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41 苹果版本:8.7.4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4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货币政策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整理 编辑: 2014/02/28 13:35:25 字体: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备考开始啦,网校特别整理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专业教材的重点知识点,希望您提前掌握,以备迎接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定义

货币政策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二)货币政策目标

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

掌握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货币政策工具

类型 

运用 

特点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对货币总量的调节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缺陷:
①超额存款准备金掌控在商业银行手中;②作用力度强;③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
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再贴现率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卖出债券  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有优越性。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熟悉)——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  1)消费者信用控制(重要)——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3)优惠利率 
4)预缴进口保证金 
3.直接信用控制(熟悉)  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4.间接信用指导(了解)  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较为灵活,但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例题3·单选题】(2009年)某国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居民提供汽车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是40%,最长还款期限是5年,这种规定属于( )。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间接信用指导

D.直接信用控制

【答案】A

【解析】消费者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四)货币政策的中介(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中间目标。

1.利率

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2.货币供应量

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4.通货膨胀率

(五)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1.“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2006~2007年——从“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2008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3)2010~2011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正确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2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