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7年8月 总第20期

CPI涨幅牵动通货膨胀会计

  通货膨胀会计,这个西方国家已经研究了200余年的会计模式,最近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这都是缘于近期的通胀压力。

 

一、CPI涨幅改变了企业会计的计价基础
  七月份的物价指数达到5.6%,已经到了通胀边缘,为此,是否应实施通货膨胀会计的呼声渐起。此次物价指数的巨幅增长,颇类似于2004年同期。2004年7月前后物价指数偏高的时期,业内专家也呼吁在企业实施通货膨胀会计。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所以,我国对于通货膨胀会计研究开展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通货膨胀问题在我国出现后,通货膨胀会计才为业内研究人士所关注。虽然我国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远远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通货膨胀会计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课题。
  以历史成本核算入账是我国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我国会计核算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把以历史成本入账原则规定为基本原则。但以历史成本计价需要建立在物价没有大幅波动的前提下。个别产品的物价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可以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作为报表使用者阅读报表信息的参考。但如果物价出现普遍的、大幅的波动,此时,仅仅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就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因为报表的计价基础实际上已全面改变,如果不按照新的计价基础对报表信息进行调整,就会扭曲会计报表信息的正确反映,甚至误导报表使用者根据报表信息做出错误决策。
  误导报表使用者通常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成本没变化的情况下,销售收入的虚增会误导企业做出扩大生产和投资的决策,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只是短期的货币贬值,并非供需发生重大变化,盲目扩张容易导致产品积压,甚至引发企业危机;二是对于需要保持大量存货的企业,在进货成本增加的同时,如果销售收入幅度跟不上成本环节增长的幅度,企业会做出紧缩投资的决策。简言之,由于通货膨胀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不同,分工链条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各企业的利益格局就会发生变化,对企业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以物价上涨为主要特征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计价基础,有无必要对企业计价基础进行调整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是保障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重要条件,也就是通货膨胀会计研究的课题。

二、是否实施通货膨胀会计需均衡多方因素
  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谈判中,当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议我国引入国际会计 准则中的通货膨胀会计条款(这一条款被许多国家所引用),但我国谈判方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有绝对的调控能力,不存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所以通货膨胀会计在我国并不适用,因此没有采纳这一条款。
  作为一个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庞大经济体,我国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国对经济的调控也越来越需要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或其他手段。在面对具有通货膨胀性质的全面物价上涨时,我国仍然面对企业会计核算是否要根据波动的物价指数进行调整的问题,因为这需要均衡多方因素,需要税收、审计、统计、财政等部门的联动。
  如果税收按照物价指数调整后报表的口径征收,税收征收可能会出现混乱,但如果依照历史成本,有的企业则可能会抱怨。比如,2004年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比2003年同月上升了5.3%,而恰恰在这一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对利息征税的通知,但实际上,当时的利率为负利率。利息税的出台遭到了各方人士的议论,认为国家税务总局和金融部门的协调不够,在出台政策时存在盲目性。因为征收利息税显然无助于降低消费物价指数,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对于审计部门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如果审计部门在审计中还需要对企业根据物价指数调整后的利润进行审核,则需要重新审核一下对各个项目的调整过程,这个工作是极其繁杂的。
  通货膨胀会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在企业的资产中,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土地这些实物资产,股票、债券和现金这些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其价值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不按照物价指数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信息就不能“与时俱进”。由于企业利润的计算是基于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币值稳定等很多假设的基础上的,而在通货膨胀时期,已经让这些假设发生变化。在企业的会计假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不按照当前价格对各个项目进行相应调整,会计报表的信息必然会被扭曲。显然,对不同形式的资产和债权债务的价值调整不到位,得出的企业利润就不具有信服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将发生亏损计算成盈利。因为利润是一个差额,资产估值一个小的百分比误差可能导致利润计算很大的百分比误差。
  
三、企业会计信息因通胀而“贬值”
  按照通常的观点,如果通货膨胀率没有超过4%,一般对企业会计信息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4%,则需要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报表进行调整,或者编制补充报表,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对通货膨胀的程度及其会计信息影响的主要项目进行说明。
  不同规模的企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虽然都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但调整的规模和范围是不同的。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大,所以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类别也多,需要对报表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按照现时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如果不对数据进行全面调整,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便会大打折扣;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偏小,灵活性强,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类别少,只要对主要的项目进行调整或说明就可以了。
  通货膨胀会计的实施有两个常见的模式,一种是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另一种是按照会计价值计量的模式。
  “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一般物价指数的变动,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这种做法让数据具有可比性,并且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另外,因为它是基于历史成本,也便于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这个方法的缺点是由于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零售物价指数,而不是生产物价指数,造成难以给同一产品一个统一的指数和衡量标准。并且,由于各个行业之间物价指数变动的差距较大,数据会不够准确。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口径较粗,所以只有在如阿根廷等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才采用。
  按照“会计价值计量的模式”,则是抛开了资产计量的历史成本不予考虑,完全按照资产的重置成本予以重新确定。由于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较为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收益,所以相对第一种模式更为准确,可以正确评估企业的业绩。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它需要找到每一种资产或商品物价指数,这一般是不现实的。而且重置成本计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数据的确定可能会有失客观,而且数据的可比性差。

四、西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实施基本分成两派,一派是英美派,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实施持积极态度,并有了良好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派是德法派,他们并不积极研究和实施通货膨胀会计。
  实施与不实施都是由他们本国经济环境和特定考虑决定的,比如,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资本国家,金融资产的流动就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即美国是承认通货膨胀客观存在和可能发生的。既然有存在的可能,通货膨胀会计自然也就成为研究的方向。美国的证券监管机构要求其上市公司在递交的年度报告中必须揭示重置成本资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要求美国主要企业根据“现行成本”编制补充会计报表。
  在英国,很重视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各会计专业团体经常发表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报告,政府也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并不断发表相应的会计公告或报告,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提出通货膨胀会计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会计数据、资产计价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在过去几年中,一些专业人士提出新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要求改进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在建立和发展通货膨胀会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对于法国和德国来说,虽然深知通货膨胀的危害,但它们似乎并不喜欢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而要求企业编制现行物价报告,更多的是考虑“税收”问题,担心物价的调整会影响到税收的征缴。另一方面,这两个国家都是由政府直接制定会计制度的国家,更倾向于把会计制度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依据。当然,也不能否认,由于长期合理的货币政策,这两个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些研究人士的兴趣和政府的积极性。

                                                                 作者为广东佳宝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