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7年7月 总第19期

王会计的“考试经”——王会计系列故事之五

   长期以来,王会计坚持参加各种考试,包括初级、中级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考试心得,总结经验教训,在共同的考试中相互勉励、相互促进。下面,就是王会计的“考试经”。
                                      
变厌烦为兴趣
   王会计说:“我小时候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使我受益非浅。然而,当我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少去碰工作以外的书籍。尤其是我报考注册会计师以后,读书充电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我真的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天,他到我家来办点事,我请他吃好晚饭后一起看电视。王会计说:“我好久没有这种轻松的感觉了!我现在连看电视的时间也没有了,我也好久没有读书看报了。”王会计的“读书”仅仅局限于“考试书籍”,他“读书”成了一种负担,没有时间去享受读书的快乐。我说:“我每天晚上睡觉前,总是拧开床前灯,翻阅一下报刊杂志,那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啊!”他说:“我专业书还看不完呢,哪有时间看闲书”?王会计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还要去参加“考前辅导班”,回到家里,总是硬着头皮捧着那本早已厌烦的书。因此,王会计的心情越来越烦躁,他的心理压力越大,考试就越不顺利。
   后来,我送给王会计一些杂志,我对他说:“如果你看专业书看得头发胀了,充电充不进去了,你就拿出这些闲书随便翻翻,或许能提高你的学习兴趣。”王会计听了我的劝告,读书的范围也广一些了,平时也能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点“闲书”。他说,有些书籍虽然不是专业书,但对自己开阔思路很有帮助,不仅不会影响考试,而且对考试还能“曲线救国”。
   王会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就像国画留一点“空白”可以增加美感一样,在读书时不要满脑子想“考试”,也要留一点“空白”以调剂自己的心情,这样就可以变厌烦为兴趣。另外,他还得出一条经验:读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要尽可能结合工作上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样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变随意为规范     
   王会计报考注册会计师以后,先后取得了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四门单科结业证书,但最后一门“财务成本管理”考了几年都未“过关”。原来,王会计在考试时,打草稿比较随意,一会儿写在左上角,一会儿写在右下角,草稿纸上密密麻麻“一团糟”。他在考试时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先在草稿纸上写上全部计算过程和答案,然后在考卷上再重新誊写一遍。“财务成本管理”计算题比较多,有一次,他在考试中,草稿纸上的内容来不及誊写在考卷上,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交卷了。在复习迎考时,王会计虽然背“熟”了许多公式,也做了大量的题目,花费的精力时间也不少,但由于比较随意,缺乏规范的方法,因此,他的考试分数总是很低。
   后来,在一位辅导老师的指点下,王会计逐渐懂得了正确使用草稿纸的重要性,掌握了一种规范的方法:将草稿纸分为左右两部分,按照先后顺序编号,写完左面再写右面。这样,计算过程就可以一目了然。在考试的时候,他在草稿纸上尽可能只写简单的思路框架和计算过程,然后直接在考卷上进行计算,这样避免了重复抄写,节约了时间。他说:“其实,打草稿也是有学问的,草稿纸反映了自己的思路轨迹,也应该做到条理清晰。”另外,王会计也掌握了几种规范的方法:采用“纲举目张”的方法,先记住一个公式,再“联想”到其他相关公式;把精力放在弄懂弄通几个典型的题目上;自己动手变换题目的类型“举一反三”等。
   王会计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复习迎考,脑海里不再是“一团乱麻”,而是经纬分明、思路清晰。因此,他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门课的考试分数也提高了许多。他总结道:“我们在复习迎考时,重点不在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在于方法的对路和规范。”我鼓励他说:“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一定能考出注册会计师资格的!”

变紧张为兴奋
   虽然,王会计比较注意平时积累,然而,他在考试时总是感到很紧张,因此临场发挥不好。他说,他在考试时“杂念”比较多,从而导致自己在考试中失误。有什么办法克服自己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有一次,王会计向单位的一位部门经理讨教经验。他是一位“考试专业户”,还是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我就是喜欢读书和考试,在考试的前几天,我不会感到紧张,但感到特别兴奋,浑身热血沸腾。”当时,在坐的几位同事都哈哈大笑起来,以为他是在开玩笑:考试就象高高的门槛,人家都是望而生畏,不得已而为之,谁会喜欢考试呢?
   然而,王会计却陷入了沉思:是啊,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有这种性格,遇到难题会格外兴奋,有的人甚至故意制造难题,然后再去克服难题,从中享受到快乐。这种不甘平庸、喜欢挑战的性格,就是这位“考试专业户”的诀窍之一。因为他把考试仅仅当作挑战自我、考验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所以,他就会感到“兴奋”;倘若把考试当作了功利性很强的一种途径,那么,就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就是由于考试的动机不同,所以存在“兴奋”与“紧张”的区别。
   王会计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应该端正考试动机,考试主要不是为了多拿几张证书,而是为了让自己干到老、学到老,我们参加考试,就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这样,就可以克服考试焦虑症,在考试中也能变紧张为兴奋”。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