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部审计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在静悄悄的转型,甚至有人把2007年称为“内部审计转型年”。内部审计转型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价值在企业中的重新定位。
2003年,安然事件引发了“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为了达到萨班斯的要求,中国在美上市企业在执行萨班斯相关条款的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造,这时内部审计的转型问题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其实,内部审计转型在安然事件之前就已经展开,只不过这一事件促使中国内部审计在转型速度上加快了。
内部审计在功能上属于内控的一部分,是保证内控可靠有效的重要环节。而中国的内部审计,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的部门。所以,内部审计的尴尬角色注定其必须在新形势下转型,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的尴尬
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在这一规定下,审计部门纷纷在国企建立。但是,由于当时把内部审计的定位于“监督主导”,把它作为国家审计在企业的补充和延伸,企业内部审计就有了国家行政机关和单位这两个“婆婆”,企业内部审计在一方面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的同时,还要受到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处于工作“外靠”而薪资待遇“内靠”的尴尬地位。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完全按照国家指示设立的,完全是对行政命令的被动接受,企业自身并没有对内部审计的内在需求。内部审计一开始的“出身”的很模糊,这种模糊的“出身”让内部审计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让它在发挥自身功能上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内不受重视、地位差、影响弱,在企业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有的被合并甚至被撤销。当然,也不能否定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在那一时期,内部审计的确对于企业依法做事,协助财务部门规范造作,防止企业舞弊等发挥了一定作用。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进入到上市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国企改革的大幕拉开,国有企业走过了承包制、租赁制等多重改革,内部审计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并处于不败之地。进入90年代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加快,一些违法违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内部审计主要针对企业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监控,所以当时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就是查错究弊,应该说,在市场经济初建的特定时期,内部审计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功不可没。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已经不是内部审计关注的唯一方向,内部审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管理服务,特别是在企业的内控方面,内部审计需要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国际上,内部审计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把它称为一项可以为企业带来增值的一项活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国际化和会计的国际化客观上促使内部审计需要重新确立自身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国退民进”的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国企退出了竞争性领域,这使得内部审计长期为国企服务的目标减少,注定内部审计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舞台,拆下“国企”的标签。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将扮演完全不同于国企的角色,这就出现了一个内部审计转型的问题。
内部审计转型就是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作用和功能,要与企业的管理结合地更为紧密,要完全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如果内部审计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检查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主的要求。
内部审计能够发挥的作用包括:如何让内控更为有效,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以节约成本等等。从目前设立内部审计岗位或内部审计部门的民营企业来看,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都被提到了与财务部相当甚至更高的位置,内部审计的负责人通常由老板可以信任的人担任,只是内部审计的作用大多只是限于对资金的监控,内部审计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空间很大。
内部审计如何扮演新角色
内部审计在新时期的转型关键还是如何转变自身角色,简单说,要把监督性审计变成服务性审计,要把单一的差错究弊功能向监督、鉴证等全方位功能转化,要把审计目标从事后检查向事中控制和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等问题,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强,历史上由于经营风险控制不力而造成经营失误和经济案件不断发生。典型的事件是发生在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当时中航油的总裁陈久霖几乎让中航油成为“一言堂”,内部审计形成虚设,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由于判断失误,为国家损失5.54亿美元,并让中航油在被迫在新加坡摘牌,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国际影响。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总结的深刻教训是,如果权力没有制约,如果内部审计被废弃,企业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中航油事件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内部审计需要走出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模式,将风险控制和管理作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因为风险控制和管理越来越成为妨碍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因素。控制风险是保证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就是要通过加强控制,防范和应对风险。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是对妨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揭示,通过揭示风险来帮助企业控制和及时应对经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内部审计的转型主要还是审计职能的转变。要增加“审计调查”的功能,要把单纯的审计向审计与审计调查并重转变。所谓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就是针对宏观管理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侧重于综合分析和研究。比较而言,审计主要针对具体单位和项目,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专项审计调查主要在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和完善法规制度方面,更具灵活性,能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可以说,两种不同的审计工作方式各有特点和优势。因此,要充分运用好专项审计调查这一审计方式。
内部审计的转型是内审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转变需要体现民主和法制的思想,特别是借鉴权力的制衡思想,通过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实现审计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审计工作需要为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做出贡献。所以,审计职能的转变,绝不能离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一点。
内部审计需要怎样修炼
在进入信息社会后,内部审计面临在技术上落伍的境地,由于一些企业安排的内部审计人员年龄都偏大,电脑和相关操作软件的知识不足,使得原有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找不到用武之地,甚至出现了“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新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客观上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学习,进一步跟上现代管理的要求。
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好解决,关键是观念层面,审计人员形成的固有的“挑毛病”的习惯让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向一个服务者转型。如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只是检查违法违规问题,而且还要做具体细致的工作,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内审人员素质的素质转变最为关键,内部审计若要彻底转型,唯有人员的素质的彻底转型,内部审计要与国际接轨,需要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眼光的人才。
可喜的是,随着内部审计定位的转变,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在过去几年中,内审人员的构成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中硕士学位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人员具有ACCA、CPA、CIA等各种职业资质。同时,从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职业背景看,审计人员的结构从单纯的财务会计背景逐步向多元化转变,除精通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员外,逐步引入了金融、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为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了有了的人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