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发挥会计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下称“《会计人才规划》”)中,把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一、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基于会计实务、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的实践和创新要求,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将会计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紧密结合,在会计人才培养、会计社会服务、会计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既是我国会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协调会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关系的需要,更是发挥会计人才实践作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推动会计研究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迈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落实《会计人才规划》中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当今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的出现。“硅谷之父”特曼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的创意,并首创了在产学研合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硅谷模式”。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推动教育进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多元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是这些国家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虽然起步较晚,但也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学研战略联盟将知识的学习、应用、创新紧密结合,实现了在学习中传承知识、在生产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创新知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提升的知识的学习、运用、创新过程,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了教育进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规律。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当今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会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会计创新研究有机结合,即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更加快了会计创新的速度。会计人才培养和高等会计教育是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规律总体一致,因而产学研战略联盟也是当今会计人才培养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
经济社会越发展,会计作用越凸显。伴随着中国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一元经济到多元经济的转型,会计人才也经历了从简单的记账、算账到参与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转型过程。经济转型强调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对会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如何加强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有效进行财务规划和资本运作,能够解释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需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批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优秀,财会业务精通、市场规则熟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能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经济问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是践行“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会计学科是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会计理论研究需要会计实践支持,从实践中寻找课题,研究成果又指导会计实践。如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是对大量会计实践经验提炼、升华和总结的结晶。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将这一过程有效融合,使会计人才的培养、实践、服务、研究有机结合,可以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会计人才的视野,强化会计人才的能力,使“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会计人才建设落到实处。
人才培养重在使用,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会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具有高超的管理服务能力。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实务也愈加多样和复杂,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切。为了加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提升会计人才从学到用的转换速度,缩小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之间的距离,更应缩短会计知识转化为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时间间隔。
通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以服务求发展,以发展创效益,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合作平台。在新形势下,财政部总结经验,科学规划,提出“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这一重大举措,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与要求。各方应该在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中坚持五个“充分发挥”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相互合作,加强沟通,努力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联盟新形式,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平台。
(一)以企业为主体,共建会计创新平台
会计人才规划明确要求,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中应以企业为主体,指出了各界合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思路。构建会计创新平台必须强调合作研究与开发的“实践性”,在已有的会计人才合作培养工作中,对“应用”的关注是第一位的。近年来,在国家和地区相关发展政策的指引下,由证券交易所、高校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组建的“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由企业、高校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的海尔“管理会计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相继成立,为我国会计后备人才的培养、会计理论创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些合作中,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变化及时引导、企事业单位专家和技术骨干“献计献策”通常成为合作中的“亮点”,关注“实践性”、“应用性”、“常态化”是已有创新合作中的基本经验,对于今后的会计创新平台建设意义重大。
以企业为主体,共建会计创新平台,要求参与各方重视社会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关注企业实务中的会计难题。在会计创新平台构建中,企业、各院校及科研院所应该积极投入各自的科研资源、将“专用性”、“互补性”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合力对会计理论问题、实践方法进行解决、创新,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推向企业,运用于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真正的“以企业为主体”。在具体创新过程中,企业界应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信息、业务实践、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对会计实践中的难点、重点、基本问题进行挖掘;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人员应该利用其知识积累、科研方法等方面优势,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通过协同努力与探索,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真正结合。通过联合搭建会计创新平台,合作中的交流与互动将有效提升相关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实现会计实务人才与会计理论人才知识结构与水平的改进与提高。
(二)以高校为中心,深入开展合作教育
通过产学研各方积极投入,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在以高校为中心的合作教育中尤显重要。为了培养复合型、具备战略眼光的会计人才,在以高校为中心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强调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引进来、走出去,并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平台的多样化和稳定性。
引进来,强化教研的实用导向。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将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信息、经验、方法等引入院校。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补充,打造具有差异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师资、学科建设、教研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应该努力参与,对经济社会的基本态势、市场与企业的基本需求、人才结构与水平的基本构件与标准等,面向教育主体、对象,进行适时介绍与引导。根据已有经验,高校应该为企业的介入创造优越的条件,使企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会计教研的实用性,夯实会计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走出去,推进共同培养机制建设。合作教育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强调高校的补充作用,而且应该继续深入,探索新的合作培养机制,真正实现走向企事业单位、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在已有会计教育工作经验之上,高校应该在毕业实习、论文选题等方面,依托企事业单位,打造专业实习基地,共建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共享领域内专家的实践经验;在研究生教育模式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事业单位参与,实现指导教师、资金投入、项目选择的共享与合作,例如,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博士后培养中资源投入渠道的多元化、“人才+项目”模式等。产学研各方应该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企校合作”模式的多样化、高效化,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搭建广阔的平台。
共同努力,实现合作的制度化、长效化。为了实现“校企”与“企校”合作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和约束机制,通过人才管理体制的创建,鼓励参与各方踊跃投入、积极参与,通过运行机制的创新,规范各方的行为和活动。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中合作教育平台建设的持久性、高效性。
(三)通过重大项目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
强调政府引导、面向市场需求、注重知识集成、关注学科优化,是围绕重大项目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引导下,湖南、上海、广东等省份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会计研究基地;在中国会计学会倡导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等会计研究平台相继成立。关注会计管理领域的重大问题,这些研究基地积累了宝贵的合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会计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作用重大。围绕重大项目,构建产学研联盟,将为会计人培养搭建一个新平台,提供一条新路径。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学会与协会应该密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对会计行业内的优质资源进行推介和整合。重大的基础性项目、强大的人才团队应该在政策引导下、学会与协会等部门的带动下,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防范职能的错位与失位,要抓到位、少干预,真正发挥其引导与桥梁作用。在合作实践中,产学研各界应该关注项目的成本、风险和质量,将项目的规划、执行和跟踪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以项目为纽带”这一基本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实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产学研各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解决重大问题,通过知识集成,探索基本问题,积极挖掘新的课题,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为了实现对社会有用的价值创造与人才培养,合作各方应该特别关注市场变化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关注企业财务决策与会计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寻求新的课题与增长点。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各自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必须将各自领域的方法、措施进行沟通、融合,通过知识集成,探索研究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伴随国际化与经济转型,会计领域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改革、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会计职称制度等诸多领域的会计创新与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在重大项目合作中值得探索的议题。产学研各界应该面向实践、集成知识,通过重大项目合作,实现各界会计人才的互动与交流,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在重大项目合作中,必须强化基础理论发展与学科知识积累的互动。争取在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同时,实现专业、学科的优化,为后续的人才培养与相关实践活动,打下雄厚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已有经验,在依托产学研基地的校企重大合作中,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现实意义、富有启示性的会计教学案例、会计特色教材将被开发和利用,有些特定项目中诞生的“通用型”会计管理理论与方法甚至会成为今后管理实践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合作下的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问题。
实施重大项目合作,制度化管理尤其重要。企业与高校双方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各方的需求出发,找准共同的利益诉求,探寻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协调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确立投入、决策、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机制,保障项目合作正常运作。为了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实现关键人才在合作中的稳定性,必须建设高效的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各方应该以“共享”、“共管”为基本思路,将基于院系的高校纵向人才管理制度与通过校企联盟实施的横向管理制度进行融合、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人才管理的矩阵式“特区”。在这一特区内,人才的培养、成长、使用,及效用的发挥,将得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达到人才的“可用、能用、用到、用好”。
三、密切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推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产学研联盟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创新和进步。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它对传统上作为会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对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引领力量的科研院所、对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和用人单位的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根据形势的变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应该加强沟通与协调,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高效培育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一)以合作为基础,实现会计人才培养
由“单一培养”向“群策群力”转变服务发展、以用为本、能够应付各种复杂形势、具备高超的管理能力的会计人才,必须是既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大背景下,对这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正不断加大。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以院校为主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漫长过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从知识到运用“时不我待”的时代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培养方式,重实践而理论素养不足,发展后劲、知识素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战略眼光等诸多方面有着先天的局限。以时代发展的眼光去衡量,这两种传统的培养方式,都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从相对“单一、封闭、独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向“合作、开放、群策群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参与会计人才培养;要以高校为基础、以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重要参与力量,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做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要强调“学即用、用中学、以用为目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注重创新”,通过以用为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队伍。
(二)以高等院校为基础,强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
在“合作、开放、群策群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始终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阵地。人才培养始终是、也应该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应该根据《国家人才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会计人才规划》和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标准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始终与时代进步与知识更新保持同步;既要保证知识传授的广度与深度,保证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要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先进性,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知识跟新的步伐,还要保证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应用的有机结合,防止学用脱节,保证以用为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探索高效地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用”是关键,是最终目标。培养学用结合、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求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要时时处处着眼于“用”,要始终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求将“用”落到实处,要将人才培养结合到具体企业中去,将人才培养工作放置到企业实践的第一线去,将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各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工作中去,通过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在干中学、学中干,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同时,应用型会计人才使用的主阵地在企业。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应用型会计人才这样一种特殊“产品”的“制造”,还发挥着“深入现场、按需制造”的特殊作用,它既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供给过剩”时期“按需制造人才”的特殊要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
企业作为处于第一线的生产实践组织和最主要的人才使用者,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中去,通过主动参与联合培养、积极接纳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把企业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打造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大课堂,打造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场所,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企业也要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四)以科研院所为重要力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保持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从国际国内竞争、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创新、变化和不确定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且越来越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压力。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会用”,还要强调“用好、用活”,要更加注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应用型会计人才主动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面对复杂情况和危机灵活应变的能力、风险防范和预见的能力,要更加意识到应用型会计人才“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的重要性,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必须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紧密合作,把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力量,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在注重“学”与“用”的同时,通过科研院所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创造、创新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用好、用活”所学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竞争力。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种“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活学活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产学研各方相互配合、密切合作,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共同努力,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合理构建和良好运作,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这是构建多方联盟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按照《会计人才规划》要求,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参与联盟的各个重要主体或力量,应该统一认识、积极投入、努力探索,使得这一重大的合作机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一)统一认识,将产学研联盟的构建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议题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要发展和振兴,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只有重视和加强人才战略,才能实现发展与复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各级会计主管部门要把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与会计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联盟构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将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途径。根据《会计人才规划》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抓好落实工作,按照地区、行业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扎实推进会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工作。
(二)积极投入,充分履行各自在产学研联盟中的职责与义务
产学研各界应该高度关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围绕会计工作的根本性转型,积极投入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中。依据《会计人才规划》的要求,在相关项目的合作中,大学的学者、政府的官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等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级会计主管部门和各级会计学会应该发挥其产学研合作中的推动作用,着力破解相应的体制、机制难题;理论研究者应该发挥其科研优势,为项目的深化和扩展献计献策;实务工作者则应该发挥其实践创新能力,把握合作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相关主体应该积极投入,共同实现会计创新,助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加油。
(三)努力探索,寻求通过产学研联盟高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
产学研战略是新时期促进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其实现方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我们应当合作构建联盟运作的长效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牵头引领,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我们应当时刻关注环境变化与合作中的新问题,重视产学研合作评价机制的建设,通过及时查找、科学分析和合理解决,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努力实现《会计人才规划》的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当下,积极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尤显迫切。着力做好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合作与互动,积极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中国广大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社会各界要抓住时机,扎实工作,开拓进取,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多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形式,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