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问题研究
摘要: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充分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弊端,即产生顺周期性,对资本市场助涨助跌的作用,违背了会计计量的谨慎性、稳健性原则,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允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比较其理论上的优缺点。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初步探讨,并就公允价值、市场价格、现值计量进行相应的比较,得出了资产属性决定于会计计量模式,作为体现交换价值资产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应该是采用市价计量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即在用价值,应该采用现值计量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结论。
关键词:公允价值 , 会计计量, 计量模式, 问题研究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et to Market,公允价值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市场价格或者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被预言是21世纪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方法,却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被西方金融界为代表人士所指责、抱怨,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使金融资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进一步加深了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在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充分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的致命弊端—顺周期性作用,违背了会计计量谨慎性、稳健性原则,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理论重新进行研究、探讨,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特征及假设条件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et to Market,所谓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新准则强调的是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金额能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
从广义上说,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公允的价格。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均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狭义上讲, 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一个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其静态价值。
1、公允价值的假设条件
(1)为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
(2)为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
(3)为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不熟悉交易对象的情况,其形成的交易金额很难说是公允的。
2、公允价值的特性
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前提假定。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由自愿交易的双方所达成的价格,而不是交易一方主观预期希望达成的价格。因此,公允价值是一个客观的现时价值,而不是主观的价值。
对于资产来说,公允价值是其进行交换时形成的交换价值金额,具体来说,是其交换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现值体现了现时价值而不是未来价值。资产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较大程度上比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定义中,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项重要特征,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特性进行计量,能充分地反映出资产这一特征。
对于负债来说,公允价值是其进行清偿形成的金额。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符合负债定义的条件。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以其公允价值属性计量,能够更好符合对债务计量的特征。
对于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还反映了金融工具的信用质量。也就是承担义务一方的企业或主体的信用品质(信用等级程度)。如债务人的信用品质较差,在违约概率较大时,作为债权人一方,可能以较大的折现率来对此债权进行折现清偿。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缺陷
公允价值和其他四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定义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之间是存在交叉之处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截然排斥其他四种会计计量属性。
对于历史成本来说,在运用到资产的初始计量时,如果交易是公平的市场中进行的,历史成本则反映了资产取得的公允价值。对于重置成本来说,在运用到资产后续计量时,重置成本在有较大程度的可能反映了资产的公允价值,运用到负债计量时,重置成本也有较大程度的可能反映了负债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以公允价值扣除继续发生的成本和相关销售费用来计量的。现值计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但它也并不排斥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观预测和判断
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计量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其决策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因此,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的一种潮流趋势,代表了国际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来加以运用, 特别是对于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产生的顺周期效应缺陷也是明显的,即对资产的助涨助跌的作用,加剧经济的巨幅波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难以保证准确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合理性。具体说来,(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首先,在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结果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难以确定;其次,交易的双方也很难界定是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一方总比另一方要知道多的信息,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践很难界定;再次,交易市场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市场参与从来就没有公平性,那种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换而言之,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有相当大的距离;(二)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反对者认为会计必须是对过去的事项可以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理论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原则----权责发生制;(三)、公允价值不能提供与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以确定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四)、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会计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公司一旦被出售的话表现出的是清算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其计算出的利得和损失没有依据;(五)、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当只有公司清算时,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脱手价格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司将持续经营的话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格信息不具有相关性;(六)、利润反映不科学。如果存货以市场价格计量的话,那么其反映的销售利润为零,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变成了价格变动,使报表阅读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则无法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七)、公允价值理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不能单独出售不予计价,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八)、不具有可加性。公允价值认为,只有过去的或现在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计量方法才是客观的、预期的数据不能于现有的数据相加,如果资产强行处置与渐进、有序处置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实际确定现行现金等价物肯定预计,那么就与公允价值模型产生矛盾,另外当单项资产处置与资产组合处置,价值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得出现行现金等价物本身不能相可加性;(九)、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市价,而不是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十)、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实际成交时,其公允价值的计算确定往往带有企业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未得到实际公允市场交易的确认,因此其可靠性相对难于验证。(十一)、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能正确反映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其计量的结果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价值相差较大。其原因是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所有者权益未进行市价计量,因此未能正确反映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与公允价值理论矛盾;(十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该计入利润。这主要是因为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十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没有必要用二个名称表达同一属性。因此,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价值不应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十四)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价值属性反映不清晰。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应该反映是资产的交换价值,而实际运用中由于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市价计量为主,其他计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反映的资产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投入价值、重置价值、交换价值、在用价值等价值属性,这样形成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因此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值得怀疑;(十五)、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没有保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同一时点下的可比性、可加性。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别强调时点性,即考虑时间对会计计量的影响,换言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因此,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应该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投入价值等其他价值属性替代公允价值,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其中包括了历史成本法,将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进行累加,将不同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进行累加,从而无法保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的真实性、公允性。
三、公允价值与市价计量的比较
所谓市价计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报告日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市价计量模式反映的是企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且考虑到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它与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前提不同,现行的公允价值前提1.为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2.为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3.为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不熟悉交易对象的情况,其形成的交易金额很难说是公允的。市价计量模式前提:1.名义货币发生变化。货币的价值如果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则对资产价值发生影响,通涨时,资产价值上升,通缩时,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资产、负债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2.社会生产效率日趋提高,使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商品价值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价值;3.商品经济和资本市场化、信息化、透明化。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已经基本市场化、商品化,人们从投资的需求,迫切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其目的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从投资角度来讲,报告使用者使用报告的目的通过了解的会计信息,判断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是否合理,从而发现投资机会。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应当真实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二)、理论依据不同。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由于公允价值是在许多限定和假设条件下取得的,因此,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实,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的资产交换价格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更何况在资产没有市价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的确认更具有人为的因素。因此给盈余管理带来很大的空间。而市价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于计量模式,不同计量模式体现的资产价值属性不同。采用市价计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交换价值,更真实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采用市价计量并不去研判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公允,从而更加突出了会计的反映功能,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相关性强;(三)、价值属性不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是市价计量模式为主,其他计量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是混合的价值属性,其所有者权益的价值量是介于投入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市价计量模式是单一的计量模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交换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公允价值应该反映的资产属性是交换价值,而非混合的价值属性;(四)、核算的内容、范围不同。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仅对部分资产、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其他资产、负债采用了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其他方法计量,对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与负债的减项。与历史成本最大的不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当中,即不是计入损益就是计入权益,与客观现实不符;而市价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之处是将会计要素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即采用了市价计量也就相应地排斥了其他方法的替代性,即在没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市价的情况下,也应该采取技术方法确定其市场价值。因此在市价计量的内容、范围上,市价计量要比公允价值计量更全面、广泛、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有用;(五)、利润核算观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在利润核算上采用资产、负责观,将资产、负债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中,即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按照市场价格计量,其价值变动取决于市场交易,与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无关,即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在市价计量模式下,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在持续经营原则、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前提下,在利润核算上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再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资源所取得效果;(六)、所有者权益价值观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价值理念是从法律清偿责任的角度出发,计量企业的清偿价值。即考虑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假设发生清偿责任时,企业的资产首先用来清偿债权人的利益,剩余的净资产归股东所有,即形成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市价计量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不是用来度量债权人和股东的义务,从受托理论讲,它表明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因此,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目的不是去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发生法律责任时的所有者权益清偿价值,相反而是真实反映现时的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因此现行会计这种计量毫无意义,这主要是因为1.企业在正常运营情况下不存在发生会计理论所假设会计主体发生清偿责任,并且这种假设情形与会计假设的持续经营的前提发生矛盾;2.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与清偿条件下,由于存在未来盈利的预期不同,因此价值量存在很大的差异;3.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任务只能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价值,相反并不能准确、真实地估算会计主体假设被清偿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即假如企业发生清偿情形,其所有者权益价值也取决于市场交易,而不是取决于会计计量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把该种会计理论称为“预测会计”或者“算命会计”更为贴切、妥当;(七)、会计等式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即资产与负责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而市价计量模式认为,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市场交易结果,即供求关系是影响所有者权益最直接的因素,其他因素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也是通过供求关系实现的。因此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的概念不同,其价值也有差异,即净资产来源与资产与负债的减项,所有者权益来源与市价,其形成的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换言之,传统的会计等式: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不适用于市价计量模式。
四、公允价值与现值计量的比较
现值计量是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折现的金额。采用现值计量方法体现资产价值属性是在用价值,是资产价值最近似的反映,不同计量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应视为对资产现值的代替。根据资产的定义,对资产价值计量应该是现值计量,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它与公允价值的差别在于:(一)、理论依据不同。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因此根据资产属性性质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现值是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价值属性采用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应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一种属性,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类型的。其内涵是以公允的价值计量资产、负责价值,并采取以下方式认定。1.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2.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3.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将市价作为资产、负债最可靠的价值予以确认。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是常态的,并存在许多诸多因素影响资产、负债的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资产内在价值,换而言之,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二)、资产核算范围不同。企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仅反映了部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自创无形资产却未予反映,主要是现行公允价值理论认为1.自创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 资产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未能得到真实、充分的反映,低估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采用现值计量,是将企业资产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换言之,无形资产是作为企业资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予以计量,而不分是自购或者自创的无形资产;(三)假设前提不同。采用现值计量的假设前提:企业未来必须持续经营为原则,因此企业价值取决于未来的盈利水平,而与企业现存的资产、负债无关;公允价值假设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公平交易、持续经营、双方熟知,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指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持续经营是指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双方熟知是指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不熟悉交易对象的情况,其形成的交易金额很难说是公允的,实践中公允价值的假设条件很难满足;(四)、所有者权益价值观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认为,资产、负债的价值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来源于资产与负债的减项;采用现值计量,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应来源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换言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水平决定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与企业资产、负债现状无关,也就是说,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不等同于用现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五)、资产计量方法不同。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企业整体资产是各个单项资产的累加。因此,会计核算中企业资产价值计量是先从单项资产入手,再合计反映类别资产,最后汇总形成企业的总资产。其计量方法遵循先个别到一般,先单项再形成整体资产的程序;现值计量认为,企业的整体资产不是各个单项资产的累加,而是其未来获利能力的结果,因此在计量企业的资产是先从整体资产入手,根据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计算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再根据类别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计量分部资产或者资产组的价值,最后根据各个单项资产的贡献,确定各资产的价值。也就是说,现值计量方法是先整体到局部最后反映个别资产价值。换而言之,现值计量方法恰恰与传统会计计量程序相逆;(六)、价值量不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资产的交换价值,即同类资产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价格,反映是资产价值的共性,因此其价值量基本相同,而现值计量是资产在用价值,由于同一资产在不同企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在用价值就有很大的差异,换而言之,同一资产在某一时点有着共同的交换价值,但其在用价值却有所不同,且价值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七)、价值属性不同。公允价值从理论上反映的是资产的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关系体现出的价值属性,应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体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反映资本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最为科学、客观地反映资产内在价值的计量方法。因此,从体现企业整体价值观原则角度来讲,凡可以用现值计量的资产都应该用现值计量,对无法用现值计量的,可用下列计量方法代替。凡有活跃市场价格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不适应销售,但可复制的资产采用重置成本价。对于不适于销售又不可复制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对于市场不活跃的,但能销售的存货可采取可变现净值法,对商誉计量可采用现值方法计量。同时考虑到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利润核算上,企业整体价值观下认为应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更能正确衡量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资源所取得的业绩实际效率,日常会计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报告日时根据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现值进行调整,从而产生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差异,采用现值混合法计量好处在于:1、公允地、客观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资产价值;2、既反映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又能客观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形成真实的经营利润;3、既面向未来,又反映历史。我们认为企业资产价值决定于未来,而不是现在或者过去成本,因此企业的资产价值会计计量也应反映“未来观”,同时企业的业绩考核,是基于过去的总结,因此,会计必须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确认、评价,而不是对未来公司做某些事情计划,将会发生情况进行计量、确认。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学,因此,在损益上应采取“历史观”;4、反映的资产信息是有用的。用现值计量清晰地反映出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情况,相关性强;5、费用成本具客观性。采用历史成本法核算企业的利润、费用、成本具客观性,可靠性强。
四、结语
通过对公允价值与市价计量、现值计量的比较,我们发现不同会计计量模式反映资产不同的价值属性,不同价值属性价值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面临根本性的问题:会计采取何种计量模式反映何种资产价值属性,何种价值属性最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是采取现值计量反映资产的在用价值,或者采用市价计量反映资产交换价值,抑或采用公允价值反映资产混合的价值属性。我们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弊端已显现,具体表现在:1.顺周期性效应。即资产价值有助涨助跌的作用,不符合会计核算稳健性原则;2.极容易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操纵工具;3.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采用历史成本法则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没有相关性。因此从资产价值取向讲,既然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决定与价值,那么就应该采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但考虑现阶段客观条件所限及未来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现阶段现值计量的运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市场化、透明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格很方便获取,为市价计量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也就成为会计计量在现阶段首选目标。采用市价计量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现时价值和经营成果,避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符和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与稳健性原则,提供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代表了未来会计发展方向和变革途径,可以预计在不远将来,市价计量或者现值计量模式将会得到广泛地使用,甚至极有可能替代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而丰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推动财务会计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