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术庸俗化,是指学术失去创新精神,不是以追求学术进步为宗旨,而是以追逐利益为依归。
所谓期刊商品化,是指期刊失去独立的办刊理念,不是以追求期刊在固定读者群的实际影响,发挥在传播知识和鼓励创新的先导作用,而是把追逐经济利益作为惟一的办刊目标。
学术庸俗化与期刊商品化,二者之间看似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已经成为现今我国的一大独特现象。
学术为什么会走向庸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利益的驱动。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报道:“当今中国浮躁之风弥漫高校,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敷衍了事,学术寻租现象已经由个别变为普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期刊商品化的过程为何进行得如此顺利。但二者的结合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出不了创新性的成果,中国出不了大师级人才。”
期刊商品化似乎有更多的理由,自从2003年末国家期刊和报纸进行清理改革后,那些实际上没有市场的期刊就靠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存,而理由也是堂而皇之的:生存需要。某些核心期刊商品化路线很顺利,却已经失去了独立的办刊精神。收费当然会伤害到读者的利益,但由于这个行业特殊之处,读者可供选择的空间却十分有限,读者对此只有无奈或漠视。
以前很多高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数遍文章才能毕业,现在一些高校已经取消了这一规定。取消此规定的上海某财经大学的领导这样解释其中缘由:“我校一个学生向某核心刊物投稿,不久便收到用稿通知,但要求交版面费7000块,我们认为很多学生无力承担这样的费用,我们不能助长这种风气。而且研究生扩招后,数量已经是十年前的多少倍,相关的期刊却没增加多少,而我们仍然延续十年前的规定显然不妥”
令人悲哀的是,由于我国期刊行业的这种现状,其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已经到了几乎无法挽回的地步,目前许多国家已经不承认中国期刊的权威性,甚至包括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可以说,我国某些期刊的商品化之路不仅助长了学术腐败,失去了读者,也正在失去国际认同。
期刊的商品化让另一个行业应运而生——“组稿行业”,它在其中担当“中介”角色。期刊把自己的“配额”交给这些中介,由这些中介把配额销售给需求方,并且实行“三包”服务,只要肯花钱,从组稿到发稿全程服务,把期刊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链条进行了可怕的延伸。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个有良学者向与会人士发问:“中国人的创造力是不是枯竭了?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创造力枯竭了?”众人愕然。这是一个大家不愿面对也很难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但中国期刊届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身在其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财会学习》编辑部
2007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