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机械昀终以50%股权被收购的结果落幕,这是考验国人心理防线的一次并购。在这次凯雷投资并购徐工机械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支持者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包容一些,国家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不就是因为施行了一系列开放的包容政策吗?反对者则从外资并购重要民族企业可能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据以反驳。
其实如果回想一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案例,或许我们真应反思是否要在一些重大并购案中采取包容态度。发达国家也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包容,它们的很多行业都是限制外资并购的,所以对某些外资并购民族企业的限制也不失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行为。不仅如此,再看看发达国家多么不合规则地频繁使用“反倾销”的权利,这也很难让我们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一切并购行为都泰然处之。
一般来说,企业正常的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市场中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我们自己干不好还不让别人干,白白让大量资源消耗,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转给别人如果更有效率,即便人家赚点钱,但它既安排了就业又能为国家交税,这未尝不是一种多赢之举?
我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实施包容性开放政策的结果,我们把“外资”请进来,用市场换技术,并充分利用我们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让我国在国际资源配置链条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把生产车间搬到我国。虽然我们处于产业链分工的下游,在产品的增加值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但毕竟体现了我们的优势,积聚了能量,为以后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但我们不能总出卖劳动力,总给发达国家打工,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企业,靠这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处境。DVD的专利权就是实例,我们没有专利,需要向发达国家交专利费,结果每台 DVD所交专利费竟然是其利润的3~5倍。
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外资并购民族企业是否会影响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我们要看清它的动机,看它要并购的是什么产业,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持久竞争力或国家经济安全。如果外资看重了浙江温州一个制鞋企业,我想也没必要干预,可能外资认为它在制鞋上比我们更有经验。但如果它想进入能源、电信、金融以及掌握优势技术的大型制造企业,特别打算要“控股”,那么外资企业将可能扮演的是洪水猛兽的角色,先不说是否会能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昀直接的是它削弱了我们的持久竞争力,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与别人竞争的主体。
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何而来?来自企业。企业有没有自己的国家?有。虽然大多数跨国公司都会以和善使者的面目出现,似乎它们已经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要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但每一个跨国公司实际上都深深打着国家的烙印。三星无论在中国怎样实施本土化战略,它仍是一个韩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麦当劳无论展现出怎样让国人欢迎的文化魅力,我们都知道它的名字叫“美国”。
《财会学习》编辑部
2006年 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