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00万套保障房今年开建,保障房供应量将首超商品房,国内住房供应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逐步向“双轨制”过渡。
与此相对应,房地产金融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1000万套保障房总投资1.3万亿,至少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1万亿元。“介入保障房融资,不再仅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必须抓住的市场机会。”一位股份制银行行长对本报表示。
保险、信托资金也跃跃欲试。两大保险巨头——中国人寿总裁杨超和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2011年“两会”提案都包括利用保险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一家信托公司总经理则对本报称,“如果被银行、保险抢占了先机,信托业将错失形成核心盈利模式的机遇。”
不过,保障房融资仍然障碍重重,特别是受制于地方融资平台过高的负债率,银行既朦胧地感觉到了市场机会,又徘徊不前。1月12日,银监会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工农中建交和国开行集体表态支持保障房建设,但仅国开行称计划贷款1000亿元,其它银行都没有公布信贷指标。
银行“徘徊”不前的原因在于,保障房建设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目前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高达9万亿元,地方政府已透支了未来若干年财政收入。并且,银监会2010年统一部署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实行“解包还原”,重新落实抵押担保物。时至今日,“大多数地方,能抵押的资产都悉数抵押给了银行,拿什么来为新的融资抵押?”一家国有大行公司部人士称。
同时,公租房将是今后保障房建设的重点,而各类金融机构对公租房融资都没有经验。公租房投资回报周期长,至少需要20-30年,除国开行、建行等少数大银行,大多数银行根本没有期限如此之长的贷款品种,且银行资金来源多为短期负债,发放长期贷款,期限高度不匹配,也无法对冲利率风险。
难在公租房
保障房1.3万亿元总投资,从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实践来看,一般仅能筹集到项目资本金。目前保障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为20%,需要项目资本金0.26万亿,剩下1.04万亿需要外部融资。
住建部提供的数据称,1.3万亿投资中,有8000多亿要通过社会机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剩余的5000多亿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
业内人士分析,前述8000多亿中的绝大部分将向金融机构融资,5000亿元政府投入中,除中央财政投入的1000亿元,剩余4000亿元中的绝大部分也需向金融机构融资。两者相加,估计在1万亿左右。
细剖各类保障房建设任务可发现,经济适用房、两限房融资较容易,棚户区改造融资难度亦较低,真正难的是公租房。
住建部称,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限套型面积、限销售价位)有近200万套,所需投资约5000亿元。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建成后都配售给特定的保障对象,低于市场价格,但能完全覆盖建房成本(包括财务费用),且可以利用在建工程抵押,建设周期短。因而,“融资不难,银行也有成熟的操作模式。”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称。
另有400万套是各类棚户区改造,所需投资5000亿元左右,中央财政将提供400亿元补助,加上省级、市级财政补助后,须由工矿企业和参与改造的职工筹集的资金为3400亿元。
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分析,这3400亿元中,工矿企业和职工自己能筹集的预计在1400亿元左右,剩余2000亿元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
这部分资金缺口可能主要由银行贷款解决,目前国开行、建行、工行、交行等都有此类贷款品种。棚户区改造一般联动土地一级开发,可以用相应的土地运营收益抵押,或财政等第三方提供担保,加之期限也较短,银行资金进入难度不大。
融资真正困难的是廉租房和公租房。按规划,今年要新开工建设廉租房160多万套、公租房近220万套。住建部未透露廉租房和公租房分别需要投资的金额,但在1.3万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总投资中,除去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及棚户区改造,可知廉租房和公租房所需投资在3000亿-4000亿元。
其中,廉租房主要靠财政投入,来源包括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提取的部分等。而公租房则除了政府筹集的项目资本金外,全部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
今年公租房建设已经明显提速,去年还仅为40多万套,今年的目标则是220万套。在“十二五”规划的3600万套保障房中,公租房的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
徘徊之因
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建成后能以等于或略高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现金流有保证;棚户区改造联动土地一级开发,土地运营收益加上政府补贴也基本能够覆盖成本。因此,这两类项目融资本不应太难。
但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指出,若承建主体为地方融资平台,则其高企的负债率,以及抵押担保物的缺乏,将对银行信贷资金介入产生掣肘。公租房融资难,也是受制于此。
一位股份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假如政府能给银行过硬的担保物,银行是没有多大顾虑的,银行首要关注的是资金的安全,能不能按时收回贷款本息。”
从实践来看,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融资,开出的贷款条件都较苛刻,如重庆市开出的条件是:信用贷款、资本金比例20%,期限12年、基准利率下浮10%。
地方政府拿不出过硬的担保物,靠公租房本身的租金收益收回成本又期限太长,是银行资金徘徊不前的主因。
按目前公租房租金收益水平,靠租金收回建房成本(土地由政府划拨不计算在内)至少需要20-30年。这使得银行信贷资金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期限不匹配,二是利率风险无法对冲。
银行的负债来源多为5年期以下的存款,贷款期限若长达二三十年,短借长贷,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其次,目前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发达,长期贷款的利率风险无法对冲,而银行业预期,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会显著加快。
不过对保险资金来说,则正需要寻找安全性较高的长期资产配置渠道。“保险资金和公租房,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保险资金投入公租房,现成的金融工具是“债权投资计划”。其实质是一种私募债券,相当于发放一笔长期贷款。3月10日,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太保”)宣布,其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通过保监会备案。太保通过该债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40亿元,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用于指定的公租房建设。
太保此举受到保监会的肯定,但保监会亦随后要求,太保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触发机制,确保投资计划收益和本金按时足额偿付。“这反映了保监会的审慎态度,既希望保险资金投入公租房建设,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心存忌惮。”前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称。
银监会的态度和保监会类似,银监会在2011年2月10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中称,“仅允许平台贷款在有偿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适度新增。”为保障房建设贷款开了“绿灯”,但同时要求“要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各地负责保障房建设的融资平台在2010年的清理中被保留,但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因此,依靠传统的贷款模式解决公租房融资,难度很大。前述大行研究部人士认为,要撬动银行信贷资金,银监会需要出台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如投向公租房的贷款打折计算信贷规模,在计算风险资产时给予特殊的政策,少占用风险资产,少计提拨备等。
一位信托公司总经理则认为,金融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建议尽快推出针对公租房的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产品。
一位房地产公司财务总监则对本报表示,通过建立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机制,加上公租房的土地由政府免费划拨,“合理设定租金水平,让公租房能实现商业可持续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