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咨询公司Everest Research Institute(ERI)在近期发布的2006年财务外包(Finance & Accounting Outsourcing,FAO )年度报告中公布的一项分析数据表明,预计2007年全球FAO市场增长会超过30%。而自2005年初起,全球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5%以上,其中2006年仅美国就已经超过20亿美元。在发包市场中,北美市场就达到全球财务外包收入的半数以上,欧美国家财务外包市场也得到快速增长。外包一般分为本土外包和离岸外包,本文主要探讨离案外包的相关问题。
侯立新/文
财务外包的兴起与发展
企业外包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期,外包主要被用来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以增强其竞争力。自70年代以来,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外包作为一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手段,不断被企业采用。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把低端服务业务转包给发展中国家,促进了拥有巨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这也让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新的增长机会,让各个国家不断增强自身承揽外包业务的能力。
从企业外包的难度来看,应用软件是最容易转包出去的,而研发工作则最难,据《CIO》杂志2003年的调查,应用软件的外包比例为86%,研究开发为43%,人力资源为38%,而财务只有17%。这是因为,软件开发工作比较程式化和专业,需要求助外面技术人员,但比较容易完成,而研发一类需要创造性、高超技术和深入交流,因此不易被外包出去。财务被很多公司作为保留项目更多的是因为它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在确认哪些可以外包上不好把握。
外包正在成为一个普遍行为,其范围也向研发、信息系统和财务等企业核心领域延伸。外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世界著名企业无一例外地广泛采取外包策略。以IBM公司为例,IBM制造个人电脑开始于1981年,公司几乎所有的主要零部件都是从市场获得的,微处理器来自于因特尔,操作系统来自于微软。外包策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IBM的成本,使得IBM一度占据市场领先地位,虽然最终由于战略规划的失误形成巨额亏损而被联想收购,但IBM的外包策略是公认为非常成功的。
财务外包策略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应该构成企业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决定是否外包的时候,不能过分强调短期效益。管理职能外包决策时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公司由此可以得到的收益以及潜在的风险。如果企业把诸如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和利润增长点来打造,那么就不能草率地开展外包。换言之,我们不能把财务外包决策简单地、完全地归集为控制成本问题,实际上,战略、成本、服务质量、风险控制和企业制度、沟通环境等因素都必须全面考虑。
在外包的过程中,防止商业秘密的泄漏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限制财务外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业务计划、经营战略到定价策略和客户关系,无一不属于商业秘密。客户资源及其信息是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所以,将财务职能外包之前,首先要了解外包公司为保守商业秘密而采取的措施,这涉及到外包公司处理相关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外包公司内部制定的防范制度。既要提高效率,也要避免商业秘密的泄漏是管理业务外包的决策原则。为避免商业机密外泄,外包的应只是公司财务会计管理中相对基础的部分和薄弱的管理部分。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也相当重要,选择合作伙伴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战略伙伴的业务能力、发展战略与经营理念。因为双方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外包”将合作双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打造双赢蓝图。
另外,还要考虑增加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成本。财务与会计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部门,其他各部门的工作都需要财务会计部门频繁的信息支持。一旦将财务外包出去,很可能面临决策制订过程失去控制,缺乏有效沟通的局面。
全球财务外包的竞争格局
ERI认为,在垂直行业市场中,制造业和能源行业是采用财务外包的主要行业,占整个市场的近50%。零售和金融服务业是两个市场开放程度最低的行业,但也是财务外包潜在需求最高的两个市场。ERI报告中称,财务外包合同中离岸服务正在形成关键价值力量,已经有80%的合同包含离岸服务成分在内。印度占据了财务外包离岸外包市场的最大份额,东欧地区企业也正集中面向欧洲市场形成服务策略。尽管财务外包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增长,但是各个区域和垂直行业还有很大的待开发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
2006年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外包业务总额达70亿美元,外包业务将继续保持年均16%的增长率。根据新加坡最新公布的资料,在财务外包市场的带动下,2007年预计外包产值将达到5.654亿美元。未来5年中,新加坡外包业务将保持年均12.7%的增长率,年产值2011年将达到9亿美元。 新加坡依靠其完善的司法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展开与印度、菲律宾等市场的竞争。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转移到国外,美国白领工人阶层对离岸外包的忧虑不断加深。目前美国政府尚没有出台在私有部门限制离岸外包业务的法律,于是美国经济出现了尴尬的“无就业复苏”。一方面,企业界在积极游说,劝说政府在外包上给予开明政策,另一方面,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美国政府可能对外包方面实施从紧的政策,部分地禁止离岸外包。
对于离岸外包,美国政府清楚这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带来的长久趋势,因此不太可能会以国家长远利益为代价制订严格限制的短视政策。政府可能会在选举之前推出一些保护主义政策讨好选民,当权后再进行修改或不严格执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会以税收形式从离岸外包创造的收益中提取一笔资金,用于失业工人的保险费和再培训基金。
财务外包的实践
按照最新的价值链理论,行业价值链中常常存在许多不增值的作业。如炼铁厂向炼钢厂提供生铁,就因为铁水的冷却、运输、熔化而产生许多不增值的作业,浪费社会资源,通过价值链分析就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又如,成品水泥用纸包装送达用户,用户拆包使用,这一拆包的过程就属浪费的作业。财务外包正是要去除企业中不增值的环节,是一种企业的低成本战略。
低成本战略又叫成本领先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就是要竭尽所能地降低成本,通过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在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情况下,每一种成本的发生都是为了取得相应的功能,如果这些功能无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毫不犹豫地消除这些成本因素。
在《CIO》杂志的调查中,近八成的受访者把较低的支出作为他们选择离岸外包的首要考虑因素。那么进行外包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工资成本的差异能否抵消在远程通讯和管理设施外包方面的成本?根据调查,即使计算这些成本,仍旧可以节省约四到五成的成本。以美国和印度之间的业务为例,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算,美国在离岸外包业务上每支出1美元,就可以产生总计1.47美元的产值。
财务外包的确可以为企业节约大笔资金,作为国际上财务外包业务的巨头,美国埃森哲公司早在10年前就开始为BP(英国石油公司)提供财务外包业务。当时BP把北海钻油工程项目的会计业务转包给埃森哲公司,当时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毕竟财务管理在某些人看来还属于公司的核心机密。最终,埃森哲公司帮助BP实现了成本减半。现在埃森哲公司为10多家石油公司从事会计、财务的外包服务。
当然,财务外包不是大公司的专利,事实上中小企业更适合采用财务外包的方式来节约有限的资金,同时还能获得高质量的财务与会计管理水平。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外包方案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代理记账、代理纳税申报、提供专业财务咨询与建议。
这里有两个航空公司财务外包的实例。90年代初,一些航空公司为了节约开支,开始外包其收入结算业务。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孟买、美利坚航空公司在巴巴多斯岛、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在广州纷纷建立起结算中心。新加坡航空公司也开始寻找代理结算伙伴,恰逢其时,中国航空结算中心在1994年建立了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新加坡航空公司经过充分考察后,选择了中国航空结算中心作为其合作伙伴。几年来,新家坡航空公司按照计划分三期向中国航空结算中心转移了客运结算的绝大部分业务,包括销售审核、对外开账、客运审核等。中国航空结算中心从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保证了其收入结算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给新加坡航空公司带来了人工成本的下降。
另一个很好的案例是澳门航空公司。1995年11月,澳门航空公司成立,澳门航空公司将其收入结算业务外包给中国航空结算中心,业务内容包括:客运收入结算业务、货运收入结算业务、邮件业务和清算业务。其中澳门航空公司客运业务始于1995年11月,货运业务始于1997年1月,邮件业务始于1998年1月。中国航空结算中心为澳门航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收入结算业务,减少了澳门航空公司在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澳门航空公司的成本。
虽然外包很诱人,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包,外包的失误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虽然财务外包尚未出现负面报道,但其他领域的外包失策也堪借鉴。西安太阳商品有限公司的“太阳牌”锅巴,曾经开创中国小食品之先河。90年,旅游小食品需求量大增,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考虑采用外包策略。其具体实施策略是选择周边个体经营者以家庭为主的手工作坊进行来料加工,公司负责提供人员培训和制造工艺以及设备,产品由公司收购,统一销往市场。然而由于核心的制造工艺与技术流出了公司,并且以几何技术的速度向外扩散,导致锅巴产品成为当地家家会做的产品,加之流通渠道通畅,销售渠道短路,假冒产品大行其道,太阳锅巴泛滥,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财务外包也应有所选择,一旦疏失,便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和损失,届时与它节省的成本两者比较,则会得不偿失。
我国全球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在全球外包服务的竞争中,我国最主要的对手是印度、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其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印度,印度目前已经占据了全球外包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目前,语言仍然是阻碍中国成为外包强国的主要障碍。与我们的主要对手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相比,我国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语言问题。以印度为例,印度曾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之一。良好的英语能力使印度技术人才容易与国际发展趋势接轨。
印度的语言优势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同样具有大量技术人才的中国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不像印度那样突出(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比印度好许多)。不能突破语言的障碍,中国在全球外包业务的竞争中就不能占据主动。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GDP总值已居全球第四位,并在由“潜在的巨大市场”向“现实的巨大市场”转化,我国在未来可预见的数十年中,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这是无可比拟的外部环境。
另外,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还会保持相当一段时间。据《商业周刊》的调查,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比印度还要低,特别是在高端服务行业,我国服务行业的薪酬比印度要低20~30%,我国每年都从高校毕业数百万优秀人才,其中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有数十万,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服务中来。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因素,也定会让我国在风起云涌的全球财务外包潮中扮演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