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6年2月 总第2期

划时代的对接


张连起 /文
作者简介:经济学博士,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审计准则组成员。
2005年 12月 8日 ,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就国际趋同举行了会谈,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联合声明的签署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高质量的审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认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确立正式的国际趋同政策是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支持,有助于各国在合理期限内消除本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中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准则趋同的大趋势,在审计准则趋同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实属英明之举。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高度赞赏中国在国际趋同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
在国际趋同的浪潮下,我国制定了尽快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国际趋同的工作计划。去年以来,中注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成了 22个新准则的制定工作,连同修订完善的 26个准则项目,将构建起一套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适应、顺应国际趋同要求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
准则趋同体现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的组织,都不能无视准则国际趋同这一发展趋势。但由于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顾各国国情,不顾会计、审计发展状况和环境特点,“简单的趋同”是难以实现的。
就中国来说,如果某项国际准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借鉴该项国际准则;如果某项国际准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不符合中国具体情况,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说明或修改,昀大限度借鉴国际准则,同时推动国际组织在修订有关准则时,考虑中国的情况;如果某项国际准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提请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相关准则时予以考虑。
推进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是要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审计准则趋同的诉求是在世界经济追求融合、资源配置追求有效、经济结构追求安全的态势下产生的,与以往的国际协调有本质的不同。
推进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是要做实务的领跑者。面对不同的审计业务,无论大小、无论贵贱,中国注册会计师都应领会准则的精神、贴近准则的精髓,始终保持合理的怀疑和应有的关注,进而完成识别、评估与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过程,这便是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贡献——行动的语言胜于语言的行动。
诚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所言,要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国际趋同,对于趋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应积极努力寻求建设性、互动性、多赢性的解决方案。的确,审计国际趋同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勇于面对、积极担当,既不能异化背离,也不能貌合神离。
俗话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挽国际趋同之弓,一击中的:中理念之的,中实务之的。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