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管理学博士;曾经在政府机关、外资企业、国有集团、中介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集团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资本运作等工作;先后出版个人专辑5部、合作专辑6部、参编教材8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财务与会计专业论文70余篇,经济与理财随笔、时评50余篇。
CAS34-每股收益 天上风雨鸟归窝 春播夏种盼收益
故事开篇 吸引眼球的公司“晴雨表”
作为一个在中国股市沉浮多年的股票投资者,经过十多年的赚盈赔亏的摔打,刘嘉景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关注似乎逐渐成为他参与市场股票交易的主要风向标,他选择的业绩指标也集中体现为每股收益。
刘嘉景刚开始炒股时,什么业绩不业绩全然不知,只是“跟看感觉走”,感性地“人云亦云”。之后,几年中逐渐琢磨出一点门道。慢慢地,刘嘉景认知了每股收益的公司运营“晴雨表”功能。刘嘉景掌握了关于每股收益的来龙去脉。这种源于1950年的美国股市用于帮助投资者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反映普通股股东所享有的利润,反映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之间的业绩。由于每股收益指标是以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股数作为分母所计算的比值,该指标还可以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业绩比较。目前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及日本均有每股收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及处于申请上市过程中的企业计算和披露每股收益信息。
每股收益的通俗表达形式就是,每股收益=净利/股数=期末净利润÷期末总股本。刘嘉景常常把每股收益称为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在他心目里,这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他通过对每股收益指标排序,经常用来寻找所谓“绩优股”和“垃圾股”;他通过对每股收益的横向比较来选择龙头企业;他通过对每股收益的纵向比较,来判断该公司的成长性。
不过,在他的眼里,每股收益仅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况,基本不具备延续性,因而不能够将它单独作为判断公司成长性的指标。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少分红利,大多数时候是送股,同时为了融资会选择增发和配股或者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所有这些行为均会改变总股本。由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总股本发生变化,每股收益也会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再纵向比较每股收益的增长率就会发现,很多公司都没有很高的增长率,甚至是负增长。许多公司就是这样,每股收益在逐年递减的同时,净利润却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增长率,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从每股收益判断,则很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名词在先
1.每股收益:股东心中的“亩产量”
类似于农民心中的“亩产量”,普通股每股收益就是所有普通股股东的可分配利润,在所有普通股股东之间按股平分,每股所能得到的平均收益水平。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普通股股数
重点把关
1.每股收益指标如何界定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分子之所以没有用企业的当期净利润总额,是因为企业还可能有优先股,优先股的股利是在税后利润中优先列支的。因此,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应该等于企业当期净利润减去优先股的股利。
分母指标中,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时,作为权数的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通常按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如按月数计算。
2.稀释每股收益如何界定
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净利润进行具体调整;分母的调整项目按照34号准则第十条中规定的公式计算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同时还应考虑时间权数。
3.每股收益指标及相关信息如何列报
发行在外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数量因派发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而增加或因并股而减少,但不影响所有者权益金额的,应当按调整后的股数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应在利润表中列示,并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计算基本和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净利润)和分母(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及其计算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