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会计师事务所混迹多年的人士说:“在这个行业中,存在着一种 ‘鞭打快牛’现象,这是造成这个行业流动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鞭打快牛”,是指有能力的骨干员工往往被过渡使用,而能力一般的员工却能在清闲中捱日子。在职场发展相对成熟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能在职场中获得,但仍出现这种现象,的确值得反思。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专业性比较强,而且很多工作存在着专业判断,判断失误则可能形成一定的风险。这样,一些能力强的员工往往被分配到难度大、强度大的项目上,而能力差的员工则被分配到难度小、强度弱的项目上。对于主管人员分配的管理者来说,觉得这种分配自然很合理,因为他是完全按照实际情况在办事──难啃的骨头只能由锋利的牙齿来完成,牙口不好的只好去吃肉了。
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和争取一个好的结果,在管理者的眼中,更倾向于以一种“大局观”来考虑问题,而没有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切身感受。“鞭打快牛”很容易挫伤“快牛”的积极性,“快牛”可能会在郁郁不解中离开;而“慢牛”的特点是性格好,因为慢,而且本身就在吃肉,所以自己没有了争辩的资本,反而容易给管理者踏实肯干的印象,这时主人似乎并未想到“慢牛”的“慢”,而是“慢牛”的态度。这样就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中一个特有的现象:有能力的人另寻高就,没有能力的人驻地死守,在不断流动中,只有能力差的人才能长久待下去;人力状况保持了稳定,但大家却都不知不觉中慢下来,直接影响了整体发展。现在,在会计事务所行业内形成一条明显的人才流动线条──小所奔大所,大所奔“四大”,“四大”奔上市公司。这其中自然有人才流动的内在规律,但“鞭打快牛”也被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一个科学的绩效考核体制是要“能者上、庸者下”,要“鞭打慢牛”,而不是“鞭打快牛”。但现在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却恰恰相反,“慢牛”占多数反而得到同情,“快牛”因为居少数却在主人的好奇眼光中逐渐磨砺掉斗志。“慢牛”与“快牛”两种不同的命运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国内某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冯先生,在几年前还是一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经理。他认为“鞭打快牛”的原因是:“快牛”因为太突出,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另外,他认为,在中国的管理文化中,仍有平均主义的思维在作祟。在管理者眼中,也只希望“快牛”能快一点,给大家做出榜样,但不能太快,如果太快会让“慢牛”失去工作热情,管理者失去权威。所以只能通过“鞭打快牛”的方式让他慢下来,意思是说:“你不是快吗,好,再快点,看看你能走多快。”
“鞭打快牛”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思想,虽然会计师事务所有其自身特点,但也要摒弃。要用科学的、公平的、人文的选才标准和考核办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
《财会学习》编辑部
2006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