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沉淀知识;在这里积蓄力量;在这里思考创新!
  原创投稿栏目是广大财经工作者及爱好者发表个人原创专业文章、展示新颖学术观点的天地。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征集原创,期待您的原创!

原创投稿首页 原创天地 投稿说明 我要投稿

原创文章

当前企业集团内部业绩财务评价体系的新思考

作者:何贵苹  上传时间:2010-10-21 11:20

  今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断的联合形成了当今一个非常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在当前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对于内部分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内部考核和激励的体系,公司集团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以及实现一定的协同效应,最终达到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内部考核和激励是实现企业内部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努力的体现,也是笔者认为企业集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一个企业集团的发展潜力。

  企业集团对自己的分部的财务评价体系也随着企业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初在20世纪早期的业绩财务评价体系的指标是建立在利润评价的基础上,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的评价标准,这个时期的业绩财务评价重点在于企业集团内部评价体系的核心——利润。

  投资报酬率=(净利润/销售额)×(销售额/资产)

  从上面的公式得出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P)*资产周转率(T),而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还可以进一步的分解,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知道的著名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投资报酬率表现的是投资者(企业集团)(注:我们把企业集团与其分子公司理解为投资者与分部的关系,下同)投资所能带来的利润的能力,核心是利润的产生,分部业绩评价的重心是对于创造利润的贡献度上,这样分部经理就会通过增大分子或者减小分母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会造成分部经营的一种短视行为,他会尽可能的选择一些高投资报酬率的项目进行,而放弃一些对于企业有边际投资价值而综合来看会使投资报酬率降低的项目。

  例:假设某分部拥有资产9万元,税前利润为2万元,投资报酬率就是22.2%,另一个项目需要资本1.5万元,每年产生收益0.3万元,如果投资该项目,投资报酬率是(20000+3000)/(90000+15000)=21.9%,因此分部经理会拒绝投资该项目。

  由于上面情况的存在,一些学者对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是也只是对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一些改进,本质并没有将投资回报率评价体系的核心——利润作出改变。

  针对投资报酬率的缺点,学术界提出了一种新的替代的业绩评价体系,即剩余收入,这个评价体系的重点在于将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纳入评价指标当中,更加体现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去评价分部的业绩。

  剩余收入=净利润—投入资本×必要报酬率

  剩余收入评价体系,着重体现了站在投资者(企业集团)的角度去评价分部的业绩,将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加入指标体系中,可以激励分部经理人去选择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高于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的项目都可以是应该选择的投资,那样就会更加促进投资者的积极性,广泛的寻找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效益的项目,以上面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当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为15%时,后面的项目的投资报酬率为3000/15000=20%,所以分部经理会选择这个投资项目,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剩余收入的评价体系的确有助于集团对于各个分部在企业集团的角度的财务业绩评价。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剩余收入评价体系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两个规模不相同的分部的评价就会有失公允,因为剩余收入没有考虑到分部的经营规模、占用的资源数量,它所得到的对于投资者(企业集团)而言的剩余收入是一个绝对数,那些经营规模大,占用资源多的分部当然会创造更多的剩余收入,而对于那些经营规模较小,占用资源较少的分部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剩余收入评价体系对于分部业绩评价在激励为投资者创造更多收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评价一个分部的经营效率上则有其局限性。

  针对上述评价体系的缺点学者们又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经济增加值(又名经济附加值),该评价体系在重视投资者角度评价业绩的同时,也为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给予现实的考虑,剩余收入使用的是单一的投资者(企业集团)的必要报酬率,所以对于那些各个分部的资源大小优劣状况不同的评价会有失公允。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对于每个分部以其现实的情况考虑确定其资本成本来评价其业绩。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利润—分部占用资本×资本成本

  (注:因为是考虑投资者的角度,不考虑债务人的角度,所以使用税后利润和分部占用资本)

  上述公式中,分部占用资本可以从投资者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资本额,如果考虑了债务人就应该是分部占用资产,在这里我们只考虑投资者(企业集团)的角度去思考这个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各个分部占用的资本规模纳入评价体系;对于效率的评价就体现在资本成本的选择上,公式中的资本成本可以运用财务经典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针对不同的分部的市场经营环境中特有的风险水平去确定资本成本,这样就能够充分激励分部经理选择最优的方式为投资者(企业集团)创造价值。在笔者看来一个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评价,另外分部的经营业绩不能成为另一个可能很多方面都不相同的分部业绩评价的标杆,也就是另一个分部业绩的好坏并不能影响对于另一个分部业绩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分部是否最大限度增加投资者的收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附加值是一个相对指标而不是绝对指标,它可以为业绩评价提高一种更合理性的标准。当然经济附加值指标理论上看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就是在确定资本成本上对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使用上有一定武断的估计和假设,而且在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直观感受上经济附加值会少于会计计量上的收益,因为经济附加值要扣除资本成本费用。

  综合上面的分部业绩评价体系的不断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就是评价的核心在不断的变化:由投资报酬率的利润核心,到剩余收入的投资者收益核心,再到经济附加值的评价体系的核心也逐渐由利润观逐步过渡到价值观的基础上。因为对于投资者(企业集团)而言,分部是其资产的组成部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使用也为经济附加值贴上了价值的标签。在当前财务管理的目标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感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所以对于投资者而言企业价值的体现不再是利润得多少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进而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评价分部业绩的依据就是站在投资者(企业集团)的角度去看待,当对于投资者的而言的(企业集团)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否也应该跟上脚步,我们必须更多的从分部是否为投资者(企业集团)创造了最大化价值的角度去设计。笔者综合当前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以及财务管理的核心——现金流量,提出可否以企业创造的价值为评价核心,以现金流量为评价中心去评价分部的业绩。

  再结合实体现金流量(与自由现金流量基本相同)提出一种评价体系:

  现金流量增加值=实体现金流量—分部占用资本×资本成本

  [注:实体现金流量=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摊销—(净经营性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资本支出=净经营性长期资产增加+折旧、摊销)]

  上述公式与经济附加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于投资者(企业集团)角度而言的分部价值体现在分部创造的现金流量上,而不再是利润上;也从经济附加值的半价值观完全过渡到财务管理上价值的评价核心,因为对于投资者(企业集团)而言,分部的价值不再是体现在为其创造利润上,而是在将其资产的价值最大化的营运过程上,后面的部分仍然是投资者(企业集团)在资产(分部)的投入价值上。所以上述评价体系表现的是分部经营业绩对于投资者(企业集团)的价值的增加上,而这种价值是企业经常性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才表现为企业集团长期价值的体现,实体现金流量就是表示的企业经营性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既然我们讨论的是企业集团内部业绩财务评价。那么我们这个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将分部经理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企业集团整体价值的增加上,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从利润观逐步过渡到现金流量观,更加注重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而不再是会计利润上。减少短视行为的发生,也更能为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帮助;而且还可以激励分部经营行为与企业集团的经营行为更加趋于一致,达到整体集团利益与分部利益的最大化结合。

  最后,笔者认为业绩财务评价体系没有一个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企业的体系。关键是我们的评价体系得跟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达到最合理的的评价结果与激励效应。还有最后提出一个观点:业绩的评价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更好的激励。

1、您的稿件须是财经类的、健康向上的财会论文或探讨类文章。
2、您可以在网上直接投稿或选择附件上传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投稿。
3、我们会定期将原创文章刊登在《会计文苑》栏目,优秀文章推荐发表在《财会学习》并给作者邮寄当期样刊。
4、在本栏目发表原创文章5篇以上,且至少一篇被《财会学习》选用的,我们会为作者建立专栏。
5、发稿时请务必留下您的真实姓名、QQ、联系地址或联系方法,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6、如果是还未公开发表的稿件,您还要另投他处不希望在网上公开请点击“暂不公开”或在文中注明。
7、文章均需经过我们的审核,通过审核的文章将会刊登在相应栏目中,未通过审核的文章有可能是决定采纳发表,发表的文章我们会电话通知。
8、一般情况下,稿件审核将在收到作者投稿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如您未接到发表电话且未审核,您可另投他处,所收稿件恕不退回。
9、本栏目是广大网友展示优秀作品的平台,作者在此发表作品视为作者同意不必支付稿酬。
10、投稿网友文责自负,本站将不对您所投稿件承担任何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
11、咨询电话:82319999-2021 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