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会计准则基于交易观而非价值观,这为企业出于业绩粉饰的目的而通过不形成实质价值的交易规避会计准则提供可能。
会计信息提供方和外部审计师存在先天性信息不对称,外部审计师利用有限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指标的关联性,解释前后各期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变动是否合理,论证信息供给方财务数据是否公允,初步判断企业经营业绩的整体状况。
从利润角度出发,企业利用创造性会计手法改变会计利润时,复式记账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两个以上会计账户;而从现金流量角度出发,企业无法人为改变整体现金流量的总体金额,只能某种程度上人为地控制现金流量的方向以及现金流量金额在不同项目间的重新分配。即企业进行某项财务指标粉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其他财务指标的关联反应。
财务指标可以分为敏感性财务指标和非敏感性财务指标。敏感财务指标,指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直接评价意义的指标,依据敏感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利润、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非敏感财务指标,指需借助敏感财务指标才能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以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由于这四类指标影响的是企业的资产总量和资本结构,从利润角度看,通过折旧和利息的计提影响利润,其固定资产和借款费用(非敏感财务指标)的变动额大于利润(敏感财务指标)的变动额;从现金流量角度看,难以直接评价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非敏感财务指标)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敏感财务指标)的支持度。因此,这四个指标不具有评价经营业绩的“直观性”。
区分敏感指标和非敏感指标的意义在于:在企业真实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粉饰所有的财务指标,通常以不可避免地引起非敏感财务指标的异常变动为途径粉饰敏感财务指标,外部审计师可通过对非敏感财务指标的审计论证企业经营业绩(敏感财务指标)的公允性。
利润表审计
一、利润粉饰的机理
利润与现金流量时间上的不同步性导致企业可以采取创造性会计手法粉饰某一时期的利润,由于利润和现金流量在较长时期内总量相等,企业在前期对利润指标的改变必定会在后期进行修正,即企业只能平滑前后各会计年度的收益。
二、利润粉饰的途径及审计线索
根据“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的平衡公式,利润粉饰的途径不外乎通过人为改变主营业务收入、费用或营业外收入的金额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1.虚构销售收入,增加应收账款
这是企业利润粉饰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会计手法,几乎不花什么力气便将权责核算会计最致命的缺陷利用到了极致。然而,这种会计手法留下的审计线索也是非常清晰的,即利润和现金流量的高度脱节。而且,由于这部分虚增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经过较长时期的账面留存后必然要注销。这种粉饰方式引起的财务指标反应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利润的比率严重异常,以后年度核销时应收账款除少量冲减坏账准备外,大部分冲减管理费用,使利润锐减。
2.费用资本化,扩大当期利润
将费用性支出分次记入多个会计期间,使当期费用减少,利润扩大。由于以后年度增加费用但并不增加相应收益,导致以后年度利润指标持续下滑。
3.减少折旧计提,粉饰利润减少折旧计提,可以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账面利润。但是,在固定资产报废转销会计年度,未提足的折旧便会产生“集中放量”效应,使利润指标出现严重异常。
4.违规确认收入,增加本年度利润
主要有两种情况:(1)将下一会计年度的收入提前至本年度确认;(2)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经济事项确认为收入,典型的有售后回购和售后回租。将以后会计期间分期确认收入的经济事项提前一次性确认收入。这两种情况透支了未来会计年度利润,使未来会计期间的利润相对匮乏。
5.虚假资产交易,形成巨额“营业外收入”
向关联企业高价卖出资产,形成巨额营业外收入。后再以高价赎回资产,同时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且不论虚假资产交易不带来现金流量,“营业外收入”指标的本身可持续性就令人怀疑。
三、虚增利润转移途径
依据“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虚增利润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必然使资产虚增。因此,虚增利润转移和消化途径为:(1)虚增收入一般导致虚拟资产的增加,如虚构的应收账款增加。(2)虚构应收账款或少提费用使资产前期账面价值超过实际价值,必然导致后期资产价值的“集中放量”效应。
四、单纯利润粉饰的财务指标特点
单纯利润粉饰由于不伴随现金流量,利润和现金流量金额之间的不平衡性往往由“应收账款”作为账面矫正器,因此,巨额的应收账款经常作为企业利润粉饰的信号。
现金流量表审计
一、现金流量粉饰的机理
通过交易安排对现金流量准则恶意规避,改变现金流量方向,使现金流量金额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之间重新分配或内部虚假运转。
二、企业现金流量粉饰的途径
1.向第三方秘密转移债权(应收账款),获取现金。从性质上分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移和不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移,前者增加了应收账款转换现金的实质风险,后者透支了未来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财务指标反映为企业应收账款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加。给信息使用人的误导是:如应收账款日后无法收回,企业只是以应收账款贴现的代价,换来报表使用人对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过于乐观的评估。即使应收账款日后收回,在企业信用政策不发生急剧改变的情况下,那也是透支未来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并不反映企业当期现金流量的真实状况。
2.操纵企业并购,抵销应收账款。比如乙企业欠甲企业一笔销售款项无力偿还,甲企业通过协议方式,以等额款项向乙企业投资,取得相应股权。乙企业将受资款作为应付账款返还甲企业。甲企业记录应收账款的收回并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等于是甲企业增加股权投资,减少应收账款,即将虚增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转移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其交易实质为甲企业以债转股方式并购乙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由于粉饰现金流量的企业大多现金流量不足,因此,投资款的垫付通常借助银行借款,引发“借款──投资──收回应收账款──还款”现金虚假循环,使得现金流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间转移。
3.通过关联方虚构交易,安排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后通过投资活动转出现金流量。比如,甲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将价值 100万元的货物以 50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乙企业,然后,再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以 500万元的价格买回乙企业的子公司丙企业价值 100万元的设备。这实际上是通过虚假现金交易,使虚增的 400万元现金( 500万元~100万元)从甲企业的销售账户转入,从投资账户转出。从而在保持现金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虚增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转移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从表面上看,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增强了。虽然企业后期由于折旧的增加而使净利润减少,但并不影响现金流量,反而使企业利润质量指标增强。
4.
在经营活动产生较多现金流量的年份,通过短期证券投资的方式储存部分现金,在以后年度出售短期证券释放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用以前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加以后年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优化以后年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对比例,从而使报表使用人形成错位比较。
5.通过频繁借款、还款放大筹资数额,提高还款比例。比如企业由于资金流转不畅,尚有以前年度 1000万元的贷款无法偿还,于是在一年中再安排三次贷款,三次还款,每次数额都是 1000万元。这样,企业在这一年中的贷款总额为 4000万元,还款总额为 3000万元,还款比例为 75%。而且,本年度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相等,给信息使用人造成企业负债资本运营正常以及现金流转通畅的错觉。
三、企业现金流量粉饰的审计线索
1.审计现金流量是否在经营活动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项目之间转移:结合资产负债表,分析固定资产增长是否超常,固定资产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否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销售收入增长的差额是否异常。并对企业单笔大额商品交易和固定资产交易对比分析,评估交易的实质。这种转移造成的财务后果最重要的异常是:由于当期转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同时虚增销售收入,使企业当期净利润增加。而企业后期净利润则被大量折旧侵蚀,引起净利润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远低于销售收入增长率。
2.审计现金流量是否在经营活动项目和证券投资活动项目之间转移:结合资产负债表,测算企业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比例。结合利润表,分析证券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收益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还是低风险低收益,评估企业证券投资的真实目的。进而估算有多少现金流量用于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有多少现金流量被用于特殊目的的存储,待日后释放。
3.审计现金流量是否在经营活动项目、投资活动项目和筹资活动项目之间转移:结合多期资产负债表,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是否有较大改变。结合利润表,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变化是否影响利润,财务费用占企业息税前盈余的比重是否过大。配合企业盈利状况分析举债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同时是否产生正常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否存在多余债务并转移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可能性。从财务指标上看,从筹资活动项目虚转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一般只虚减企业应收账款,而不涉及销售收入账户,因此无法产生利润。由于企业财务费用增加导致利润总额降低,而平均负债资本增加,这种转移必将使企业当年的平均总资本报酬率下降。进一步分析企业股权投资账户,当存在实质上的债转股时,由于被投资企业现金再造能力短期内难以增强,股权投资账户现金收益率在债转股次年度明显降低。
4.审计现金流量是否在筹资活动项目中虚假运转:结合资产负债表和企业投资说明书,分析固定资产账户,证实企业本会计年度新增哪些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金额是多少,估算投资项目占用经营性现金流量后还有多少资金缺口。如果企业频繁举债、还债的总金额远远超过企业本年度的资金缺口,便有可能是举新债、还旧债,并让信息使用人产生债务资金运转良好的错觉。
特殊资产类财务指标审计
一、结合利润粉饰和现金流量粉饰,揭示收入安排转化为利润的主要路径及后期对利润指标的影响(见图 1)
二、应重点审计的特殊资产类财务指标
在收入安排转化为利润的路径中,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起着“转化器”的作用。因此,应重点审计应收账款金额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应收账款巨额增加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无节制扩大的会计期间,应充分论证收入指标的公允性。
通常,反映经营业绩的各项财务指标应具备合理性,并且通过审计可以对各项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解释。如果不能找到适当的解释,或者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超乎寻常,则应注意是否存在人为操纵。从理论层面讲,经营业绩粉饰不可能天衣无缝,被粉饰的经营业绩必然会引发关联财务指标的异常变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