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学习》2006年11月 总第11期
也谈外资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
◎ 文/王志乐


  作者简介: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
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安全,主要看它的经济竞争力。没有竞争力的国家面对外部竞争就难以保障安全。国家经济竞争力又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安全度在改革开放后大幅提高了,甚至可以说是从 1840年算起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度昀高的时期,这主要缘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加强了。举个例子,《财富》杂志昀新排名的全球 500强公司名单(2005)中,有 19家中国大陆企业,上榜数量居世界第六,仅次于美、日、英、法、德,而 10年前的 1996年还只有 3家中国企业上榜。中国企业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质量也显著提高了。今年全球 500强的平均销售收益率是 6.42%,中国的 19家企业平均销售收益率是 6.88%,这个数字超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有的中国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例如中国移动销售收入排在全球电信公司第 11位,但是其销售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昀近,其市值跃升全球电信公司第一。
  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目前,中国企业群体正在崛起,而且势头强大。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上升是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度提升的关键。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 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一些人说某某领域被外资“垄断”了,其理由是这个行业各个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达到很大比重。
  这种判断有两点失误。首先,同一行业内的外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不应当把一个行业所有外资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做判断;其次,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因为垄断是市场竞争主体运用其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判断是否垄断主要看这个企业是否运用其优势地位限制竞争。从我们的调查看,目前只有少数行业确实存在外资企业市场份额集中度高的情况,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垄断(即这个外资企业还没有利用其市场份额集中的优势限制竞争)。从目前看,一个外资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
  现在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国家在市场准入上有限制,行政造成的垄断。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大,绝大多数行业应该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昀有利。
  不能把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困难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这样做往往会使某些企业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名行企业保护之实。
  
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国家经济安全是相对外来威胁而言的。如果不涉及外来威胁,仅仅是内部经济运行问题,那么就属于经济运行健康不健康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就像一个人,身体有毛病是健康问题,但是遭遇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以及战争和天灾等,就面临安全问题了。我们不能把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竞争、并购等问题,包括垄断问题统统上升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或运行机制是否健康的问题。
  从所有制来看,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大方面军。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把“外资企业”等同于“外国企业”是不对的。外资企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它们不仅具有中国企业的法律地位,而且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经济体系。这些企业创造了中国约 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超过全国 1/5的税收,雇佣了 2000多万名员工。国家统计局历来把外资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纳入国家经济统计。
  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昀积极的企业群体。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在中国引进技术总额中约占 50%,外资企业出口约占中国全部出口 60%,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 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以一批著名跨国公司为龙头,在中国形成了一条又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显然,外资企业作为昀具有活力的企业群体,大大加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如果中国企业群体不包括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换言之,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度会大大下降。
  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群体的一份子,它的运行受中国法律的规范,受到中国政府的管理,并不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如果通过并购,外资企业形成行业垄断,那么这是中国市场竞争秩序出现了问题,属于市场经济运行不健康,而不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况且对于外资企业的垄断倾向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法规加以约束。昀近商务部等 6部委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就是一部规范外国投资者并购活动的法规。其中对于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问题进行了相当周密的限定。我们应当对国家管理和约束外资企业的能力有信心。事实证明,多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外资的引导和管理是成功的,存在的一些缺陷也正在改进之中。
  我们不能把外资企业等同于外国企业,把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视为被外国人控制。因为并购国有企业的外资企业或并购后成立的外资企业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中国企业。
  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你说安全不安全?按一些人原来的观点也认为是不安全的,因为被私人控制了。民营企业早期也没有被看作是“自己”的,但现在人们就不这么看了。
  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一部分,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应当将这种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与外资合作出现问题应当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近年来外资企业的进入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促使国有企业改革、前进、发展。没有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没有外资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难以如此深刻和广泛地进行改革,企业竞争力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提升。
  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国有企业恰恰是通过和跨国公司合作发展起来的,并因此提高了竞争力。西安电气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电气集团第一阶段和日本三菱电机合资,第二阶段和 ABB合作,引进消化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并且进行了再创新。在短短十几年里发展起来了,成了国内行业老大,并且在某些产品领域能够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一些人认为,外资进入中国,我们把市场给了外资,但是却没有换来相应的技术,因此“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失败了。这样的批评主要针对轿车工业。
  我们的调查表明,我国轿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的战略是成功的。第一,通过与世界著名汽车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中国制造的汽车已经成功地实现进口替代,甚至开始了出口。第二,中国形成了现代汽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例, 20多年来,通过与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合资,上海周边形成了汽车产业链。两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上海大众有 340家一级供应商,上海通用汽车有 178家一级供应商。与此同时,两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还在中国建立了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上海大众在全国有 800多个销售网点(其中 500家 4S店),上海通用在中国有 669家经销商(包括进口车经销商)。上海汽车总公司不仅建立了两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而且与跨国公司合资建立了 40余家生产重要轿车零部件企业。两家轿车整车企业与这些零部件企业合作,邀请主要供应商参与轿车整车开发造型设计,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轿车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现代轿车产业链的形成成为中国内资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基础。第三,经过 20多年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通过轿车整车厂和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轿车技术工人、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现代汽车经营管理者。这也成为中国内资企业自主品牌轿车发展的人力资源。
  显然,没有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外资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中国内资企业竞争力不可能在短短十几年间获得如此之大的提高。
  我们的媒体在关注与外资合作遭遇困难的企业案例同时,也应当关注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而成长壮大的中国企业的案例,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
  与跨国公司合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是我们的企业管理体制没有深入进行改革,企业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缺乏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动力,一些人甚至躺在合资企业的名称上睡大觉。媒体披露的一些消极案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没有搞好,或者行业发展出现问题应当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要把责任统统归于引进外资或者归于跨国公司的“阴谋”。一个伟大的民族应当善于自省,善于寻找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归于外因。只有善于发现自己问题的民族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

资本、股权和所有权是流动的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安全度昀高的时期,但是安全度高并不等于没有安全隐患。我们的经济竞争力确实提高了,但是这种竞争力面临能否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比如对国际资源定价权的掌握、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等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改变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改革,进一步市场化。比如说自主创新,中国的企业投入到研发上的资金非常少,并不是不知道技术的重要性,而是研发出成效一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国企的领导任期却比较短,一些领导往往更多地考虑到自己任期内的绩效,而不是任期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管理体制显然不适应企业发展规律,需要改变滞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还有一种认识,外资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我们在低端,导致外资挣大钱我们挣小钱。这是现实,但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首先,我们过去是在全球产业链之外,现在能进入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和中端,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嫉妒,说中国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本该投向他们的外资都给吸走了。他们想进入全球产业链低端都进不了,我们不应当否定自己取得的巨大进步。其次,我们中国企业在进入全球产业链低端后不应当到此止步,应该向中端和高端发展。事实上已经有一批中国企业开始了新的攀登。
  对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问题,也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到国外收购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我们调查过两个典型的案例,一个是上海的一家做工业缝纫机的企业──上工申贝公司,2005年收购了德国的 DA公司。一个是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了德国的科堡机床厂(生产大型龙门铣)。这两家德国企业都是该行业的隐形冠军,技术世界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和世界著名品牌。收购以后,品牌、技术专利以及工厂和研发中心都属于中国企业了。中国公司正在吸收和整合这些国际资源,实现欧亚联动,全球协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外企业股权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快速发展,许多中央国有企业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例如,在境外上市的中石油股份的 10%,中石化股份的 20%,中移动股份的 25%,中海油股份的33.59%,建行股份的25.75%都是在境外吸纳的外资,其中不少是海外的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国有企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国有企业。今后这种“你中有我们,我们中有你”的融合还会逐步加深。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在市场经济中,股权是流动的,资本是流动的,所有权也是流动的。你今天可以收购我,我明天也可以收购你;你在国内收购我,我也可以在国外收购你。不要以为目前被人收购了是多么严重的事。如果从全球化大视角以及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就会认识到外资并购仅仅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走向世界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我们要学会在企业所有权相互渗透的条件下参与全球竞争,学会在企业所有权相互渗透的条件下参与跨国并购。我们不能用过去封闭的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分析现在新的企业竞争形势。

 启事:对本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本刊编辑部保留一切权利,如欲转载,须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