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政发[2012]7号

颁布时间:2012-03-12 10:45:06.000 发文单位:济南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济南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专业计划,由市发改委另行下达。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济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全力做好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等重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406.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237.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1829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2339.4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5︰41.9︰52.6调整为5.4︰41.5︰53.1.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加快实施,粮食生产连续9年丰收,总产量达到295.8万吨。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涉农4项补贴4.75亿元,比上年增加1425万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80个都市农业园区和47个特色品牌基地,建成核心示范区26万亩,带动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合作组织620家,累计分别达到410家和3278家。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全面启动,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6.4%,入户率提高到90%;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全面展开,累计完成投资3060万元;落实农田水利投资27.2亿元。

  (二)工业经济运行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0家,比年初增加11家;实现增加值1355.2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23.1亿元、利税517.1亿元、利润251.5亿元,分别增长15.3%、7.3%和4.9%.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浪潮集团、二机床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79.7亿元,增长12.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66%,比年初提高1.01个百分点。新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10.8亿元,增长10.6%,33个项目列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成为全国第二家中国软件名城,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以上。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降低。

  (三)服务业发展保持平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39.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的比重达到53.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主体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8.1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46.9%.重点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0.1亿元,增长10%,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入选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800亿元,增长31.1%.实现社会货物物流总额1.07万亿元,增长13.1%.接待游客40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2.8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2%.举办各类展会141个,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53亿元。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1亿元,增长17.3%.

  (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4.3亿元,增长18.1%.“项目推进年”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8亿元,西客站配套工程等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3.8亿元。重点领域投入规模扩大,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88亿元;工业投资576.7亿元,增长18%;服务业投资1278.4亿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26.2亿元,增长36.8%.投资调控政策全面落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下降34.3%;房地产开发投资527.2亿元,增长8.8%,增速同比回落36.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完成1101.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6.9%.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赴港、赴台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共引进市外项目361个,引进投资951.8亿元,增长13.3%,占全市投资的49.2%;其中实际到账外资11亿美元,增长5.8%.

  (五)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一城三区”开发建设成效显著,西部新城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京沪高铁济南西站建成通车,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西客站综合客运枢纽、世博山东馆复建等项目加快推进。东部新区,成城大厦、鲁邦银河大厦投入使用,奥体金融中心、姚家村安置房等项目进展顺利。滨河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小清河主城区段实现蓄水通航,梁府、田园新城等片区开发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百花洲片区改造、世茂国际广场、香格里拉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文化东西路、张庄路等28条道路新建改造,二环西路、刘长山路西延长线等道路开工建设,腊山分洪、东联供水二期等工程进入收尾阶段,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六)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全市实现地域财政总收入1387.4亿元,增长8%;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5.4亿元,增长2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55.2亿元,增长22%;非税收入70.2亿元,增长23.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6.9亿元,增长17.9%,对重点领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用于社会事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达到55.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275.8亿元,比年初增长10.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427.5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93.7亿元,增长9.2%.物价水平出现高位回落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涨5.4%.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人民商场市场化债转股、济南变压器集团增资扩股等企业战略重组顺利完成。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渣打银行、广发银行获准筹建,新设证券营业部8家、期货营业部1家,新增保险分公司13家,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7家,创博亚太、山东章鼓、澳华新能源3家企业成功上市。投融资平台转企改制为四大投资集团公司。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章丘市省级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规划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5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增长40.4%,其中出口60.5亿美元,增长49.1%,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78.5%.服务外包增长势头强劲,离岸外包执行额4.5亿美元,增长1.1倍。“走出去”水平全面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1.6亿美元,增长59.9%;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2.45亿美元,增长56.3%.

  (八)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为民办10件实事全部完成。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12元,分别增长14.1%和16.9%.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增城镇就业1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年初增加15.8万人、20.7万人和12.1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养老制度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正式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办7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延伸的8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5万套,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累计启动了38个集中片区和35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2.4万户居民回迁新居。启动农村整村迁建项目150个,涉及村庄242个,累计完成农房建设26.5万户、危房改造3万户。

  总体看,2011年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的内生性、协调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实体经济支撑力仍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繁重;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弱;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发展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仍十分复杂严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漫长曲折,外部发展环境短期内不会明显好转;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与物价持续高位相互交织,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政策环境总体稳定向好。二是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国家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推动收入分配调整,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资后劲进一步增强。四是随着“一城三区”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为省会现代化建设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做好2012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拓空间、抓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11%,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扩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扩消费与增投资更好地结合,加快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1.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认真落实好中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二是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在稳定汽车、住房等消费的同时,大力促进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服务消费,加快发展网购等新兴业态,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努力扩大外来消费。三是着力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加快绿地普利中心等大型综合体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商贸综合体周边设施配套,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强农村和城镇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及“农超对接”工程,加快构建城乡现代流通网络。

  2.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关键支撑作用,坚持投量、投速、投向、投效相统一,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入,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加以推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全过程监督和服务,健全重大项目动态管理、要素保障、组织协调、考核督查等推进机制,努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投资增长提供强力支撑。二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社会民生、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切实把握好国家和省投资取向,做好项目筛选储备,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进一步做好项目推介与对接,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采取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面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坚持产业上定向、区域上定位、目标上定点,积极开展主动招商、专业招商,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增长11%以上。

  (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坚持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壮大实体经济规模,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

  1.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构建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一是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金融业,重点是围绕“两核三区”发展格局,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东部金融新区等载体建设,完善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等功能,健全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信息服务业,重点是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着力构建齐鲁软件园、泉城软件园、大学科技园软件谷“两园一谷”格局。大力推进“智慧泉城”、“动漫泉城”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推进数字内容、网络增值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三网融合。现代物流业,重点是强化物流园区、中心、节点三级网络建设,培育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制造业产业链物流、航空物流和物流金融等业态。文化旅游业,重点是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突出打造泉城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休闲旅游、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强化“天下泉城”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以文化渗透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商务会展业,重点是加快大型商务服务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培育大型会展企业,打造会展品牌,建设会展名城。二是强化服务业载体建设。继续加大重点服务业城区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规划与政策引导,全力抓好齐鲁软件与外包城、泉城软件园、郭店物流园区、西部商务会展中心等2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动态管理,继续做大做强100家重点企业,加快100个重点项目建设。三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非核心业务剥离的指导意见,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间服务环节的改造和剥离。围绕土地供应、金融支持、税费优惠、市场准入、标准化建设等领域,研究出台更多扶持政策。

  2.推动工业振兴发展。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群和产业带,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一是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势,抓住新一轮市场扩张的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意见,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33个列入省重点的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半导体照明、物联网和云计算、集成电路、太阳能等产业发展,迅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围绕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依托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汽车、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三是强化园区载体建设。继续全力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加快申建综合保税区,支持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研究开发区扩容和建立新工业拓展区等问题,增强园区发展承载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吸引大项目落户,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产业带,提高园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好现有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继续做好后续申报工作,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对创新平台的整合管理,加快推进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技术研发机构。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新增6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实施,提升粮食稳产增产能力,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施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种苗四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储备菜田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扶持50个特色品牌基地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争取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以上。三是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

  1.强力推进“一城三区”开发建设。全力做好“十艺节”筹备工作,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综合整治。完善西部新城核心区配套设施,加快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场站一体化、腊山河整治、世博山东馆复建等工程建设。启动东部新城CBD规划建设,推进姚家安置房、市委党校新校区、历下金融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做好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收尾,加大泺口、华山等重点片区综合改造力度,完善新东站枢纽新区规划建设体系。老城区继续推进泉城特色标志区、百年商埠区等重点区块规划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宝华官扎营片区、万盛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义和村、段店村等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实施北跨战略,加大北跨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化工产业园、济阳崔寨镇等北跨重要节点建设。依托黄河北地区区位交通、能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拓展区,打造新的产业发展极。全面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和政策导向,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开发力度,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推进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德大铁路、济商高速、长清黄河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二环西路、纬十二路、济齐路等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改造。继续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上报审批。加大“四供两排”设施投入力度,加快东区水厂、济西热电联产、天然气储备调峰基地、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及城区电网、主城区污水全收集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

  3.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深化城市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机制。加大市容市貌环境整治力度,实施好道路交通、绿化美化、建筑渣土等综合整治,加快济西湿地、玫瑰湖湿地、中山公园扩建改造等生态景观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和特色。4.规范开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政策要求,健全工作流程机制,严格履行程序,扎实推进徐李片区、大观园东片区、丁字山片区、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地块等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项目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工作。

  (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强化“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政策意见,鼓励历城区、章丘市跨越提升,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争当济南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落实帮扶商河发展和三年突破平阴的政策措施,支持济阳加快建设产业北跨发展区,推动长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引导各县区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提高园区发展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的重点项目。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市内工业企业向县域转移、向园区集中,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二是加快南部山区保护和发展。认真落实好南部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议案的办理工作方案,加快开展泉水补给区勘探研究及保护规划编制,完善土地利用、农林水利、旅游开发、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绿化、镇村改造、港西路改造升级以及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改善生态生活生产条件。严格产业准入和建设项目管理,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柳埠、五峰山等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南部山区绿色发展。三是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开展重点小城镇提升工程和“城镇建设行动”延续工作,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适度集中建设住房。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农村产权等领域改革,完善农民工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措施,有序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五)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强化节能降耗。全面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强化考核和奖惩制度,确保完成任务目标。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完成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和1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建设长清、平阴、历城、章丘等风电以及力诺集团10兆瓦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大力推行能源审计,制定主要工业品和建筑、交通等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加强地方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逐步提高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49.4万亩。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济钢集团320平方米烧结机和2台120平方米烧结机脱硫设施建设改造。开展新一轮重点流域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工作,继续推进城区河道截污整治,完成遥墙、绣惠、相公等污水处理站建设,开工建设唐冶污水处理工程,抓好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分类挂牌管理,全面启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环保合格标志管理。三是推进生态市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继续抓好森林泉城和水系生态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9.5万亩。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1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和800个文明生态村建设,推进章丘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工作。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好优势企业战略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齐鲁化纤集团、轻骑集团等企业改革。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30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帮助困难县区消化基本财力缺口。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研究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推动组建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黄金经纪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二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引导企业在稳定市场份额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齐鲁外包城、大学科技园等外包园区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外包业务。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搞好境外资源开发和优势产能境外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程承包和外派劳务。

  (七)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二是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巩固扩大医改取得的成果,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完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投资补助等方面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西蒋峪、清雅居等公租房和裕辛苑、清河新居等廉租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棚改回迁安置,完成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万套的任务目标。四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一院三馆”建设,搞好市民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社区为重点,抓好文化站、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市属6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打造跨所有制、跨业态的大型企业。做大做强银座文化、东方天健等重点企业,集中支持1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五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实施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畜牧业生产,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搞好产运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六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七是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全面完成为民办10件实事。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雨非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