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星/文
伴随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会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日本的会计模式独具特色,日本人创造的“环境会计”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利润,在国际会计界得到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尽管目前中日两国“政冷经热”、“政治冷,经济降温”以及东海油气田等问题将成为中日经贸关系乃至政治关系走向的风向标。但是,两国企业利益的追逐将不会因此而停步,研究日本会计环境和会计模式,有助于我国会计的变革与发展。
一、日本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会计模式的形式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国家,由于他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甚至地理的、语言的、宗教民族特性等社会环境不同,其会计模式表现出显著差异。
(一)社会文化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观念,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一国的政治法律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日本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响着该国会计实务的发展过程和方向。
1.文化环境的影响
会计文化环境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实务发展方向等有很大影响作用。日本会计文化环境特征表现在:
(1)
在强调遵守法律规范的同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会计人员个性的发挥,强调专业导向和灵活处理,会计专业水平较高,会计职业化趋势加强,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上的指导,会计人员可依照特殊情况运用个人判断,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方法。
(2)
会计人员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比较侧重于选择稳健性原则。比如:允许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提取额要按税法规定比率计算;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等。
(3)
在信息披露上偏向于透明。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因此众多投资者要求筹资企业尽可能充分披露公司经营理财状况,即最大限度实行财务公开政策。
(4)
受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日本企业文化以注重群体意识、等级秩序、环境安定为特征,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特色之一,小到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小组之间的精诚合作,大到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为了保证团结而按年龄、工龄、学历等提升加薪的“年功序列工资制”,都是以日本传统的家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主义为底蕴的。其实质是谋求企业稳定和塑造从业人员的归属意识。群团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体现了以人为主的人本主义。因此日本的会计人员非常重视职业操守,强调对企业的效忠。
2.教育环境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教育水平高。伴随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专门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会计教育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由正规院校的会计教育和企业的会计教育构成。其中正规院校的会计教育包括:商业高等学校、专科学校、大学和研究生院四个层次。企业会计教育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公司对其职员所进行的会计教育,日本经营者认为,现代管理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必须能够理解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重视成本,增强利润意识,因此日本公司的会计教育不仅仅限于会计人员,一般按职称和级别不同来开设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教育;另一种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法人对职业会计人员所实施的会计教育,主要是在职培训。
(二)政府制定的法规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日本政府对会计的影响最为强烈,其来源有三:
一是法务省制定的《商法》,适用于所有的株式会社。通常法务省的职员具有法律背景而非会计背景(Christopher Nobers,1981)。因而出现对资产计价的重视更甚于对收益的重视。《商法》规定株式会社必须聘请法定的审计人员,但不要求该审计人员具有职业资格。只有符合两条标准之一的公司必须聘请独立的职业审计人员:(1)公司的股本超过 5亿日元;
(2)公司的债务超过 200亿日元。
二是大藏省制定的《证券交易法》,仅适用于公开交易股票的株式会社。该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麦克阿瑟政权将美国的会计规章体系作为修正日本会计的范本(Baxter,1976),该法深深印有美国 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痕迹,对会计的计量,尤其是关于披露和存档的要求比《商法》更广泛、更具体。该法监管范围内的所有公司必须经过审计,即使是未达到《商法》所要求规模的公司也不例外。大藏省设有企业会计评议会(Business Accounting Deliberation Council,BADC),其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如企业、会计职业界、银行、政府和大学。评议会负责制定一份参考文件──企业会计原则,并定期修订。由于企业评议会的成员一般具有会计背景而非法律背景,对财务报告的要求与法务省制定的《商法》相比,对收益的计量和股东权益的重视更甚于对资产计价和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重视。
三是税收法律法规的影响。税务会计是有关法令的会计,这些法令以法人税法、法人税法施行令、法人税法施行规则、租税特别措施法及各种细则为中心。依据“确定决算”准则是日本税务会计的最大特征。在日本,把报税依据的资料叫做“确定决算”,即经过股东大会、合伙人大会通过并经有关方面核准的正式财务报表资料。日本的《税法》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因为公司经常选择能获得最大纳税利益而不是能更准确地反映基本经济事实的会计实务。由于《商法》、《证券交易法》和企业会计原则在某些领域相当笼统,《税法》设立的项目细致而明确,被视作具体的规章。
(三)会计职业界的影响
日本会计职业界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相对微弱,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 1948年的《注册会计师法》成立,协会针对会计事务发表建议书,其效力是根据《证券交易法》向大藏省送交财务报告的公司必须遵守这些建议,否则将被视为背离可接受的会计惯例,如果公司严重背离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建议,大藏省将要求它修改财务报表。由此可见,“建议”得到大藏省的认可和强力支持,对财务报告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况且,企业会计评议会的成员中包括会计职业界的代表,他们通过影响企业会计原则的内容和形式来影响财务报告。
值得重视的是日本CPA资格的取得相当严格,要通过三级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CPA 的执业资格,三级考试每年各举行一次,考试的通过率一般在7%~8%之间。会计执业水准相当高。
(四)思维模式的影响
功利导向的多维相对主义思维模式使日本人不会恪守任何绝对的原则,往往能面对现实进行判断抉择,表现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上则呈现为随机应变的实用性特点。一方面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日本的财务报告能及时接受美国与德国法规的做法,认真研究国际会计协调化问题,积极谋求本国利益。 1947年,日本发布新的《证券交易法》,第一次导入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公司财务报告必须经审计,并模仿美国 SEC设置证券交易委员会(小林, 1995)。日本人在 1993年至 1995年间担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席, 1994年公布了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结果,在随后的几年发布几项重大会计改革,使日本会计更加靠近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准则。
(五)日本环境会计的产生及影响
“环境会计”是日本人的创造。环境会计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核算企业环保成本及其效益,并公开这些数据的会计系统。日本企业引进环境管理体系,最初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的绿色壁垒,现在这些做法已成为惯例,成为企业提高环保投资效率、提升企业形象的必要措施。从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以 ISO14000认证为主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日本企业中得到推广,环境会计迅速普及。 1999年,“生态金融”的理念从欧美的金融机构传进日本,其特点是“优先向对环境友好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一理念认为,对环保投入多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对企业来说,被视为“对环境友好”,意味着企业的环保措施、社会责任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对提升企业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到 2000年,公开环境会计结果的上市公司已有 160多家。环境会计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利润,一些地方政府和公共单位陆续引进了环境会计制度。 2005年 4月 1日,日本开始实施《环境友好行动促进法》,规定所有行政部门和公共单位都必须公开环境报告书。在国际上,日本的企业在发布环境报告书方面是最积极的。 2002年,日本每年发布环境报告书的企业达企业总数的 70%,英国为 49%,美国为 36%,荷兰为 35%,德国为 32%。
二、借鉴与启示
日本的会计文化历史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过两个世纪又受欧美文化影响,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在强调遵守法律规范的同时,重视会计人员个性的发挥;日本的会计人员非常重视职业道德,特别强调对企业的效忠,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比较侧重稳健原则。我国会计文化主要体现如下特征:一是我国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重视会计制度的规定,很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个人判断;二是我国会计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上往往比较乐观,对风险经常给予乐观估计;三是对会计信息的披露透明度较低,虚假信息充斥其中,人为造假屡禁不止。我国会计教育从目前情况来看,会计专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会计专门人才较发达国家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会计的稳定发展。
我国与日本的会计环境总体上看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法律制度都属于成文法,政府对财务报告具有主要的影响作用,税务制度同会计有着密切关系,两国都在积极寻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且进行了大幅度地会计制度改革。日本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其实际情况是在保持原有经济社会连惯性的基础上独立地选择了他国会计制度,受美国的影响较大。日本是经济强国,日本的会计制度在学习美国和西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已经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因此,借鉴日本的会计变革经验,研究其会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