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的资金安全问题的探讨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各单位的会计主体不变,银行账户由会计中心统一开设,集中管理,单位不设会计,只设报账员,报账员负责各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和报销。随着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集中核算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督,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摆在我们会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如何防范单位资金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资金支付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资金安全重要的保障。会计中心目前大致设立了总稽核、统管会计、资金会计三个会计岗位,各岗位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单位报账员将收集的发票整理分类初步审核后交统管会计处进行审核,统管会计对发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签字后,交总稽核进行复审,统管会计将复审合格的原始发票记账后,在支款申请书上签字确认再传递给资金会计,资金会计再对统管单位账户资金余额进行确认,在该余额内输入支付凭证并进行复核支付。资金会计必须日清月结,及时分发支付凭证,每月与银行核对账户余额一次,每月末与统管会计核对单位余额,并由统管会计签字确认。资金会计对未达账项必须写明原因并及时落实,做到资金管理环环相扣。
二、建立外部控制制度,确保备用金安全
外部控制制度是搞好会计集中核算,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会计中心应制订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工资统发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备用金管理制度、重点工程招投标以及中介审验制度、单位财务“一支笔”审签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报账员工作规则,并敦促各单位根据本单位情况建立本部门财务制度,使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在单位内部得以具体体现和贯彻落实,保证各项收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强化法纪观念,提升理财水平。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2号令》,明确转账支付和现金支付的界限。加强备用金、临时借款管理,按照《备用金管理办法》核定各单位备用金限额,确定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及时盘库,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要求报账员必须按要求登记管理备用金台账。要组织人员不定期对备用金台账进行抽查与核对,有效防范备用金挪用及白条入库行为发生,确保单位资金安全运行。
三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资金结算行为。
财务制度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守财政、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在单位内部得到具体的体现和贯彻落实,保证各项资金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单位资金安全有序运行。会计中心针对现金使用量大、涉及面广、风险高的特点,应依据国务院批准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银行卡,进一步规范现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规范单位财务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由于中心资金结算频繁,银行户头多,特别是紧急和集中用款,传统手工填制结算凭证的方式效率低、误差大,已不适应于新形势和资金管理的需要。因此中心中心全面的推行网上银行支付系统,使结算过程全面提速和资金管理更加及时全面,通过网络的强大系统功能,适时支付资金、查阅账户余额、收付款情况、资金的来胧去脉等,达到 “足不出中心”即可办理结算业务和掌握资金使用往来情况,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监控力度。
四、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的工作制度最后需要的是人的贯彻与执行。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职业判断能力及法纪观念等原因直接影响控制制度的效果。会计集中核算在空间上存在会计在中心、报账员在单位,收支行为在单位、财务监督在中心的“两点一线”局面。会计人员、报账员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报账员即是联系中心与统管单位的纽带,又是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是实施会计监督的第一人。因此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主动与之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制度,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在平时工作中主动向他们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中心每年要定期举办报账员培训活动,报账员与中心人员一道学习相关财经法律、业务常识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探讨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使中心人员与报账员业务知识紧密结合,同时进步。运用较强的业务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打造反腐倡廉的防线,主动防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