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7年12月 总第24期

央企整合提速

  根据国资委的规划,到2010年时培养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在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国资委所属的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将减少59~79家,平均每年减少15家至20家,到2008年扭亏无望的央企将基本退出。由于从2008年开始,央企改革实质上进入第二个经营业绩考核阶段(2007年末~2010年),所以以“央企整合”为主调的央企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国资委要对央企整合“设限”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近期在一个论坛上表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国有企业布局结构的优化和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带来的体制改善。
  进入2007年后,由于针对国有中小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改革目前已进入尾声,国企改革实际上进入了新阶段。据统计,从1998年到去年的2006年的8年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数量下降了59%,职工人数下降了51%,总资产上升了78%,所有者权益上升了117%,实现利润增长了14倍。这些数据意味着,国有企业的资源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国企改革进入以央企整合为重点的新阶段。
  央企经过了前几年的改革,经营机制不断转换,考核办法不断完善,调整重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央企根据国家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调整的要求进行战略调整刻不容缓。在进入新的阶段之后,央企改革的具体任务可能主要是以下几项:一是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改善,巩固企业发展的制度基础;二是推进企业的重组,进一步收缩战线、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三是推动企业内部的机制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改善企业运营的水平;四是建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能。
  基于对央企整合的急切,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把今年10月作为划定的3年大限截止期。他说,届时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名的央企将会被国资委从大名单中抹去。所以,很多央企视今年底为“大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二、央企整合的方式和思路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总资产规模超过12万亿,净资产超过6万亿的庞大中央企业群。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进行整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这一工程又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加法来完成。
  按照国资委的规定,从2004到2007年的的第一个考核期内,央企从196家减少至159家,其中多为自愿重组为主。目前,央企的第一个考核期已基本结束,马上进入第二个考核期,考核具体时间为2007年至2010年,第二个考核期仍然要大力推进央企的整合重组工作,重组方式为国资委行政推动为辅,市场手段为主。
  按照国资委整合的整体思路,将会扶持行业前几名的企业,整合发展落后的企业,通过上市的方式对央企进行整合是国资委的重要方针。依托资本市场将是一种趋势,国有股转让将通过二级市场为基础进行定价,把好的资源通过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方式来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央企通过整合上市公司,来调配各个企业间的资源占有。
  今年年初,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在第二个经营考核期内,央企整合要基于三个原则:第一要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基本实现,第二要完成央企的战略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第三要培育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在第二个经营考核期内,不只是数量的缩减,重点在于让央企明确自己的主业方向,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国资委计划通过 “强强合并”、以强并弱、非主业资产向其他央企集中等方式对央企进行整合。分析人士认为,强强合并可能成为央企整合的主要方式。强强合并之所以被看好,主要是因为目前同一行业的央企数量太多,而且,这种模式也是国际流行并证明成功的重要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行业相同便于结合市场确定价格,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讨价还价。目前的央企主业不清的问题一直是国资委的一块心病,而国资委已经明确了央企必须把力量集中于自身主业。如房地产行业为例, 目前有13家央企涉足房地产业,但仅有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和华侨城集团两家以房地产为第一主业,其他多是把房地产作为第三主业或第四主业。可以预见,房地产业非主业的央企在整合中要退出房地产业。
  日前,证监会、国资委联手召开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规范与发展会议”,会议中,鼓励中央企业根据公司内部主业板块发展实际,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板块归属清晰”的改制上市模式。整体上市会更有利于央企充分调度自身拥有的资源。央企旗下上市公司已有200余家,因而有可能通过换股进行整合的公司不在少数。但需要关注的是,国资委规定实施换股模式母公司本身必须具备上市条件,但专家认为这并不构成障碍。对大部分央企业说,资产状况及公司治理情况基本不错,只需花上不长的时间进行股份制改造就行。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而且,作为特别对象的央企可以经国务院批准而特事特办。
  如果换股模式真能得到推崇,不少换股案例将会在近期发生。以整合产业链条位特点的整体上市可能是中央企业实施换股的主流。因为,国资委给各家中央企业明确划分了主业范围,使它们掌握的各种资源的最大活动空间只能在各自的主业范围内,因而打通主业所属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很可能成为央企向主业集中的主要手法。
  目前央企旗下有18家央企位列世界500强。通过央企之间的整合,对一些有实力的集团进行吸收合并,进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未来一大趋势。从2007年的整合动向可以看出,一些世界级规模的企业集团将很快建立。
   
三、央企整合能否真正“做强”
  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透露,国资委的目标是2010年有六成左右的央企成为世界500强俱乐部成员。具体是到2010年时培养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国资委乐观并非没有理由,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得掌握了主要资源调配权的央企就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且,在去年我国就已有1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国资委只要让央企走重组合并、结构调整、集中优势、整体上市之路,到2010年达到50家应该问题不大。完全可以完成既定的数量目标。只是,进入世界500强是否就意味着央企具备了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国际竞争力。按照以往央企的发展路径作出的推断,情况并不乐观。事实上,在世界500强里,有16家亏损企业,竟还有9家所有者权益为负值的企业。而在今天的中国500强里,同样也有16家企业亏损。
  所以,进入世界500强并不意味着企业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因为世界500强是以经营规模为基础计算的,并不代表竞争力。而且央企光耀的排名没有向社会阐明企业鲜亮的营业收入是在何种条件下取得的,也没有说明耗用掉多少社会资源,以及投入产出比与国内外的民企是否具有可比性。可以肯定的是,央企目前的经营效率与我国民营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而创新能力更是无法与发达国家进入500强的企业相比。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说过,央企的技术创新投入依然不足,造成央企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李荣融表示,2005年,央企研发投入额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1.5%,而发 达国家大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统计显示,央企拥有的所有专利总数为30520项,这还不及日本佳能的一半,央企的创新能力可想而知。央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完全归咎于央企自身,也绝不仅仅是研究经费的问题,也有背后的制度性土壤的问题,由于央企的垄断地位,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创新的动力不足。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认为,世界上只有我国的央企把进入全球500强作为衡量自身发展的主要标准。而且,在这种感召下,中国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也提出进军500强计划,国家对央企的目标也大力扶持,央企的目标显然掺杂了意识形态化的因素,企业还是应该按照市场定位和自身条件确定目标,而不是去争世界排名,因为那将不利于长远发展。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