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6年6月 总第6期
简析“每股收益”具体会计准则


叶建军孙瑾瑜/文
  “每股收益”的计算是 1950年以后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的,是重要的收益指标,主 要用于帮助投资者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对管理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也有重 要的影响。但是不同口径不同形式的每股收益会造成使用者的误解,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 比较分析,进而需要对每股收益的确定和列报进行规范。目前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如美国、 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及日本均制定有“每股收益”准则,要求已上市公 司及处于申请上市过程中的企业计算和披露“每股收益”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 第 33号准则中对“每股收益”的计算、列报和披露等做出了规定。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关于“每股收益”的准则均要求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稀释的每股收益主要是指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可 转换债券、期权及或有可发行股份等潜在普通股可能向普通股的转换而引起对基本每股收 益的稀释效应。

一、我国每股收益会计准则的改进意义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讲,还不存在优先股的情况,但有相当的企业发行了可转换债券, 期权和权证也已经出现。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对上 市公司实施有关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做出了规定,其中涉 及股票期权和股份回购。这样看来之前按照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的要求只计算披露基 本每股收益,是不能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的,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因此制定每股收益准则,全面规范每股收益的计算确定和列报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助于 投资者更好地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也有助于同一期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主体在不同 会计期间的业绩比较。2006年 2月 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 1 项基本会计准则和 38项具体会计准则。 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其中一项是有关每股收益 的会计准则。每股收益会计准则要求核算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计算稀释每股收 益时,需要在净利润基础上调整相关稀释性项目,同时考虑所得税的影响。特别规定了认股权证、股票期权和回购股份的合同稀释性的计算。列报时将每股收益的分子简化为净利 润一个指标,需要披露每股收益的计算过程,并且考虑追溯调整的影响。

二、新准则与现行每股收益计算和列报的主要差异
  现行每股收益的确定和列报主要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 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中的规定,在拟 发行或已上市公司中执行。这与《每股收益》新准则适用于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 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基本一致。同时,都应披露每股收益指标的计算过 程,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每股收益计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二者的主要 区别有: 1. 现行要求计算披露的只是基于普通股而计算的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的基本每股收益,并未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而新准则要求,既要计算和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又要考虑当存在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情况下,计算和披露稀释的每股收益,同时不需要计算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这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发行了可转换债券,股权分置改革中期权、认股权证也开始出现,部分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或职工的股票期权计划的改革也在进行中,所以增加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醒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注意这种潜在稀释作用。一般来说,投资者使用稀释后每股收益来判断公司股票业绩和评价公司股票的价值。
   2. 现行要求计算每股收益时,分子包括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新准则计算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时,是以当期净利润为基础,即分子简化为一个指标。这可以与国际准则相协调,也与我国准则中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保持一致。
   3. 我国上市公司在本准则实施前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可以按全面摊薄法和加权平均法;新准则要求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全面摊薄法是用报告期期末发行在外的股数作分母;加权平均法是用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作分母。加权平均法更能反映经济实质,而且也可以与国际准则相协调。
   4. 现行每股收益计算所涉及的报告期时间、增加和减少股份的时间,是按月计算的,而新准则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所涉及的报告期时间、发行在外和回购时间一般按照天数计算,也可以按月份计算。
   5. 现行的披露一般是在年度报告中采用列表方式提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列示摊薄和加权的每股收益,还另以利润表附表形式,分别列示按全面摊薄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既不列入财务报表,也不列入报表附注,但新准则明确要求每股收益应在利润表中列示,并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计算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分子(净利润)和分母(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及其计算过程。
新准则与现行每股收益计算和列报的主要差异图表:
每股收益的内涵 1.基本每股收益=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2.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当期新发行普通股数×发行在外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3.稀释的每股收益=普通股股东当期净利润调整数÷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净利润调整项: 1.当期已作为费用确认的具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 2.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应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包括: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假定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已转换为普通股,将要发行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根据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9号》,分为: 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报告期利润 /期末股份总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P/( S 0+ S1 + Si×Mi÷M0-Sj×Mj÷M0) 其中: P为报告期利润; S 0为期初股份总数;S 1为报告期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S i为报告期因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增加股份数; S j为报告期因回购或缩股等减少股份数; M 0为报告期月份数; M i为增加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每股收益计算分 类 将每股收益的分子简化为净利润一个指标。 分别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分子计算指标。
  认股权证、股票期权和回购股 认股权证和股票期权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 未涉及。

  份的合同的稀释 性 报表列 报 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企业承诺将回购其股份的合同中规定的回购价格高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回购价格×承诺回购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承诺回购的普通股股数 应该披露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作为分子的净利润及其计算过程,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作为分母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及其计算过程。 新增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对以前年度损益进行追溯调整的,应当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新增在附注中应当列报本期间不具有稀释性但在以后期间很可能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 一般仅披露最终结果,并没有要求将分子、分母的数据及其计算过程披露。

三、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我国每股收益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 33 号——每股收益”相比总体相对简化,特别是有关稀释的每股收益计算,虽然对所有具有 稀释效应的潜在普通股都要求考虑其影响,但在准则中只作了有限的说明。二者的主要差 异有:
  1.考虑到我国目前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品种相对有限,新准则虽然将潜在普通股定义为赋予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和其他合同,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一致的,但只原则性地说明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等,其他未作进一步说明。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潜在普通股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具体说明,包括期权、认股权证及其等价物,可转换工具、可用普通股或现金结算的合同,购入期权和签出卖出期权等。并对在何种情况下具有稀释性,如何计入潜在普通股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特别是优先股,由于我国目前新修订的《公司法》并未涉及,所以新准则也未考虑其对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的影响。
  2. 新准则未提及有关存在反稀释情况下,反稀释是否对计算稀释性每股收益有影响及其披露,而国际会计准则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和披露每股收益时做出了相应的说明和要求。所谓反稀释是指因假定对可转换工具进行转换、期权和认股权证被行权,或者一旦满足特定条件就发行普通股,导致每股收益的增加或每股亏损的减少,如期权、认股权证的行权价当期高于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3. 新准则对企业合并,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所发行的股份,在计算每股收益时的处理方法未予提及。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合并,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计算有不同的规定。
   4. 在配股的处理上,新准则没考虑配股中内含送股的因素,不计算配股后的理论除权价格及其调整系数,而将配股视为发行新股处理。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特殊,除了流通股,还存在非流通股。虽然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在利润分配方面享有同样权利,但由于不流通,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难以计算除权价格和调整系数。国际会计准则在实施指南中,针对配股权包含送红股因素,提出了配股前所有期间计算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时需要调整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系数。

              作者单位:叶建军,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孙瑾瑜,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