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7年6月 总第18期

股市疯涨:新一轮“盛宴”?

中国股市从来没有这么热过,热得烫手,热得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由于近期物价指数的不断攀高,银行利率提升的步伐比较缓慢,出于抵制通货膨胀,并让资产保值升值的需要,居民不断把银行储蓄转向可以保值升值的权益类金融投资工具,这是目前的一种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拥有股权资产的居民占据很大比例,特别是美国,80%以上的家庭都持有股权资产,而且在资产总额中占据很大比例。在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的情况下,这个群体投资股权领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是中产阶层成熟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股市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中国股市的先天性缺陷,似乎注定它难以承担这一使命。
  中国股市的先天缺陷是它非常容易被人操控。首先,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畸形,在全部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17家大公司占据了30%的比例。虽然股权分置已经被认为是比较圆满的结束,实现了“全流通”,但从保持控股权的需要出发,许多国企的股份事实上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如果要影响大盘股的价格,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甚至可以用操控几只大盘金融股的方式影响整个大盘的走势。其次,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市场监管的严重滞后,使得投机操纵的风险远小于收益。于是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乃至私人投资者间的利益关系层出不穷,信贷资金违规入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上市公司高管炒股、基金经理为关系网铺设“老鼠仓”等违规现象络绎不绝。这种种现象,都说明这个股市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股市,它的增长基础并不坚实,好比在沙滩上作画,只要海水一冲,就会烟消云散。
  管理的不规范、人为因素的增多必然加剧市场风险,即使非常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也会因为“人为因素”而失去其价值。由于散户与机构,一般投资者与内幕知悉者力量对比的高度不对称,前者沦为后者的“提款机”。每一轮股市的牛熊更替就是一个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它使亿万“散户”辛苦积累的财富一次性流入少数“庄家”和利益相关方手中。从今年3月以后,以个人投资者即散户为主力的场外资金积极入市,股市资金的比重主要向个人投资者倾斜,目前“散户”的资金已经占整个股市资金的近70%,他们成为股市不断走高的主要推动力量,即使央行组合拳也无法阻挡这股力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在这里,争论投资者尤其是投资机构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投资还是投机,已经没有意义。众所周知,投机的短期收益远大于投资,只要没有相当的风险,大多数投资者就会变成投机者。易于操纵、管理不善的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容易让投资者变成投机者的典型环境。

支撑中国股市疯长的因素是虚幻的
  一位资深证券投资者研究人士说,他现在几乎已经完全放弃了按照正统市场以市盈率、行业状况、发展潜力、盈利能力等基本指标研究中国股票的方法。他现在分析股票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K线图”,根据自己多年在股票市场的嗅觉,通过“K线图”分析庄家的动向,只要有主力资金深度介入的,迟早会拉升,就是好股票。庄家资金的动向已经成为左右投资者投资的主要因素,这不能不说,这个股市正沦落为一个完全炒作的市场,在玩一个有盈必有亏的游戏。
  为大家进行股市热辩的,往往是那些对股市过热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总爱强调股市上涨的种种原因,如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币值低估、十七大、奥运会,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一点,自1990年以来,哪一轮股市兴衰背后没有众多的“因素”支持,但那些丝毫没有改变股市中一家欢笑百家愁的宿命。那些对股市过热的利益相关者会用各种理由把股市炒起来,当涨到一个让他们满意的高度,就会让一场惨痛的暴跌使投资者失去大部分的财富。“庄家”由于操纵着股市的动向,他们肯定会先于散户金蝉脱壳,而散户并不知道何时才能“见顶”,因此他们永远都是被动的,因为他们是信息的不对称接受方。
  只要脱离了基本面的虚长就是泡沫的表现,可大家都知道股市有泡沫,但股市的泡沫仍在不断膨胀,这是因为真正有能力挤泡沫的人已经进入利益相关方中。虽然泡沫日浓,但他们会用题材炒作迎合散户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
  通过监管高层的最近表态来看,监管层似乎并不想打压目前的牛市。事实上,国家目前日趋加剧的调控,核查违规行为并不是让股市下跌,而是担心股市上涨的速度太快对经济造成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显然难以采用行政手段加以干涉,对股市庞大资金的疏导也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坊间风传监管层正在运作H股的红筹类公司回归A股,以吸收部分剩余资金,用市场手段解决流动性泛滥和投机气氛过浓的问题。在5月19日加息等三措施的效果不明显后,监管层可以利用的牌越来越少。一旦股市继续疯长超出监管层容忍的限度,从宏观大局考虑,不排除下重手调控的可能,那时又可能带来一段沉寂的熊市时期,也会给新近入市的狂热投资者上一场中国特色的投资课。

从日本和台湾的经历反思中国股市
  目前中国的情况,与70、80年代的日本和80、90年代的台湾十分相似。泡沫恶性膨胀就像气球一样,吹大了终会破灭,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70年代的日本,不仅经济高速增长,民众股市投资意识觉醒,每天开户数爆增,大量资金涌向股市,使日本成为当时全球最贵的股票市场,市盈率高达100倍。以日经225指数为例,从1971年的2713点冲到1989年的38915点,增长14.3倍。同时,日元在美元的压力下,加上国际资本对日本股市的大举进攻,使美元的水平从1971年315日元兑1美元大幅升值,到1989年的143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升值2.2倍。若以美国投资人投资日本的回报率(股市+汇市)而计,更高达31.5倍。
  然而,日本的股市教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自1989年以来,日本的股市就一路下跌,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的38915跌到2002年的8579点,缩水78%。虽然近年有所回升,到2006年达到17225点,但也仅相当于1989年最高值的44%。
  台湾股市从启动到泡沫顶点经历了5年时间,1985年7月开始台湾股市进入了一个大多头时代,到达顶点之前经历了两次暴涨暴跌。第一波从600多点启动到1987年10月到达4600多点,很快股市里出现黑色星期五,股市到达第一个高峰后,第二天开始转向暴跌,接连狂跌了近3个月,指数下跌了50%,到2300多点.之后行情迅速恢复,到1988年9月26日到达第二个高点8870点,看10000~12000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好景不长,9月29日台湾股时又开始第二次爆跌,一直跌到12月21日,指数跌掉了37%,这次由于入市资金相当庞大,因而损失惨重,社会震动比上一次大得多,后来又宣起一波行情,在泡沫顶点(12000多点)股市整体市盈率超过60 倍。90年2月开始转入大熊,仅半年时间就跌了8000多点,结果呈现全民套牢,行情最低跌到2000多点,仅是高点的零头,现在仍然没有恢复。
  台湾股市那轮行情也是开始于台币升值和长期的低利率。在台湾股市80年代的爆涨爆跌中,绝大部分股票为散户持有,全民炒股,开户总数占台湾总人口的1/4,他们购买股票跟我们一样是进行短线投机,博取差价,使得股价过高,成交量变化很大。但与股票的资产相比,赢利脱节的高股价只是暂时现象,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是自然法则。
如果经济规律具有普遍性的话,日本和台湾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中国的股市泡沫破灭是迟早的问题,不管牛市将持续多久,破灭都是必然的结果,股市也必将会回归理性。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发展研究所

链接:中国股市发展经历过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至1986年是股市的萌芽时期。第一支名义上的股票是1981年四川蜀都大厦在公司职员内部发行的股票。虽称股票,但有固定利息的分红并且允许赎回,因此更像是一种债券。第一支严格意义上的股票诞生在上海,飞乐音响的股票第一次公开发行,并被邓小平作为礼物在1986年赠送给NYSE的执行总裁范尔霖。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0年是股市的创立阶段。1986年9月前后,工行上海分行开始公开交易上海的“老八股”。1990年初上交所与深交所相继成立,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也因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第三阶段:1990年到1997年为股市的试点阶段。在邓小平南巡之前,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制约,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股市要试点,试点不成就关,或者留尾巴的关,或者不留尾巴的关”,一句话保护了股市,而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第一次大牛市。
  第四阶段:1997年到2001是股市的实用阶段。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市的地位正式确立。1999年股市第二次高潮开始,这个增长一直持续到2001年。太过火暴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居高不下,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事件的发生是当时混乱股市的一个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脱困”的一个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质量参差不齐。
  第五阶段:2001年到2005年是股市的转轨时期。新一届的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时期股票价值被严格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资源优化配置一说,连最基本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第六阶段: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超常规发展时期。随着股市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股市全流通改革取得成功后,为中国股市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股指也从谷底的800多点一直疯涨到4000点以上,而且目前上扬的趋势明显。A股总市值突破17亿元,首次超过了银行储蓄。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