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中对“重要性”的概念都有阐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对报表项目重要性的定义:“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作为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给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作为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对注册会计师评价错报的影响十分重大。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对简化核算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实施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和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1.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基本原则的一种补充、修正性质的原则,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会计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会涉及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但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判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就数量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量的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一个资产总额一亿元的企业和一个资产总额一百万的企业,判断某一项支出是否属于重要性事项,其数量标准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会计实务中,成本控制中的例外原则、选择现金等重要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存货管理中的ABC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原则的灵活运用。具体的运用标准可根据我国各类会计准则、规章和国际先进惯例中的规定,合理选用。 2.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实务中有广泛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直接影响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所谓重要性水平就是重要性的具体标准,它是指会计报表中允许错报或漏报的最高限额。在审计实务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报表使用者总有一个决策点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但这个点相对于审计人员又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实务中由于报表使用者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这种客观仅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来讲是客观的决策点称为实际的重要性水平。同时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由于必须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于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计划后评价审计结果,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在计划阶段根据各种情况,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评估出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而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指评价审计结果时,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了解,审计人员会对原有的计划水平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评价审计结果的依据。由此可见实际的重要性水平相对于审计人员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只能利用专业判断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对这个实际重要性水平进行估计,从而产生了计划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并相互作用。
二、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关联性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存在多方面的联系。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目前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经济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作出判断。
4.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笔者认为合格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
5.实践经验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从业者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历史经验取得的。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历史经验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理论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经验总结和探索。
三、新准则环境下对重要性概念的思考
1.重要性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是统一的。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但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使用者的制约,它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应该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重要性的主观与客观的两栖特性,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判断,而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匾乏是我国会计与审计界的症结所在。
2.重要性是创新与历史的统一。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日益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重要性的性质与数量标准都在经历着革新,其标准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对其新要求而修正,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要。而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则应一致;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应相同,所以制定重要性标准时应注意前后一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对判断会计事项的标准缺乏一贯性,实务中重要性准则与相关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操纵的空间得以存在。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有些不重要项目进行利润嫁接;而对于某些重要项目则不予充分披露,以蒙骗广大投资者,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一个原因。
3.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原则与充分原则是多方利益平衡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无形化使会计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对象纷繁复杂,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完全对称的信息环境几乎不存在。面对日益高涨渴望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成本效益先行的经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重要性边界,况且经济环境使企业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别是金融工具的日益创新对会计提出了新要求,哪些应在表内确认的重要项目,哪些需表外重点披露,关键是如何对其进行重要性判断。这些不断涌现的被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轻视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其信息的重要性已可从巴林银行破产案得窥一般。然而所需判断内容多,判断难度大,这就给管理当局利用操纵、隐瞒等手段提供了庇护土壤。
4.重要性原则成本与效益的统一是诚信的回归。在独立审计中诚信将意味着直接审计成本的增加或审计份额的某种失去,对重要性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从而中和其“诚信回归成本”,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回归能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海安中信会计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