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宁 谭欢/文
作者简介:财政部科研所博士,任教于北京工商大学。
一、美国企业:惊涛骇浪“萨班斯”
(一)上市公司重新表述财务报告的案例增加
数据:
研究公司 Glass Lewis & Co与基金经理和其他大型投资机构的共同研究发现:2005年有 1195家公司对报表进行了报表重新表述(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5%),而在 2004年只有613家。可见由于萨班斯法案的影响,美国进行报表重新表述的公众公司与上年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分析与结论:
萨班斯法案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代华纳公司的副总监 Pascal Desroches认为萨奥法案益处甚多。他认为萨奥法案提高了整个公司对内控的关注。它不仅提高了财务人员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调动起了公司内的其他人员。
(二)萨班斯法案执行成本非常昂贵
数据:
近期据国际财务执行官组织(FEI)对 217家上市公司进行的调查发现:执行法案的 404条款平均需要额外花费 26,000个工作小时和 430万美元的资金。
2005年根据国际财务执行官组织(FEI)对 321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每家需要遵守《萨奥法案》的美国大型上市企业第一年实施 404条款的总成本将超过 460万美元。这些成本包括3.5万小时的内部人员投入、130万美元的外部顾问和软件费用以及 150万美元的额外审计费用。
2004年 7月,国际财务执行官组织访问 224家年营业额平均 25亿美元的企业,结果显示:单是为了符合《萨奥法案》第 404条款的要求,有关上市公司付出的成本较同年年初的估计超出62%;支付给审计师的费用,也大幅增加了40%。为了执行《萨奥法案》,每家收入超过 50亿美元的公司平均要花费 800万美元。
分析与结论:
成本的产生主要包括内部合规性成本即内部人员投入、软件费用和外部合规性成本即外部顾问、额外审计费用。
这些高昂的费用其实在长期经营之中是十分必要的。企业满足萨班斯法案 404条款的同时便可对企业交易的每个环节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还可以找出内控缺陷,可以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和可靠性,防止舞弊情况发生。而相应信息系统的应用将有助于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整体的控制,有助于建立标准化的公司流程和对重要流程的集中管理,有益于企业未来并购和长期发展。而企业对于公司经营状况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充分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也是十分有用的,投资者可掌握更多的资料以便做出合理性投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安然、世通等会计舞弊案的爆发。
(三)高额执行成本令上市公司无奈退市
数据:
国际财务执行官组织对 217家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94%的公司都认为遵循 404条款的成本大大超出了收益。一些公司选择了退市来表达不满和无奈,不少原计划赴美上市的海外公司也纷纷改变了上市地点。沃顿商学院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美国退市的企业只有 30家,而到了 2004年,这一数字已经快速飚升至 135家。2005年许多欧盟企业也宣布在萨班斯法案对海外公司生效前,退出美国证券市场。高额的遵循成本也令中国企业望而却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也放弃在美国上市而转向在英国和中国香港上市。
分析与结论: 退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高昂的遵循萨班斯法案成本和苛刻的公司内控要求。而对于欧洲企业情况更恶劣,萨班斯法案要求在美国上市的欧洲企业除按照欧盟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外,还要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额外报告,导致遵循成本的进一步增加。而这些成本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四)对公司管理方面的深刻影响
1.高层离职率上升 数据: 萨班斯法案的执行加速了公司财务主管的离职,2003-2004年间,财富 500强企业财务
总监总体职位变动率增长了23%。而在 2004年,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6%更换了财务总监,其中 22.2%的财务总监是离职,但在 2003年相应情况中离职只占18.2%。
分析与结论:
离职的原因显而易见,财务总监主要精力被萨班斯法案的遵循工作耗用,而用于公司总体策划和管理的精力相对减少。导致公司相应的财务资源向审计方面倾斜,而对研发、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引进与管理上的投入严重不足。要大多数财务总监将精力放于遵循工作,这是大多数财务总监不愿意的。
2.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分析与结论: 遵循萨班斯法案要求企业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高昂的审计费用,这必然导致企业考虑引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进行内控流程减少相应费用。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标准化过程等。而美国企业将在未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面对高昂的遵循成本,美国上市企业正寻求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而运用信息技术则是降低审计费用的重要法宝。例如利用文档管理应用程序辨别关键系统是不是在恰当的地方进行足够的监控,运用工作流程存档程序管理手工流程和电子报表密集型流程等。
(五)会计职业的变化
数据:
美国管理会计协会 2005年调查显示,在遵循萨班斯法案后,相关职业的月薪金排名顺序为:注册管理会计(CMA)、财务专业人士、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
分析与结论:
因遵循萨班斯法案加大了公司财务总监和董事会成员的个人责任,因此应聘这些职位的人员变得谨慎。这导致注册管理会计地位的提高。遵循萨班斯法案在职业上的变化,对未来不仅仅是美国也包括中国的职业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导向作用。萨班斯法案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审计和咨询来支持,相应的也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收益。遵循萨班斯法案也将给注册会计师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就业机会。
(六)投资者的反应:法案的意义重大
数据:
2004年末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时候,大多数企业所害怕的投资者抛售股票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分析与结论:
一般认为,投资者对那些在萨班斯法案(SOX)要求下披露出内控缺陷的公司通常会采取抛售其股票的方式以示惩戒。但是研究显示:如果公司报告了内控问题存在的同时聘请了“四大”为他们做审计的话,这种打击相对较小。美国企业在第一次披露内控缺陷时,大多数都害怕投资者会抛售其股票,债券评级机构会降低公司评级同时会面对更多的诉讼,但是早在2003年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员不断向投资者表示,因遵循萨班斯法案造成的内控缺陷披露很多,请投资者不要惊慌。由于大多数企业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了补救方案,使得企业真正知道自己在遵循萨班斯法案的时候所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补救措施得当的企业也能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七)萨班斯法案是一种趋势
数据:
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
2005年欧盟跟着也实施了国际会计准则,目的在于依据资产实际价值更新资产信息,协调财务信息,以确保财务报表较高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分析与结论:
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已经成为必然,萨班斯法案是对典型自由市场的改革,通过强制透析企业真实财务报表等方法规范市场。但是对企业来说高昂的遵循成本是否必要、如何降低是值得加以深入探讨的。
现在的美国企业要健康、快速地发展,不但要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还要知道如何在严苛的环境中自由经营,并用法规改进自己的业务操作。
二、中国企业:未雨绸缪“萨班斯”
(一)中国企业慎对美国证券市场说“不”
大部分中国企业放弃在美国上市的原因是对严格的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要求望而却步。中国企业传统的治理模式很难适应萨班斯法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司“一把手”权利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管制,虚假财务信息充斥市场,公司的内控执行能力薄弱,公司产权不明晰,透明度不高。然而,对于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来讲,美国市场仍不失为资金最发达的市场,在美国上市有益于企业更好的融资。萨班斯法案并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种趋势。中美虽然属于不同的市场,但是市场规则却是逐渐趋同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将成为全球市场的通用语言。
萨班斯法案的成本问题只是个暂时问题,投入成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前期在信息、审计内控等方面投入人力和资本,所带来的规避风险的益处在短期内是看不见的,但以后年度在公司治理流程和审计时间缩短等方面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商业周刊》的文章指出,自404条款去年正式实施以来,一些遵循条款规定的公司惊奇地发现,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不仅可以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防范欺诈行为发生,而且长期来看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二)前车之鉴:美国企业的经验
美国企业在遵循的第一年中,在咨询和向外部专家了解萨班斯法案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成的案例对中国企业深入理解萨班斯法案来说是个丰富的资源。相应的第一年对萨班斯法案的反应过度、准备过头,譬如在内控方面设置太多的关键控制点,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太多等,这也是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前需要摒弃的。
创建正式组织,监督遵循工作。美国企业实施萨班斯法案的最佳范例说明,在公司内部设立萨班斯法案委员会是非常有益的。萨班斯法案委员会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有关法案的具体条款,做到规则中的平衡发展,面临有关法案条款的时候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决定。这样的委员会成员应该包括公司的财务总监、其他财务高管、内部审计人员、首席信息官和相关高管以及公司运营部门的代表,这样财务、审计、运营人员可以知道在哪些地方设置控制程序,信息部门人员才可以在管理数据上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三)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行动
1.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为了控制管理好企业财务,改善企业透明度和内控环境,更好地遵循法案,公司应制定关于内部控制的详细目录,与萨班斯法案相对照检查内部控制是否适当。然后记录内部控制的步骤与评估方式,以及未来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补救政策和补救流程。对于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公司必须进行测试工作,以确保内部控制实施和相应的补救手段起到了预期作用。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对上面内容的活动情况做出一份正式的报告。
2.重视信息技术在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内控、审计等成本上的削减和其他益处在上文已经谈过,由于海外公司更依赖信息系统的控制与联系和外包服务,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也就更大,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相应带来的益处也就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