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8年11月 总第35期
金融寒潮袭来,企业如何保暖?
◎ 文/蒋占华

  自然界的寒潮天气过程是指极地或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过程。寒潮对人类活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寒潮也有保障风调雨顺、净化空气,并且减轻来年病虫害的作用。
  “寒潮”袭来,人们怨天无益,只能采取“保暖”措施予以抵御,同时变弊为利。
  2008年9月15日,作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具有158年历史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一夜之间倒下,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寒潮”序幕。由此引发的金融风暴,早已不局限在金融领域,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已成事实。尽管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和采取措施来挽救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但由于宏观经济周期以及政策时滞效应等的影响,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解决经济发展的信心危机,这场看似金融领域的风暴,必将带来整个世界经济的寒潮。
  全球金融危机的升级,必将打破当前经济动态均衡体系。一方面,全球经济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转移。全球金融危机升级打破了原来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新兴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全球均衡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不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在世界经济寒潮面前,只有依靠自身力量,拉动和引导消费需求,即需求结构必须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要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启动内需是关键,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市场需求。这一切,十七届三中全会已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就大多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投资受限;生产成本波动大,利润下降,销售回款压力增加,现金流紧张等等,不言而喻。但如果能直面现实,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国家从紧货币政策,深刻理解“看好钱袋子,会过紧日子”的含义,调整策略,促进企业更加科学发展,又何尝不是机遇。
  严峻的经济“寒潮”,企业该如何“保暖”?
  首先,必须加强财务预警和监测。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变动情况,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减少资金占用。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预付款项的清理,加快存货及应收、预付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其次,重新审视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尤其是投融资规划。在当前,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尽量规避和控制风险,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企业诸多风险中,投融资风险是企业最大的风险。重新、客观评估自身投融资能力,调整发展策略,适当收缩战线,更加明确定位,集中发展核心业务,高度重视投资管理,从严从紧控制投资,应当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要任务。
  再次,要由追求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运营质量。雷曼兄弟破产,让中国的企业家不再盲目迷信外国的大企业、老企业,企业不论多大,都有可能倒下。中国人富有“大”字情结,许多企业盲目追求规模,盲目投资和并购,在这种经济环境面前,无疑更加加大了风险。因此,必须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从重视降本降耗、强化成本管理、注重现金流管理等方面,切实提升企业运营质量。特别要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在严峻的危机面前,应当加深对“现金为王”理念的认识。
  最后,要抓住扩大内需和企业节能降耗的有利时机,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特别是那些原来依靠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为国外生产加工产品的企业,要通过技术、管理、体制和机制等的创新,实现企业产品和产业的平稳升级或转型。另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要抓住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中对技术力量需求强烈的时机,依靠技术优势,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
  在惊骇金融风暴给经济造成重创的同时,在感叹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种的不利背后蕴藏着更多的机会,面对当前这种大的经济寒潮,要所有的企业都能顺利度过严冬是不现实的,部分企业被抛弃和淘汰是一种必然。金融寒潮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千载难逢的并购机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优秀的企业家如何抓住时机以低价格收购遇到寒潮无法生存的优良企业,需要我们企业家的勇气和果断。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恰恰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涌现出许多优秀企业、创造出诸多奇迹的十年。如果能抓住寒潮机遇,企业不但可以“保暖”,而且还可以“健身”。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