定利润预测与分析制度。包括:编制利润计划,确定目标利润、建立利润分析制度、明确利润的考核指标以及权责归属。

  2.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项目及核算办法。根据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的构成、核算方法作出具体规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3.制定营业外收支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各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收支范围、财务手续、核算办法等。对企业各项罚没支出、各种捐赠应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4.明确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为此所发生的汇兑损益等费用的处理办法。

  5.制定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财政法规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制定具体的利润分配制度。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税前回收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顺序;提取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

  6.制定税费解缴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及财政法规规定正确计算和缴纳各项税费,税费的计算缴纳要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责任。

  (十二)制定外币业务核算管理制度

  1.明确企业使用记帐本位币币种,明确企业外币帐户的名称和核算内容。

  2.建立外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登记保管制度,明确外币的使用范围,外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外币结算纪律,库存外币现金的限额以及国际结算的处理程序。

  3.明确外币折算为记帐本位币的方法,包括选择期初汇率或业务发生当期汇率,规定期末调整各外币帐户余额的方法。

  4.明确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包括筹建期、经营期及清算期的汇兑损益处理办法,明确记帐本位币与非记帐本位币,以及非记帐本位币之间相互兑换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的计算、确认和处理办法,制定向银行结汇、售汇和购汇的管理办法。

  5.明确投资者以非本位币出资的折算和入帐办法,以及非本位币与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处理办法。

  (十三)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1.明确财务报表的设置及编制要求。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附表的设置、格式、填报口径、复核制度、填报时间、报送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按国家统一规定,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程序和方法。

  3.明确财务评价指标。对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体化;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指标,并对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作出具体规定。

  4.明确具体的财务分析方法。根据比较法、平衡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本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5.建立定期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十四)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国家关规定,明确使用软件的名称、性能、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提供、差错查找、修改以及基础资料的保管等方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

  2.制定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帐簿的措施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  3.制定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的保密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

  关于外商投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外商投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以及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据并遵循《企业财务通则》和《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以确保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体现企业营运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组织形式、营运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三)全面规范企业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营运的全过程,同时,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企业内部关系、财务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运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构体系

  (一)建立责权明确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董事会(外资企业未设董事会的为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制定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决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企业财务负责人等。

  2.明确企业监事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查阅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企业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3.明确企业经理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组织好企业经营;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会人员;组织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等。

  4.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企业负责人员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与财务部门的关系;参与企业制定财务预算,负责预算方案的实施,督促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负责组织企业财务核算,审核财务报告等。

  5.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指导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检查分析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组织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严格规定企业营运活动中存货的消耗、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制定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预算标准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各项定额的修订制度等。

  3.制定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较正、维修等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转移等各个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建立验量和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制度等。

  4.制定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项财产、物资的转移、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规定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具、器具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物资盘存制度,明确规定清查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5.制定财务预算的要求。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办法、程序和计划期内的预算调整程序和方法等。

  6.制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7.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三)资金筹集的管理制度

  1.制定筹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求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成本的分析等,选择最佳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2.制定资本金管理制度。包括资本金构成、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作价原则、资本金增加转让的管理。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各项程序,明确出资责任,建立资本金验证保全制度。

  3.制定资本公积金的管理制度。明确资本公积金的来源及其管理办法,包括资本溢价、资本汇率折算差额以及按受捐赠的资产等。

  4.制定负债的管理制度。正确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明确应付款项的登记、清理、兑付等程序以及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和应付工资的管理;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程序及债券溢价折价的摊销;长期借款合同的管理以及责任部门的落实;各项负债的归还、利息的计付及财务处理办法。

  (四)流动资产管理制度

  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1)制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权限;建立货币资金收支信息反馈制度等。

  (2)制定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库存现金限额,建立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备用金的管理办法等。

  (3)制定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结算纪律,保证银行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明确规定其制度以及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制度,保证帐实相符。健全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明确支票登记、领用、签发、报帐、核对、清查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各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4)制定其他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对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等要设立台帐,对其使用情况建立经常性清理制度;对企业单位信用卡的开设,明确审批权限并严格规定持卡人的责任及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办法。

  2.往来资金结算管理制度

  (1)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登记制度。包括及时登记每笔往来款项,准确反映其形成、回收及增减变化情况,月底对各往来款项的余额列出分户清单等。

  (2)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的定期核结与清理制度。包括期终对往来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应收帐款按其帐龄长短逐项进行分析,并向对方寄送对帐单进行核对,对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应明确催收措施及有关人员责任,加快资金周转。

  (3)制定应收票据的管理制度。健全应收票据的登记保管制度,严格应收票据的贴现手续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处理。

  (4)制定坏帐损失的确认办法及审批制度。对确认坏帐的条件做出具体规定,健全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对逾期三年的应收帐款,建立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5)制定坏帐损失的财务处理制度。根据企业情况确定坏帐损失的处理办法。选用坏帐备抵法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3、存货管理制度

  (1)明确存货的计价方法。企业增加的存货,应分别不同的方式,对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投资者投入、盘盈、接受捐赠的存货在计价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存货的正确计价。

  (2)明确存货领用或发出的计价方法。企业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对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计价方法。采用标准成本计价的,对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应明确核算和分月摊销办法。

  (3)制定存货的转移、收发、领退的管理制度。

  (4)制定低值易耗品摊销和包装物的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特点,具体明确其实物的收发、保管、报废、损坏赔偿等管理办法,同时针对以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5)制定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包括以存货进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方法;存货的实际库存与帐面记录核对办法;存货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分析以及审批程序,财务处理办法等。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固定资产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标准,对不易划分的器具、工具、物品等,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并据此编制固定资产目录。

  2.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取得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分别购入、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接收捐赠、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合理确定。

  3.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年限不得短于国家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

  4.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根据国家规定的直线法、工作量法等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折旧方法。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或变更折旧方法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5.明确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原则上不低于10%,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需报同级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6.制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有偿转让、内部转移、盘盈、盘亏、报废、清理盘点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7.制定固定资产修理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查制度,规定大修理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应明确其具体核算办法。

  (六)在建工程和管理制度

  1.制定可行性分析制度。应明确可行性分析的责任部门,进行市场预测,分析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利润增量等经济指标,确保科学决策。

  2.制定立项审批制度。企业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建立项目的逐级审批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限。

  3.制定在建工程材料、物资、机器设备采购及保管制度。包括降低采购成本,明确划分经营用材料物资与工程用材料物资,制定工程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制度等。

  4.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制度。应根据自营工程、出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的不同特点,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办法,编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投资计划,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质量监控,明确有关部门、环节和人员的责任。

  5.制定工程预决算审查、竣工验收及考核制度。明确预决算审查、工程竣工验收及考核的职能部门,确保工程质量和及时交付使用。

  (七)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制度

  1.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

  2.制定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和摊销制度。根据无形资产的取得渠道,分别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确定实际成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具体摊销期限。

  3.制定无形资产转让财务处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处理以及成本结转等财务处理,应按国家规定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4.制定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规定递延资产的范围和摊销期限,明确开办费的开支项目和摊销办法。

  5.制定其他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其它资产项目摊销等具体财务处理办法。

  (八)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区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投资项目合理确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分别管理。

  2.制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外投资的评价考核等。

  3.明确对外投资计价方法。企业的所有对外投资,都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4.制定有价证券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责任;转让有价证券的条件及审批程序等。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

  5.明确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实际控股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明确具体的核算方法。

  6.制定投资收益的财务处理制度。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对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的处理,要作出详细规定。

  (九)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

  1.制定成本费用核算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明确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具体项目。

  2.制定成本控制制度。应规定企业总部与下属各经营单位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明确经营单位成本管理的内容,把总部与各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同时规范财务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明确各部门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3.制定费用控制制度。明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各项费用权责关系,规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管理控制上的关系。特别是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的管理办法,交际应酬费控制制度,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并明确有关管理办法。

  4.制定工资的管理制度。划清计入营业成本和计入有关费用的工资性支出的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其分配方法;明确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劳动保险、应交国家对中方职工物价补贴等的提取、使用和管理方法;建立工资的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5.明确营业成本计价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明确成本费用的分配标准。

  (十)营业收入的管理制度

  1.制定营业收入预测、分析制度。营业收入销售渠道预测,营业销售量及价格预测,营业销售效益分析等。

  2.建立营业及销售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对营业收入及货款结算程序、销售退回手续以及销售折让与折扣的管理权限和办法,建立对赊销对象信用程度的调查分析制度。

  3.明确实现销售的标准。应根据国家的规定,区分不同的销售方式,分别明确具体的销售实现确认办法。

  (十一)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

  1.制定利润的预测与分析制度。包括制定利润计划、确定目标利润、建立利润分析制度;明确利润的考核指标以及责权归属等。

  2.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内容及核算办法。根据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的构成、核算方法作出具体规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3.制定营业外收支的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各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收支范围、财务审批手续、核算办法等。制定企业各项罚没支出、各种捐赠的控制制度和核算制度。

  4.明确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为此所发生的汇兑损益等费用的处理办法。

  5.制定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财政法规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制定具体的利润分配制度。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税前回收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顺序、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

  6.制定税费解缴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法规,正确计算应缴税费,按期足额纳税。税费的计算缴纳要实行专人负责制。

  (十二)外币业务核算管理制度

  1.明确企业使用的记帐本位币币种,明确企业外币帐户的名称和核算内容。

  2.制定外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登记保管制度。明确外币的使用范围,外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外币结算纪律、库存外币现金的限额以及国际结算的处理程序。

  3.明确外币折算为记帐本位币的方法。包括选择期初汇率或业务发生当期汇率,规定期末调整各外币帐户余额的方法。

  4.明确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包括筹建期、经营期及清算期的汇兑损益处理办法,明确记帐本位币与非记帐本位币,以及非记帐本位币之间相互兑换和产生的汇兑损益的计算,确认和处理办法,制定向银行结汇售汇和购汇的管理办法。

  5.明确投资者以非本位币出资的折算和入帐办法,以及非本位币与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处理办法。

  (十三)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1.明确财务报表的设置及编制要求。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附表的设置、格式、填报口径、复核制度、填报时间、报送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按国家统一规定,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程序和方法。

  3.明确财务评价指标。对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体化;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指标,并对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作出具体规定。

  4.明确具体的财务分析方法,根据比较法、平衡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本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5.建立定期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十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使用软件的名称、性能、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提供、差错查找、修改以及基础资料的保管等方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

  2.制定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帐簿的措施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

  3.制定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的保密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

  关于外商投资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外商投资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企业财务通则》、《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据并遵循《企业财务通则》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以确保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体现企业营运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组织形式、营运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三)全面规范企业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营运的全过程,同时,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企业内部关系、财务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运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构体系

  (一)建立责权明确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董事会(外资企业未设董事会的为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决定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决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决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企业财务负责人等。

  2.明确企业监事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查阅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企业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3、明确企业经理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会人员;组织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等。

  4、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负责人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与财务部门的关系;参与企业施工管理,包括立项、签约、施工、竣工、预算、财务报告及工程结算,搞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并督促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负责组织企业财务核算,审核财务报告等。

  5、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指导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检查分析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组织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量、质量、工时、设备利用、存货的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制定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预算标准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各项定额的修订制度等。

  3、制定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校正、维修等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转移,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建立验量和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制度等。

  4、制定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项财产、物资的转移;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规定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具、器具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财产物资盘存制度,规定清查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5、制定财务预算编制制度。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办法和程序;计划期内预算调整的程序方法等。

  6、制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7、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审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三)资金筹集管理制度

  1、制定筹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求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成本的分析等,选择最佳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2.制定资本金管理制度。包括资本金构成,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作价原则,以及资本金增加、转让的管理。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各项程序,明确出资责任,建立资本金验证保全制度。

  3、制定资本公积金管理制度。明确资本公积金的来源及其管理办法,包括资本溢价、资本汇率折算差额以及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4、制定负债管理制度。正确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明确应付款项的登记、清理、兑付等程序以及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和应付工资的管理;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程序及债券溢价折价的摊销;长期借款合同的管理以及责任部门的落实;各项负债的归还、利息的计付及财务处理办法。

  5、制定资金管理制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明确资金拨付审批程序,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流动资产管理制度

  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1)制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权限,建立货币资金收支信息反馈制度等。

  (2)制定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库存现金限额,建立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备用金的管理办法等。

  (3)制定银行存款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结算纪律,保证银行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明确规定其制度以及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制度,保证帐实相符。健全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明确支票登记、领用、签发、报帐、核对、清算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各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4)制定其他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对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等要设立台帐,对其使用情况建立经常性清理制度;对企业单位信用卡的开设,明确审批权限并严格规定持卡人的责任及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办法。

  2、往来资金结算管理制度

  (1)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登记制度。包括及时登记每笔往来款项,准确反映其形成、回收及增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往来款项的余额列出分户清单等。

  (2)制定往来帐户结算定期核对与清理制度。包括期终对往来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应收帐款按其帐龄长短逐项进行分析,并向对方寄送对帐单进行核对。对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应明确催收措施及有关人员责任,加快资金周转。

  (3)制定应收票据管理制度。健全应收票据的登记保管制度,严格应收票据的贴现手续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处理。

  (4)制定坏帐损失确认办法及审批制度。对确认坏帐的条件做出具体规定,健全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对逾期三年的应收帐款,建立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5)制定坏帐损失财务处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坏帐损失的处理办法。选用坏帐备抵法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3、存货管理制度

  (1)明确存货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存货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临时出租房、周转房应作为存货管理。

  (2)明确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增加的存货,应分别不同的方式,对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投资者投入、盘盈、接受捐赠的存货在计价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存货的正确计价。

  (3)明确存货领用或发出计价方法。企业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对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计价方法。

  (3)制定存货转移、收发、领退的管理制度。

  (4)制定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制度。企业应根据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特点,合理确定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国家统一规定具体明确在用出租房、周转房的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5)制定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包括对存货进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方法;存货的实际库存与帐面记录核对办法;存货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分析以及审批程序,财务处理办法等。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固定资产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标准,对不易划分的器具、工具、物品等,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确定,并据此编制固定资产目录。

  2、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取得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分别购入、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投入、接收捐赠、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合理确定。

  3、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年限不得短于国家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

  4、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根据国家规定的直线法、工作量法等折旧方法的运用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折旧方法。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或变更折旧方法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5、明确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原则上不低于10%,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须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6、制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有偿转让、内部转移、盘盈、盘亏、报废、清理盘点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7、制定固定资产修理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查制度,规定大修理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应明确其具体核算办法。

  (六)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工程应作为存货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在建工程管理。

  1、制定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度。明确可行性分析的责任部门,进行市场预测,分析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利润增量等经济指标,确保科学决策。

  2、制定立项审批制度。企业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建立项目的逐级审批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限。

  3、制定工程材料、物资、机器设备采购及保管制度。包括降低采购成本,制定工程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制度等。

  4、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制度。应根据自营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临时设施的不同特点,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办法,编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投放计划,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质量监控,明确有关部门、环节和人员的责任。

  5、制定已完工程审核、验收结算制度。明确已完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合理计算已完工程成本。

  6、制定工程决算审查、竣工验收及考核制度。明确预算审查、工程竣工及考核的职能部门,确保工程质量和及时交付使用。

  (七)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施工企业临时设施作为其他资产进行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取得场地使用权的不同目的,具体规定财务处理办法。

  2、制定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和摊销制度。根据无形资产的取得渠道,分别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确定实际成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具体摊销期限。

  3、制定无形资产转让财务处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处理以及成本结转等财务处理,对转让场地使用权,应按国家规定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4、制定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规定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明确开办费的开支项目、摊销期限和摊销办法。明确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期限

  5、制定其他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临时设施的范围。摊销等财务处理办法。

  (八)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区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投资项目合理确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分别管理。

  2、制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外投资的评价考核。

  3、明确对外投资计价方法。企业对外投资,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4、制定有价证券管理制度。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责任;转让有价证券的条件及审批程序等。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

  5、明确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实际控股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明确具体的核算方法。

  6、制定投资收益财务处理制度。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投资收益财务处理办法。

  (九)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2、制定成本费用核算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明确工程成本。开发产品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具体项目。施工企业工程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产品成本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

  (2)、制定成本控制制度。规定企业内部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明确各部门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在规范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时,应具体建立工程成本和开发产品成本计划与目标的编制制度;制定消耗定额及修订制度;建立检查、分析、考核制度;建立内部成本报表制度等。

  3、制定费用控制制度。明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控制上的权责关系。特别是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管理办法,交际应酬费控制制度,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及管理办法。

  4、制定工资管理制度。划清计入直接成本和计入有关费用的工资性支出的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其分配方法;明确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劳动保险、应交国家对中方职工物价补贴等的提取、使用和管理方法;建立工资的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5、制定项目计划成本制度。根据每一单位工程,分别按建筑安装、前期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土地及拆迁项目及国家规定的各种税费,制定计划成本,并进行有效控制。

  6、明确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核算一般采用品种法。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开发产品成本结转办法,并进行财务处理。

  7、制定财务费用管理制度。明确财务费用开支范围及财务处理办法。对一次性开支较大的借款费用应确定具体的摊销办法。

  8、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项目和标准。按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的项目和标准,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十)营业收入管理制度

  1、明确营业收入的构成。应按国家规定,明确营业收入的构成内容。施工企业营业收入包括:工程价款收入、劳务作业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设备租赁收入、材料销售收入、多种经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收入包括:开发产品的销售及结算收入、房屋出租及多种经营业务收入、其他销售收入。

  2、制定开发产品销售的预测、分析制度。包括市场预测,销售渠道预测,销售量预测,销售价格分析等,编制销售计划。应具体明确销售量预测方法以及企业开发产品定价方法。

  3、制定销售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对销售合同管理、工程价款结算程序管理权限和办法,根据房地产市场情况确定商品房最优存量,并建立对赊销、分期付款对象信用程度的调查分析制度。

  4、明确实现销售的标准。根据国家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明确收入确认办法。对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建筑、安装工程,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收入确认办法。

  5、制定其他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对开发产品、工程施工以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正确界定其他业务收入的范围,明确其他业务收入日常财务管理,规定其他业务收入的各项手续等,确保收入及时入帐。

  (十一)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

  1、制定利润预测与分析制度。包括制定利润计划、确定目标利润、建立利润分析制度、明确利润的考核指标以及责权归属等。

  2、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内容及核算办法。根据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的构成、核算方法作出具体规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3、制定营业外收支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各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收支范围、财务手续、核算办法等。制定企业各项罚没支出、各种捐赠的控制制度和核算制度。

  4、明确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为此所发生的汇兑损益等费用的处理办法。

  5、制定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财政法规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制定具体的利润分配制度。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税前回收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顺序、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

  6、制定税费解缴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法规,正确计算应缴税费按期足额缴纳。税费的计算缴纳要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职责。

  (十二)外币业务核算的管理制度

  1、明确企业使用的记帐本位币币种,明确企业外币帐户的名称和核算内容。

  2、制定外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登记保管制度,明确外币的使用范围,外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外币结算纪律、库存外币现金的限额以及国际结算的处理程序。

  3、明确外币折算为记帐本位币的方法。包括选择期初汇率或业务发生当期汇率,规定期末调整各外币帐户余额的方法等。

  4、明确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包括筹建期、经营期及清算期的汇兑损益处理办法,明确记帐本位币与非记帐本位币,以及非记帐本位币之间相互兑换和产生的汇兑损益的计算、确认和处理办法,制定向银行结汇、售汇和购汇的管理办法。

  5、明确投资者以非本位币出资的折算和入帐办法,以及非本位币与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处理办法。

  (十三)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1、明确财务报表的设置及编制要求。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附表的设置、格式、填报口径、复核制度、填报时间、报送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按国家统一规定,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程序和方法。

  3、明确财务评价指标。对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体化;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指标,并对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作出具体规定。

  4、明确具体的财务分析方法。根据比较法、平衡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本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6、建立定期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十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使用软件的名称、性能、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提供、差错查找、修改以及基础资料的保管等方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

  2、制定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帐簿的措施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

  3、制定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的保密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和审批和监督制度等。

  关于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

  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企业财务通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起合理、科学、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据并遵循《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以确保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体现企业营运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组织形式、营运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内作出具体规定。

  (三)全面规范企业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营运的全过程,同时,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企业内部关系、财务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规范性的规定,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运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构体系

  (一)建立责权明确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董事会(外资企业未设董事会的为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制定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决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财务负责人等。

  2、明确企业监事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查阅帐薄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企业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3、明确企业经理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组织好企业经营活动;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会人员;组织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财务分析和财务检查;组织完成财务收支计划和经营指标计划;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等。

  4、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负责人)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我国有关财政金融政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与财务部门的关系;组织制定财务收支计划;负责财务收支方案的实施,并督促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收支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负责组织企业财务核算,审核财务报告等。

  5、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贯彻我国的有关财务政策,严格执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及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负责财务收支方面的综合反映、监督、控制和协调工作;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参与信贷计划、资金调拨计划、利率管理的确定;编制企业的财务收支计划和经济指标计划;如实反映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告;定期进行财务分析、检查和考核,提供资金营运信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6、明确各职能部门包括计划、信贷、出纳、行政、总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明确各有关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作关系,包括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参与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落实、及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执行信贷计划,灵活调拨资金,合理有效地发放贷款,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努力完成职责内财务经济计划指标。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合理安排和节约各项支出,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调拨等各项管理工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会计凭证、帐薄、报表填列的金额单位;凭证、单据、帐册的各种代用符号。以及单据审核签署、传递、汇集、反馈和保管的要求,确保各项凭证、帐册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制定财产、资金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项财产、资金的转移、调出、调入、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物资盘存制度以及对现金、证券等进行不定期核点的制度。保证帐薄记录与现金、实物、及债权、债务相符。

  3、制定财务收支计划编制制度。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和办法;计划期的计划指标内预算调整程序和方法等。

  4、制定财务收支计划编制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5、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三)资金筹集管理制度

  1、制定筹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求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成本的分析等,选择最佳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2、制定资本金管理制度。包括资本金构成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作价原则,明确资本金增加、转让的管理。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各项程序,明确出资责任,建立资本金验证保全制度。执行对外资金融机构资本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3、制定资本公积金管理制度。明确资本公积金的来源及其管理办法,包括资本溢价、资本汇率折算差额以及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4、制定负债管理制度。包括明确负债的分类、负债的管理原则,明确各项借入资金、同业往来、各种应付、预收款等负债的计价方法和各项负债的归还、利息的计付及财务处理办法;建立拆借资金利率的预测制度,规定预测利率的计算方法。

  (四)信贷资金管理制度

  1、制定企业信贷资金管理制度。企业应确定信贷资金的管理范围,制定信贷资金的管理办法。

  2、制定存款管理制度。对组织的各项存款,要严格执行各项存款政策和原则,按规定利率计算支付利息;制定吸纳存款,降低资金成本的计划和措施;建立健全存款考核指标及存款结构成本分析制度,并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作为经济指标考核的内容。

  3、制定放款的管理制度。建立放款项目可靠性的预测和分析制度;明确分析放款对象的经济实力、还款能力,贷款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益性的方法,建立、健全款项发放的监督控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授权办法和权限防止资金的损失;确定放款利息及计息期限的计算方法;建立定期分析、考核贷款结构、投向以及投量准确性、效益性的制度。

  4、制定放款管理制度。按放款的期限、对象划分等明确放款的种类;规定不同放款方式放款本金的计价方法和放款本金的管理办法;明确逾期放款的含义及催收的措施。

  5、制定往来资金管理制度。要明确往来资金的范围,并加强管理;建立往来资金的分析、控制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往来资金的变化情况,预计发展趋势。

  6、制定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应明确企业内部资金包括的内容,制定管理制度,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

  7、制定坏帐损失确认办法及审批制度。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确认坏帐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健全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特别是逾期二年的应收帐款,应建立明确的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8、制定坏帐损失财务处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坏帐损失的处理办法。选用坏帐备抵法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五)现金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管理制度

  1、制定现金和其他流动资产管理制度。应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金、黄金、在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同业借款及到期日在三个月以内的政府债券等现金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包括现金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的保管、押运和使用等管理制度。要明确有关责任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建立健全现金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

  2、明确现金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的计价方法。应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确定现金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的计价原则,明确各种外币的记帐时间和调整方法。

  3、制定现金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包括库存现金,库存金银、法定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放中国人民银行与同业的款项以及其他形式的现金资产,要配备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支付和保管工作,非出纳人员不得经营现金,明确现金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分工负责、钱帐分管的内部管理制度。

  4、制定库存现金管理制度。应根据企业业务特点,保证企业库存现金的安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现金管理和控制制度,确定企业每天的合理现金需要量。

  5、制定流动资产转移、存放、使用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各项流动资产的记帐制度、登记制度。规定各项流动资产在转移、存放使用时需办理有关手续及其程序。明确流动资产的审核制度,保证流动资产的帐面余额与库存实物帐实相符,防止流动资产的短缺。

  (六)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1、明确固定资产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对不易划分的器具、工具、物品等,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并据此编制固定资产目录。

  2、明确资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取得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分别购入、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接收捐赠、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合理确定。

  3、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年限不得短于国家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

  4、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根据国家规定的直线法、工作量法等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折旧方法。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或变更折旧方法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5、明确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原则上不低于10%,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须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6、制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有偿转让、内部转移、盘盈、盘亏、报废、清理盘点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7、制定固定资产修理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查制度,规定大修理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应明确其具体核算办法。

  8、制定在建工程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度和立项审批制度;建立工程材料、物资、机器设备的采购及保管制度;建立工程在建期间的管理制度以及工程预决算审查、竣工验收及考核制度。

  (七)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

  2、制定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和摊销制度。根据无形资产的取得渠道,分别按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确定实际成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具体摊销期限。

  3、制定无形资产转让财务处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处理以及成本结转等帐务处理。

  4、制定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规定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明确开办费的开支项目,摊期期限和摊销办法。

  5、制定其他资产的管理制度。

  (八)资产溢缺管理制度

  1、明确资产溢缺的处理范围。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具体明确贷款呆帐损失、出纳长短款、错帐(责任事故)损失、结算事故赔款、案件损失(包括贪污、盗窃、诈骗、冒领、抢劫等案件损失)、外币汇差损失、各种不可预见损失、固定资产溢缺、流动资产溢缺、其它灾害、事故损失等的处理范围。

  2、制定资金溢缺管理制度。对贷款呆帐损失、出纳长短款、错帐损失、结算事故赔款、案件损失等,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分别确定处理办法,明确事故的原因、处理意见和处理方法。

  3、明确财产溢缺折价处理方法。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盘盈、盘亏、报废的处理等,要根据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制定具体处理办法,确定事故的原因、处理意见和处理方法。

  4、明确资金及财产溢缺的处理权限。对资金及财产溢缺的处理,要有具体的处理程序。应根据制度的要求,区别不同资金及财产溢缺金额的大小,根据企业部门和职能人员的权责,明确处理的权限和报批程序。

  (九)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区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投资项目合理确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分别管理。

  2、制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外投资的评价考核等。

  3、明确对外投资计价方法。企业的所有对外投资,都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计的金额计价。

  4、制定有价证券管理制度。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责任;转让有价证券的条件及审批程序等。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

  5、明确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实际控股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明确具体的核算方法。

  6、制定投资收益财务处理制度。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对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的处理,要作出详细规定。

  (十)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制定成本核算制度。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明确成本费用的具体项目及各项目核算的内容,严格区分成本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明确成本的管理职能。包括明确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及检查和监督等制度。

  3、明确企业成本的核算对象。包括收入成本的核算和收入成本率、收入费用率的核算公式;资本成本的核算的资金成本率、资金费用率的核算公式;部门成本考核指标的设置和分析、评估、考核制度。

  4、制定成本控制制度。规范企业总部下各经营单位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明确经营单位成本管理的内容,制定有关考核的指标、定额,把总部与各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同时规范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中的关系,明确各部门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制度,以及横向和纵向成本控制体系;确定控制的基本方法;建立成本计划与目标的编制制度;建立检查、分析、考核制度;建立内部成本报表制度等。

  5、制定费用控制制度。明确企业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各项费用的权责归属,规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管理控制上的关系。制定有关费用的具体管理办法,如差旅费的标准及管理办法;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的具体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6、制定工资管理制度。划清计入直接成本和计入有关费用的工资性支出的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其分配方法;明确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劳动保险、应交国家对中方职工物价补贴等的提取、使用和管理方法;建立工资的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7、明确成本的预测和分析方法。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成本预测制度。确定成本的预测方法,包括根据成本的历史数据,预测成本变动趋势;根据成本与资金运动、业务量、质量、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预测未来成本水平等。企业还应建立成本分析制度,包括编制成本计划的事先分析,计划执行过程的日常分析以及计划完成情况的定期分析等。确定成本分析所采用的一般方法,包括对比分析、专题分析、预测分析等。

  (十一)营业收入管理制度

  1、明确营业收入的范围及规定营业收入的确认标准。按财务制度的规定,明确企业营业收入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并根据我国规定,区分不同的营业收入,明确具体的营业收入确认办法。

  2、明确各项放款利息的计算标准。明确放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包括计息日的确定方法等。

  3、制定营业收入稽核制度。为保证企业营业收入的准确计算,企业应健全营业收入的稽核制度,包括复核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企业负责人、稽核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以保证营业收入的正确反映。

  (十二)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

  1、确定利润预测与分析制度。包括编制利润计划、确定目标利润、建立利润分析制度、明确利润的考核指标以及责权归属。

  2、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内容及核算办法。根据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的构成、核算方法作出具体规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3、制定营业外收支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各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收支范围、财务手续、核算办法等。制定企业各项罚没支出、各种捐赠的控制制度和核算制度。

  4、明确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为此所发生的汇兑损益等费用的处理办法。

  5、制定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财政法规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制定具体的利润分配制度。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税前回收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顺序、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

  6、制定税费解缴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及财政法规,正确计算和按期缴纳各种税费。税费的计算缴纳要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职责。

  (十三)外币业务核算的管理制度

  1、明确企业使用的记帐本位币币种,明确企业外币帐户的名称和核算内容。

  2、制定建立外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登记保管制度,明确外币的使用范围,外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外币结算纪律、库存外币现金的限额以及国际结算和处理程序。

  3、明确外币折算为记帐本位币方法。包括选择期初汇率或业务发生当期汇率,规定期末调整各外币帐户余额的方法。

  4、明确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包括筹建期、经营期及清算期的汇兑扣益处理办法,明确记帐本位币与非记帐本位币,以及非记帐本位币之间相互兑换和产生的汇兑损益的计算、确认和处理办法,制定向银行结汇售汇和购汇的管理办法。

  5、明确投资者以非本位币出资的折算和入帐办法,以及非本位币与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处理办法。

  (十四)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1、明确财务报表的设置及编制要求。国家根据统一规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附表的设置、格式、填报口径、复核制度、填报时间、报送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入明细表等,并对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按国家统一规定,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在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增加或补充具体规定。对财务说明书的编写程序、方法和审核要有明确要求。

  3、明确财务评价指标。对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体化;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指标,并对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作出具体规定。

  4、明确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分析;财务收入分析;成本分析;营业外支出及税费分析;盈亏分析;固定资金分析和税后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提取分析等。

  5、明确财务分析方法。应根据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重分析法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本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6、明确企业或有负债或有损失的报告和列示方法。

  7、建立定期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十五)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使用软件的名称、性能、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提供、差错查找、修改以及基础资料的保管等方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

  2、制定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帐薄的措施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

  3、制定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会计数据的会计软件安全的保密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

  关于外商投资新闻出版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

  外商投资新闻出版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电影、新闻、出版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起合理、科学、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据并遵循《企业财务规则》和《电影、新闻、出版行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以确保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体现企业营运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组织形式、营运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三)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营运的全过程,同时,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企业内部关系、财务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运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结构体系

  (一)建立责权明确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董事会(外资企业未设董事会的为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制定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决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企业财务负责人。

  2、明确企业监事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查阅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企业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对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3、明确企业经理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设置配备会计人员;组织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财政、税务机关的监督等。

  4、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负责人员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与财务部门的关系;督促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负责组织企业财务核算,审核财务报告等。

  5、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指导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检查分析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组织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量、质量、工时、设备利用、存货的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制定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预算标准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各项定额和定期修订制度等。

  3、制定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校正、维修等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转移,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建立验量和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制度等。

  4、制定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项财产、物资的转移、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规定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具、器具和其他低值易耗吕的保管使用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财产物资盘存制度,明确规定清查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5、制定财务预算编制制度。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和办法;计划期内预算调整的程序和方法等。

  6、制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7、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三)资金筹集管理制度

  1、制定筹资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求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成本的分析等,选择最佳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2、制定资本金管理制度。包括资本金构成、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作价原则,以及资本金增加、转让的管理。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各项程序,明确出资责任,建立资本金验收保全制度。

  3、制定资本公积金管理制度。明确资本公积金的来源及其管理办法,包括资产溢价、资本汇率折算差额以及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4、制定负债管理制度。正确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明确应付款项的登记、清理、兑付等程序以及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和应付工资的管理;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程序及债券溢价折价的摊销;长期借款合同的管理以及责任部门的落实;各项负债的归还、利息的计付及财务处理办法。

  (四)流动资产管理制度

  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1)制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权限;建立货币资金收支信息反馈制度等。

  (2)制定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库存现金限额,建立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备用金的管理办法等。

  (3)制定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结算纪律,保证银行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明确规定其制度以及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制度,保证帐实相符。健全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明确支票登记、领用、签发、报帐、核对、清查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各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4)制定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对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等要设立台帐,对其使用情况建立经常性清理制度;对企业单位信用卡的开设,明确审批权限并严格规定持卡人的责任及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办法。

  2、往来资金结算管理制度

  (1)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登记制度。包括及时登记每笔往来款项,准确反映其形成、回收及增减变化情况,定期各往来款项的余额列出分户清单等。

  (2)制定往来帐户结算定期核对与清理制度。包括期终对往来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应收帐款按其帐龄长短逐项进行分析,并向对方寄送对帐单进行核对。对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应收广告款,应明确催收措施及有关人员责任,加快资金周转。

  (3)制定应收票据管理制度,应健全应收票据的登记保管制度,严格应收票据的贴现手续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处理。

  (4)制定坏帐损失的确认办法及审批制度。对确认坏帐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健全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对逾期三年的应收帐款,建立明确的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5)制定坏帐损失的财务处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坏帐损失的处理办法。选用坏帐备抵法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3、存货管理制度

  (1)明确存货管理的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存货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企业增加的存货,应分别不同的方式,对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投资者投入、盘盈、接受捐赠的存货在计价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存货的正确计价。采用计划成本计价的应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规定明确的核算和摊销方法。

  (3)明确存货领用或发出的计价方法。企业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对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计价方法。

  (4)制定存货的转移、收发、领退的管理制度。

  (5)制定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摊销制度。企业应根据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特点,合理确定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6)制定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具体包括对存货进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方法;存货的实际库存与帐面记录核对办法;存货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分析以及审批程序,财务处理办法等。

  (7)新闻出版企业应根据国家规定,明确对库存图书、期刊(杂志)、音像制品所提取提成差价的具体分类,计提标准及计提办法,包括盘点时间,三年以上出版物的计提幅度,提成差价的预提比例,以及呆滞损失的处理方法等。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固定资产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对不易划分的器具、工具、物品等,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并据此编制固定资产目录。

  2、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取得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分别购入、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接收捐赠、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合理确定。

  3、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年限不得短于国家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

  4、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根据国家规定的直线法、工作量法等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折旧方法。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或变更折旧方法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5、明确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原则上应不低于10%,低于国家规定的,需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6、制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有偿转让、内部转移、盘盈、盘亏、报废、清理盘点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7、制定固定资产修理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查制度,规定大修理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还应明确其具体核算办法。

  (六)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1、制定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度。应明确可行性分析的责任部门,进行市场预测,分析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利润增量等经济指标,确保科学决策。

  2、制定立项审批制度。企业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建立项目的逐级审批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限。

  3、制定工程材料、物资、机器设备采购及保管制度。包括降低采购成本,制定工程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制度等。

  4、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制度。应根据自营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临时设施的不同特点,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办法,编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投放计划,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质量监控,明确有关部门、环节和人员的责任。

  5、制定已完工程审核、验收结算制度。明确已完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合理计算已完工程成本。

  6、制定工程决算审查、竣工验收及考核制度。明确预算审核、工程竣工及考核的职能部门,确保工程质量和及时交付使用。

  (七)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

  2、制定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和摊销制度。根据无形资产的取得渠道,分别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确定实际成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具体摊销期限。

  3、制定无形资产转让财务处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处理以及成本结转财务处理。

  4、制定其它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规定其他资产的摊销期限,明确开办费的开支项目,摊销期限和摊销办法。明确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期限。

  (八)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区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投资项目合理确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分别管理。

  2、制定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外投资的评价考核等。

  3、明确对外投资计价方法。明确企业的所有对外投资,都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4、制定有价证券管理制度。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责任;转让有价证券的条件及审批手续等。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

  5、明确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实际控股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明确具体的核算方法。

  6、制定投资收益财务处理制度。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对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的处理制度要作出详细规定。

  (九)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

  1、制定成本费用核算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明确成本费用的核算范围,明确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费用以及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具体项目办法。

  2、制定成本控制制度。包括建立产品成本计划与目标的编制制度。规范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和各自责任。制定单位产品成本的成本定额及对摄制组、编辑部等各生产单位的成本控制、监督和反馈制度,制定内部检查分析办法。

  3、制定费用控制制度。明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各项费用权责关系,规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控制上的关系。特别是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的管理办法,交际应酬费控制制度,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并明确有关管理办法。

  4、制定工资的管理制度。划清计入直接成本和计入有关费用的工资性支出的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其分配方法;明确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劳动保险、应交国家对中方职工物价补贴等的提取、使用和管理方法;建立工资的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5、明确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划清成本界限,规定成本核算程序,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如涉外及业余加工费,编录费用等的分配标准和分摊费用做出具体规定。

  6、制定财务费用的管理制度。明确财务费用开支范围及财务处理办法。对一次性开支较大的借款费用应确定具体的摊销办法。

  7、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项目的标准。按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的项目和标准,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十)营业收入管理制度

  1、明确主营营业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界限,建立销售的预测和分析制度;确定定价原则、编制销售计划。

  2、明确销售实现的条件和标准,对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接收款交货方式,委托代销以及以产品分成方式等情况的销售实现作出具体规定,制定销售退因、折让或折扣的处理方法。规定待实现销售的核算方法。

  3、制定销售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供货合同的管理,收入款项的结算程序,制定对赊销单位信用情况的调查备案、分析办法,建立合同完成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4、制定销售收入的管理制度,明确必需的佣金、回扣、手续费等实用范围和标准及审批程序,明确销售收入的入帐方法(总帐法、净价法),制定销售承包的具体方案及兑现办法。

  (十一)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的管理制度

  1、制定利润的预测与分析制度。包括制定利润计划、确定目标利润、建立利润分析制度、明确利润的考核指标以及责权归属等。

  2、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内容及核算办法。根据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的构成、核算方法作出具体规定,确保企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3、制定营业外收支的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各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收支范围、财务手续、核算办法等。制定企业各项罚没支出、各种捐赠的控制制度和核算制度。

  4、明确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为此所发生的汇兑损益等费用的处理办法。

  5、制定利润分配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财政法规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制定具体的利润分配制度。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税前回收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顺序、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

  6、制定税费解缴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法规正确计算和缴纳各项税费。税款的计算缴纳要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责任。

  (十二)外币业务核算管理制度

  1、明确企业使用的记帐本位币币种,明确企业外币帐户的名称和核算内容。

  2、制定外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登记保管制度,明确外币的使用范围,外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外币结算纪律,库存外币现金的限额以及国际结算的处理程序。

  3、明确外币折算为记帐本位币的方法,包括选择期初汇率或业务发生当期汇率,规定期末调整各外币帐户余额的方法。

  4、明确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包括筹建期、生产经营期及清算期的汇兑损益处理办法,明确记帐本位币与非记帐本位币,以及非记帐本位币之间相互兑换而产生汇兑损益的计算、确认和处理办法。制定向银行结汇、售汇和购汇的管理办法。

  5、明确投资者以非本位币出资的折算和入帐办法,及非本位币与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处理办法。

  (十三)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1、明确财务报表的设置及编制要求。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附表的设置、格式、填报口径、复核制度、填报时间、报送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按国家统一规定,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程序的办法。

  3、明确财务评价指标。应对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体化;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指标,并对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作出具体规定。

  4、明确具体的财务分析方法。根据比较法、平衡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本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5、建立定期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十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使用软件的名称、性能、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提供、差错查找、修改以及基础资料的保管等方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

  2、制定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帐簿的措施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

  3、制定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的保密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

  关于外商投资农业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

  外商投资农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据并遵循《企业财务通则》和《农业企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以确保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充分体现企业营运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组织形式、营运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三)全面规范企业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营运的全过程,同时,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以及企业内部关系、财务管理体制、相关职责分工等,企业均应具体明确和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进行。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构体系

  (一)建立责权明确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董事会(外资企业未设董事会的为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制定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企业增减注册资本方案;决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财务负责人等。

  2、明确企业监理会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主要包括: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查阅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企业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3、明确企业经理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会人员;组织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财政、税务机构的监督等。

  4、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负责人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与财务部门的关系;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搞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并督促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负责组织企业财务核算,审核财务报告等。

  5、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指导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检查分析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组织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量、质量、工时、设备利用、存货的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包括自制凭证、单据、工时考核、耕种记录等)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制定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预算标准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各项定额的修订制度等。

  3、制定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校正、维修等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转移,产品入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建立验量和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制度等。

  4、制定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项财产、物资的转移、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规定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具、器具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财产物资盘存制度,明确规定清查的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5、制定财务预算编制制度。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办法和程序;计划期内的预算调整程序和方法等。

  6、制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7、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三)资金筹集管理制度

  1、制定筹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求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成本的分析等,选择最佳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2、制定资本金管理制度。包括资本金构成、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作价原则,以及资本金增加、转让的管理。健全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各项程序,明确出资责任,建立资本金验收保全制度。

  3、制定资本公积金管理制度。明确资本公积金的来源及其管理办法,包括资本溢价、资本汇率折算差额以及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4、制定负债管理制度。正确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明确应付款项的登记、清理、兑付等程序以及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和应付工资的管理;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程序及债券溢价折价的摊销;长期借款合同的管理以及责任部门的落实;各项负债的归还、利息的计付及财务处理办法。

  5、制定资金管理制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明确资金拨付审批程序,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流动资产管理制度

  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1)制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权限,建立货币资金收支信息反馈制度等。

  (2)制定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库存现金限额,建立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备用金的管理办法等。

  (3)制定银行存款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结算纪律,保证银行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明确规定其制度以及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制度,保证帐实相符。健全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明确支票登记、领用、签发、报帐、核对、清查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各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4)制定其他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对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等要设立台帐,对其使用情况建立经常性清理制度;对企业单位信用卡的开设,明确审批权限并严格规定持卡人的责任及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办法。

  2、往来资金结算管理制度

  (1)制定往来帐户结算登记制度。包括及时登记每笔往来款项,准确反映其形成、回收及增减变化情况,定期对往来款项的余额列出分户清单等。

  (2)制定往来帐户结算定期核对与清理制度。包括期终对往来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应收帐款按其帐龄长短逐项进行分析,并向对方寄送的对帐单进行核对。对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应明确催收措施及有关人员责任,加快资金周转。

  (3)制定应收票据管理制度。健全应收票据的登记保管制度,严格应收票据的贴现手续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处理。

  (4)制定坏帐损失确认办法及审批制度。对确认坏帐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健全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对逾期三年的应收帐款,建立明确的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5)制定坏帐损失财务处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坏帐损失的处理办法。选用坏帐备抵法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合理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明确具体的帐务处理办法。

  3、存货管理制度

  (1)明确存货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存货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存货地、负责人、仓储费用、保险、管理等办法。

  (2)明确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增加的存货,应分别不同的方式,对购入、自营、委托外单位加工、基层独立核算单位所有的、投资者投入、盘盈、接受捐赠的存货在计价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存货的正确计价。

  (3)明确存货领用或发出计价方法。企业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对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计价方法,实行计划成本价的企业还应明确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差异的核算及分配摊销办法。

  (4)制定存货转移、收发、领退的管理制度。

  (5)制定周转材料、包装物资、低值易耗品摊销制度。企业应根据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特点,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6)制定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包括对存货进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的制度和方法;存货的实际库存与帐面记录核对办法;存货的质量检测办法,存货盘亏和毁损的原因分析以及审批程序,财务处理办法等。

  (7)对于采用存货变现准备方法的企业,严格确定适用范围、计提标准,对实际发生的存货变现损失应在企业董事会或最高权力机构授权范围内履行报批手续,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后处理。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固定资产的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有关固定资产标准、归类可参照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对于养殖业中作为生产工具的牲畜、果木等应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2、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取得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分别购入、自营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合理确定。

  3、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企业根据国家规定,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年限不得短于国家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

  4、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就根据国家规定的直线法、工作量法等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折旧方法。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或变更折旧方法的,应明确变更程序、审批办法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5、明确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原则上不低于10%,低于国家规定的,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6、制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有偿转让、内部转移、盘盈、盘亏、报废、清理盘点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7、制定固定资产修理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查制度,规定大修理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应明确其具体核算办法。

  8、对于税法没有明确归类的其它固定资产,如溏、坝、畜栏、果木等,可比照农业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分别明确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等。

  (六)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1、制定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度。明确可行性分析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市场预测,分析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利润增量等经济指标,确保科学决策。

  2、制定立项审批制度。企业应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建立项目的逐级审批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限。

  3、制定工程材料、物资、机器设备采购及保管制度。包括降低采购成本,制定工程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制度等。

  4、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制度。应根据自营工程、出包工程等组织实施的不同特点,制定在建期间管理办法,编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投放计划,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质量监控,明确有关部门、环节和人员的责任。

  5、制定已完工程审核、验收结算制度。明确已完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合理计算已完工程成本。

  6、制定工程决算审查、竣工验收及考核制度。明确预算审查、工程竣工及考核的职能部门,确保工程质量和及时交付使用。

  7、对于养殖业中作生产工具的牲畜、果木等在尚未具备生产工具条件前,应视同在建工程管理,此间为此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属于在建工程支出。

  (七)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制度

  1、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

  2、制定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和摊销制度。根据无形资产的取得渠道,分别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确定实际成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具体摊销期限。

  3、制定无形资产转让财务处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处理以及成本结转等财务处理,对转让场地使用权,应按国家规定明确财务处理办法。

  4、制定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规定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明确开办费的开支项目,摊销期限和摊销办法。明确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期限。

  5、制定其他资产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租入设备、工器具、周转材料、专用场地等保管、修缮、赔偿制度。

  (八)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区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投资项目合理确定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分别管理。

  2、制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对外投资的立项审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外投资的评价考核等。

  3、明确对外投资计价方法。企业的所有对外投资,都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4、制定有价证券管理制度。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责任;转让有价证券的条件及审批程序等。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等。

  5、明确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实际控股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明确具体的核算方法。

  6、制定投资收益财务处理制度。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对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的处理制度要作出详细规定。

  (九)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制定成本费用核算制度。应按照国家规定,明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具体项目。对企业所属的非农业经营项目或生产单位,如农业、运输、建筑安装、旅游等,应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定期汇总。

  2、制定成本控制制度。规定企业内部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明确各部门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农业企业特点建立检查、分析、考核制度;建立内部成本报表制度等。

  3、制定费用控制制度。明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控制上的权责关系。特别是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的管理办法,交际应酬费控制制度,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并明确有关管理办法。

  4、制定工资管理制度。划清计入直接成本和计入有关费用的工资性支出的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其分配方法;明确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劳动保险、应交国家对中方职工物价补贴等的提取、使用和管理方法;建立工资的控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5、合理确定成本计算期。其原则是农业产品应在产品产出月份核算,其成本、费用应计算至产品可具备销售条件、入库条件时为止。对于统一经营的农业企业中不同性质的基层单位(承包经营除外),亦应按照上述原则确定各基层单位的成本费用计算周期。

  6、明确成本计算方法。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在产品与产成品费用分摊办法,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等。

  7、制定财务费用管理制度。明确财务费用开支范围及财务处理办法。对数额大的汇兑损益或货币折算差额应确定具体的摊销办法。

  8、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项目和标准。按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预提和待摊费用的项目和标准,报主要财政机关备案。

  (十)营业收入管理制度

  1、明确营业收入的构成及范围。根据本企业经营特点,在正确区分农业销售收入、工业销售收入、商品流通销售收入、运输营业收入、建筑业工程价款收入、服务业收入等基础上,按照相应行业制度要求确定具体营业收入范围,确认实现营业收入条件金额。

  2、制定产品销售的预测、分析制度。包括市场预测,销售渠道预测,销售量预测,销售价格分析等,编制销售计划,应具体明确销售量预测方法以及产品定价方法。

  3、制定销售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对销售合同管理、货款结算程序销售返回及销售折让与折扣的管理权限和办法,制定赊销业务的管理办法、明确有关人员的责任。

  4、明确实现销售条件。根据国家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明确收入确认办法。

  5、建立其他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正确界定其他销售的范围、完善相应手续、明确日常财务管理办法,确保收入及时入帐。

  (十一)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

  1、制定利润预测与分析制度。包括制定利润计划、确定目标利润、建立利润分析制度、明确利润的考核指标责权归属。

  2、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内容及核算办法。根据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的构成、核算方法作出具体规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3、制定营业外收支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各项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收支范围、财务手续、核算办法等。对企业各项罚没支出、各种捐赠应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4、明确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为此发生的汇兑损益等费用的处理办法。

  5、制定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财政法规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制定具体的利润分配制度。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税前回收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顺序、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审批权限等。

  6、制定税费解缴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法规,正确计算应缴税费,按期足额缴纳。税费的计算缴纳要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职责。

  (十二)外币业务核算的管理制度

  1、明确企业使用的记帐本位币币种,明确企业外币帐户的名称和核算内容。

  2、制定建立外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登记保管制度。明确外币的使用范围,外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外币结算纪律、库存外币现金的限额以及国际结算的处理程序等。

  3、明确外币折算为记帐本位币的方法,包括选择期初汇率或业务发生当期汇率,规定期末调整各外币帐户余额的方法。

  4、明确汇兑损益的核算方法。包括筹建期、经营期及清算期的汇兑扣益处理办法,明确记帐本位币与非记帐本位币,以及非记帐本位币之间相互兑换和产生的汇兑损益的计算、确认和处理办法,制定向银行结汇、售汇和购汇的管理办法。

  5、明确投资者以非本位币出资的折算和入帐办法,以及非本位币与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处理办法。

  (十三)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1、明确财务报表的设置及编制要求。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其他附表的设置、格式、填报口径、复核制度、填报时间、报送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

  2、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按国家统一规定,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明确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程序和方法。

  3、明确财务评价指标。对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口径、评价方法进一步具体化;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补充一些指标,并对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作出具体规定。

  4、明确具体的财务分析方法。根据比较法、平衡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等方法的特点,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本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5、建立定期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

  (十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使用软件的名称、性能、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提供、差错查找、修改以及基础资料的保管等方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

  2、制定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帐簿的措施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

  3、制定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的保密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

相关热词: 商品 流通 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