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波爆发,将美国金融业拖至崩溃边缘,先是房利美和房贷美,随后是雷曼兄弟的破产机、美林银行被收购,以及AIG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不得不依靠政府支持来维持。用格林斯潘的话来说就是,美国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会计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本刊邀请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戴德明教授为您解答。
专家简介:
戴德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全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会计研究》编委,并任北京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海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会计事前反映与控制》、《当代会计国际惯例》等著作十余部。获国家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获中国会计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多项。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以及多项财政部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会计理论、国际会计和税务会计。
《财会学习》: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不断加剧蔓延,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与工具,那么,美国金融危机中涉及到哪些会计问题?
戴德明: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最近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它究竟与会计有什么关系,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很难说清楚。我想金融危机中主要涉及到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主要关系到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
《财会学习》:上述的这些会计问题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戴德明:可以肯定的是,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会计引发的或者说是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危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根源上讲,美国把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使得美元变成一种信用货币,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信用货币与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政府利用着这个优越条件,但其实施金融政策上缺乏约束;其次,美国政府与美国民众的消费理念过于超前,美国政府长期财政赤字,经济好的时候一片繁荣,但时间一长,经济透支的后果就显现出来。会计上的公允价值计量绝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否造成较大的影响也没有确切的证据。会计本身只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如果说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当然会与危机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而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监管的问题。美国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够严,银行放贷的时候标准太松,流动性很差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产品的发展缺乏节制,都应该是监管的问题,而不是会计反映的问题。
目前关于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准则,包括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都非常关注会计上如何充分地揭示与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如果财务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公司的真实风险,当然会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会计应尽量将披露真实信息的工作做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但会计不是万能的。
《财会学习》:按美国会计准则的市值计价的规定要求银行逐季计算其资产的市值,于2007年11月生效,但美国最新救市方案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就“按市场计价法会计标准”进行研究,而欧盟已允许修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目前各方对是否修改公允价值会计标准辩论很激烈,您对公允价值有什么认识?
戴德明:会计主要起到揭示相关风险以有助于决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金融工具,恰恰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相比按历史成本计量,更有利于揭示、提示风险,从理论上讲应该是这样。
公允价值在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的是市场价格,但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其实未必就很公允。在整个经济形势走好的时候,不排除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掩盖了经济泡沫,市价一定程度上的高估,也是难以避免的现实,公允价值计量在这个方面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可能会有一点影响。金融工具是一种合约,在资产负债表中,一方是金融资产,对应的另一方则是是负债或权益,一般来说,负债的金额也与资产的金额相关,大致上是匹配的,因此说并不是主要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导致投资者的盲目乐观,或者说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至少没有充足的依据,我们不好完全否定它的影响,但没办法去证明过于自信的、比较盲目的经济决策有多少是基于公允价值计量而造成的。整个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大家比较认可的是由于美国人滥用美元信用货币的优势地位,导致政府及民众盲目超前消费,制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
《财会学习》:在金融工具确认方面,普遍的做法是将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等同,国际上有专家指出应加强“第三方估值”的运用,您对此有何看法?
戴德明:按现行准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多计入到当期损益,目前相关公司亏损很大,美国等都面临很大压力,提出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的设想。在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按公允价值计量就会出现亏损严重的结果,而历史成本计量就没有这种问题。但是市场确实是下跌的情况,财务报表不去反映它而继续反映历史成本也存在问题。
我们如何理解“公允”,如果说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都认可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公允的,如果把公允定位于是不是反映了内在价值,这就可能会是不公允的。很多人认为,最好计量属性回归到真实的价值,现在所谓的公允价值实际只是一个价格,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公允价值如果指的是资产、负债的内在价值,那就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但内在价值难以确定,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还有较强的客观性,虽然它不是真实交易,公允价值只是一种假想的交易,假想的交易如果有活跃的交易市场,还算是比较客观的。现在试图用内在价值作为公允价值,如果完全交给企业自己评估,那就太过主观,所以提出了由独立的第三方来评估,独立第三方评估肯定可信度要高一些,也许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可能造就一个新的行业。
多年以前,在强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后,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的广义的资产评估,它主要是指在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分不同的层级,如果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就选择这种交易价格;如果只有类似的资产或负债有活跃市场,则比照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计量;如果类似的也没有,则要采用估价模型。在第三种情况下,独立的第三方就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前几年已经开始重视的这一观点,不再仅仅是资产重组、企业并购、改制等服务于重要的交易事项的资产评估,而是关注如何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帮助确定资产负债表日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现在国际上的提议,是将评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包括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项目,也不再盲目地依赖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而是整体上都交予独立的第三方来估值。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不错的思路,但要付诸实施的话,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很显然,评估师的资质、能力水平、行业的监管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都需要非常到位,才能起到作用。这恐怕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短时间内做不到,至少是做不好的。如果配套措施不到位,无非是企业花钱请评估事务所评估,实质上还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估值,这又带来一个弊端,明显增加了一项很大的成本,从整个社会经济来讲,这个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这里我们也要考虑成本效益,这样做是不是合算,究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有多大的帮助。成本可能是显性的,效益是隐性的,成本是巨大的,带来的好处可能是很小的。一个国家或地区采用“第三方估值”,一定要看实施条件是否成熟,而且效益成本的分析是必需的。资产评估行业的自律,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执业水平,监管措施等等,一定要求非常到位,否则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将会变得面目全非,可能比现在基于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计量结果更不可信。
《财会学习》:我国的监管部门与投资者,在运用会计理论与方法评估风险、控制风险以及认识披露的会计信息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戴德明:目前在我国,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有相当部分项目只能说是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比如说资产减值是与公允价值有关系的,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允价值计量。随着市场的发展,严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特别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项目会逐渐增多,因此,作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在阅读财务报告中按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状况,关注当前资产、负债及权益项目的市场状况,比如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就需要结合当地同时期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作为具有一定财务基础的报表使用者,阅读财务报告时还需要作一定的财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报表数据搬过来直接使用,用于决策必须要有进一步加工处理、分析的过程。对于拥有大量专业人士的机构投资者,做到这点并不困难,但对于自然人投资者难度就相对较大,目前散户真正依据公司对外的财务报告来做决策的很少,对按历史成本计价或者按公允价值计价,都是仅仅关注企业是否盈利。我建议他们阅读财务报告时,可以关注一下利润表的结构、当期利润的影响因素等,特别是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合市场情况分析这部分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比如证券市场处于牛市或者存在泡沫的情况下,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计价可能就高估了价值,我们不妨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扣除一部分比例再分析,挤掉一定水分后再做投资评价,以降低、规避风险;反之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可以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的基础上,作相反方向的适当调整。作为监管部门,同时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环境,监管措施也应该结合市场总体状况作及时合理的调整,以便更有利发挥其在控制市场风险上的作用。
链 接
金融危机大事记
2007年
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抵押信贷风险乍现;
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
10月30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成为华尔街第一位直接受次贷危机影响丢掉饭碗的CEO。
2008年
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
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成为美国历史上涉及资产数额最大的企业破产案;美国银行宣布以接近50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林公司;
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
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的巨额救市方案,拟动用7000亿美元购入“不流动”按揭证券,并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成为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型的救市方案;
10月3日,美国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内容之一提出暂停金融机构采用“按市计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